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801查看
  • 2回复

海权背后的艰难抉择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5-6-2008 21: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世纪,更有绝大部分人认定,中国要拥有二十一世纪就必须拥有海洋。以前的大陆民族现在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了自身的认识。的确,陆地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平台。海洋却是生命之源!陆地曾经哺育并仍然将哺育人类。可是,地球百分之七十一的表面积却是海洋。在这个陆地不堪重负的时代,想要生存靠陆地,想要发展靠海洋。今天,中国仍然是一个大陆民族,但我们并没有必要因为我们是一个大陆民族而感到失望和气馁。谁说过大陆民族不能拥有海权了。所谓的海洋民族无非就是他们的客观条件决定他们成为海洋民族。这并不是由某一个民族自身决定的!同样,大陆民族也一次又一次向海洋发起冲击。只要大陆民族认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同样也能发展出强大的海军。德国人就曾经做到了,凭借着强大的工业能力,德国海军曾经似乎要撼动大英帝国的王者地位,结果却失败了。可是谁又能说当年的德国不是一个海洋强国呢?更早一点,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较量就是典型的陆地民族在海洋上战胜海洋民族的例子。罗马人就是一个陆军立国的民族,但是他们最终让地中海成为了他们的内湖(这里说明一下,罗马人并不等同于后来的意大利人)。可是,在我们清楚陆地民族也能战胜海洋民族取得海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想一下海权背后的艰难抉择。

大陆民族应该建立怎么样的海权思维呢?特别是中国这样的老牌大陆国家,海权思维就显得尤其重要。大陆国家并不是出不了海洋思维。郑和的名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郑和的话比之马汉的“海权论”(这里注意一下,海权论事实上是一种理论,而不是一本书,而很多人一直以为海权论是一本书,这是一个误区)并不逊色!而郑和相比马汉又早出生了多少年?因此,中国人面对海洋的时候首先要树立自己的信心。茫茫大海,舍我其谁的信心是我们面对海洋的时候所必须具备的。

当然,光有信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要解决对于海洋的定位。如果一个中心意识没有确立,那么海洋离我们还是那么地遥不可及。就像做事情没有目的一样,没有确立真正的海洋意识的国家是不可能成为海洋强国的。德国人如何确立的海洋意识?对于他们来说,海洋就是他们打破英国垄断并实现全球利益的手段。也就是说,德国人认为海洋是德国强大的一个必要工具。可是,德国人对于海洋的认识不够全面,因为各个国家海洋认识的最高境界由于自身的实力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可是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冲击的效果。德国以其自身的国力最终在冲击的道路上宣告失败,那就证明德国的海洋意识对于英国是不全面不彻底的。德国人并没有完全认识海洋对于自身的作用,而更多将其作为一种短期的斗争手段来对待。

中国自然和德国的国情又不一样了。中国面对着众多的陆军国家,甚至比德国所面对的陆地威胁更大。德国由于欧洲均势体制的保护,不至于从陆地上被消灭,战争失败的最坏结果莫过于失去一部分发展空间。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也没有让德国退出欧洲强国的位置!中国则一旦失去陆权,其生存的权力就将失去保障。因此,中国人首先要看到这样一个真理,那就是陆地永远是中华民族生存的保障。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要保存自己,然后才是发展和繁荣。那么,陆地的基础地位就要有足够的重视。失去了陆地中华民族就要失去生存的权力。不要因为我们今天有了陆权就忘记了陆权。失去陆权比获得陆权要容易得多。对于中国人来说,海洋的基础是陆地,海洋不是中国的生存,而是发展和繁荣的权利的决定性力量。那么,海洋就是陆地的延伸,强大的海军力量能够让中国的陆权获得更加有效的保障。同时,强大的海洋力量也能够让中国的陆地权威更有效延伸!陆地国家失去了海洋总还能够艰难地生存,但海洋国家失去了海洋就将面临死亡的恐惧。为什么汉尼拔总是不能够彻底消灭罗马帝国,不仅仅是因为偶然的因素吧,更多的是陆地国家和海洋国家对抗的一种规律走向。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大陆国家相对于海洋国家不要存在绝对力量的弱势。若是绝对弱势出现,那么实力架构被摧毁还是可能的。就像现在美国面对伊拉克和阿富汗,两个国家的实力架构就在美国强大的力量面前被摧毁了。因而,避免类似德国一样的错误对于中国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德国人在重视海洋的同时却没有认识到争夺海洋的同时保持对于其已经掌握的陆地优势的重视。吃老本的结果就是一战的失败。陆地上无绝对优势,海洋上却处于相对劣势。海军没有取得应有的效应,陆军也没有完成既定的战略企划。个人观点,二战德国人相对要成功地多。这一点我们从其对于海军的定位上就可以看到。二战德国人对于其海军的定位是破交,也就是不让对手取得完全海权。这样的定位的直接结果就是一种有效的节约资源却取得了相当成果,一度对于英国的绞杀相当成功了。一战定位于战略决战的德国海军却没有取得二战仅仅定位于破交的海军的效果,这就是一种正确的海洋观念决定的。当然,由于客观上对手力量的过于强大,德国人最终也没有获得二战的胜利。可我们不得不看到,德国人在陆地上也面临着苏联人强大的压力,造成其精力不能完全集中于海洋方向,这恐怕是最终导致德国人失去海洋的根本原因。那涉及到了整个国家战略的运作,并不能证明德国本身海洋的认识是错误的。

