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673查看
  • 0回复

[模块网络] 倒车多媒体可视测距终端设计实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0-4-2008 21: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目前,倒车已出现两种新技术:超声波测距和后视摄像。

  倒车雷达和后视摄像各有利弊,前者具有确切判断距离的优点,但对车后方的水沟、山崖、凸出的钢筋、竹杆等,超声波无法感应,这也是倒车安全上的死角;后者图像直观真实,但无法获得精确的距离。如何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消除两者的缺点是倒车多媒体可视测距终端解决的重点难题。

  倒车多媒体可视测距终端运用了最新的超声波测距技术、字符产生和叠加技术、视频显示技术,实现了倒车测距和图像监视功能的组合,是一种用于检测车后物距和监视车后图像的电子设备,其有三大功能:

  第一功能:超声波测距——嵌入式超声波测距,使泊车测距精确。

  第二功能:后视摄像系统——拍摄车后景物图像,直观无死角。

  第三功能:车载电视——显示车后景物图像和车后障碍物距离,并可连接VCD\DVD,收看电视节目,提供娱乐休闲。

  硬件电路设计

  倒车多媒体可视测距终端由开关电源、超声波探头、超声波测距、OSD显示控制器、摄像探头、车载电视6部分组成(见图1),OSD显示控制器由微处理器W87E58、

  字符叠加器uPD6453、时钟芯片DS12C887、键盘、超声波测距接口电路CON4 、字符叠加接口CON2、RS-485接口电路、指示灯D1和D4、蜂鸣驱动电路S2和蜂鸣器U5驱动器以及切换电路组成。时钟芯片用于产生时间信号,通过并行总线进入CPU;超声波测距信号通过接口CON4进入CPU;字符叠加信号由CPU输出给字符叠加控制器,由字符叠加控制器完成时间、距离信息与视频的叠加。键盘用于时间的调整和功能设定;指示灯D1和D4用于指示工作状态;蜂鸣电路用于报警。

1.gif

倒车多媒体可视测距终端工作原理为:将来自于汽车尾部保险杠安装的超声波信号接入OSD显示控制器,同时将视频监视子系统中的摄像探头信号接入 OSD显示控制器,通过安装在汽车内部的OSD显示控制器的自动切换电路、字符叠加器、微处理器,将OSD显示控制器的输出再接入监视器,这样实现自动切换图像、监视、超声波倒车测距、自动报警等功能。OSD显示叠加器使用了OSD专用芯片,来实现字符叠加:输入的视频信号先进行同步分离,分离出行、场同步信号作为OSD的基准信号,然后,OSD芯片输出红基色电压Vr、绿基色电压Vg、兰基色电压Vb信号进行编码,编码后产生的视频信号与输入的视频信号同步。两路视频信号进行高速切换,切换的键控脉冲是信号,即只要有字符信号,就切换到字符信号编码的视频信号上去,结果在输入的视频信号的图像上抠像,抠去部分由字符信号取代。

  它的优点是:可安装在任何一种车辆上作倒车用。倒车时,司机不用打开车门,即可从监视器中清晰可见车后景物;CCD彩色或黑白广角摄像探头,角度为80°,水平距离为0.3~1.5米;后景是正像显示,无畸变,无几何失真;工作电压为DC12V,可与汽车电源共用。

  系统软件设计

  倒车多媒体可视测距终端的OSD显示控制器中采用微处理器W87E58,软件采用C语言编程。车后图像和测距数据流向如图2所示。

2.gif

  限于篇幅,程序代码就不在这里详述了。

  结语

  本倒车测距多媒体终端具备的功能强,测距准确,已经开发成功并运用在车辆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6-4-2025 13: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倒车多媒体可视测距终端设计实现是当下汽车工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革新。此终端结合多媒体技术与测距技术,提升车辆的倒车安全性与用户体验。

设计过程中,需考虑终端的精确测距、稳定性能及与车辆原有系统的融合。采用先进的摄像头与传感器技术,确保准确捕捉周围环境信息并实时反馈至驾驶者。此外,需精心设计用户界面,简洁直观的操作方式能提高驾驶者的操作效率。

在实现过程中,还需注重成本控制与可持续发展,确保技术实用并符合市场需求。通过持续优化算法与硬件设计,实现高效、稳定的倒车多媒体可视测距终端,为驾驶者提供更为智能、安全的驾驶体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1-7-2025 18:36 , Processed in 0.33228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