同样,海洋力量一时的强大也不能认为是一个民族的海洋意识足够了。对于海洋的认识本身就涉及到了战略层面上的定位。最先有把目光投向海洋的倾向的民族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严格意义上来说,郑和时期中国海洋力量的强大至少说明了客观条件上中国国内的内在需求是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可是,由于这种思想仅仅停留在一种个人利益得失的层面上,而没有上升到整个国家战略的层面上来,造成其持续的时间和影响力都大大下降了。也就是驱动力出现了的时候,还需要整个民族的知识分子把这个驱动力上升到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战略的层面上,这样才会形成长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力。海洋意识不能跟植于一个民族的大脑就已经预言了海权的没落。

封建统治者只看到了海洋发展对于自身统治的不利因素,但却没有看到这中间存在的众多有利因素。盲目的恐惧最终对于中国的海权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就是说,当年的海权没落深层次的原因并不在于郑和远航的目的,而在于整个民族文化的海洋缺失。封建文人统治又恰恰是一种最惯性的统治模式。封建文人的迂腐没有开拓精神直接导致了对于新生力量的恐惧。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层面!作为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大明帝国的远航所到之处都是远远落后于中国的景象,而物质上的相对富足又使得国家对于生产力的发展陷入了误区。西方远航的原动力恰恰更为偶然地来自于中国。马可波罗的游记给西方带来了新的追求的目标。神秘的东方成为了远航的目的地。中国成为了一个目标,更确切地说是一个阶梯。东西方可以说是马可波罗真正建立了联系。从此,东西方就开始了一种历史的循环,不断超越和反超越!

因此,没有海权经验的中国第一次失去了海洋有内外的两种因素。这两中因素又分别是来自主观和客观。外在的客观因素无法人为进行决定性改变的情况下,改变自身主观内在因素就成为了不二的选择。总体来说,海洋意识对于中国就是——通盘考虑,首保陆地,争夺海洋——既在海陆并重的中心思想指导下以陆地为重点同时也在保有陆权的前提下认识到海洋对于保卫陆权的重要作用以及延伸作用。

确立了海洋思维的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抉择出现了。选择海面还是海底是现在一个热门的争论话题。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在选择海洋的时候究竟是从海面发展还是从海底发展。一个不容动摇的真理就是,水面舰艇和潜艇都是一支真正的海军不可获缺的组成部分,关键问题只是侧重点的问题。

事实上,关于水面舰艇和潜艇的争论也是美国人弄出的麻烦了。美国人在南北战争中首先制造出了第一条劣质潜艇。的确,相对于今天,当年的作品只能认为是劣质品。可是就是那个劣质产品开创了海战的新纪元。一种必将在世界海军发展史上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兵器系统被开发出来了。也正是潜艇,鉴证了德国海军两次冲击海洋的失败。两次的失败事实上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战略抉择和国家能力方面的问题。

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公海舰队成了摆设一样的威慑舰队。在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封锁之下的公海舰队根本就不怎么也没有多少机会到真正的公海去。唯一一次试图打破沉寂局面的尝试却被日德兰一战堵了回去。战术上的胜利被战略上的失败抹杀了。德国人的水面舰艇部队当时就是这样尴尬。不愿意放弃海洋就必须要另谋出路。水面不行就只有水下了。德国人无奈中选择了进行无限制潜艇战。别的没有办到,倒把美国人拖进了战争。由于并没有充足的准备,德国人一战中所进行的无限制潜艇战实际上从理论到实际都是一种冒险。所谓冒险自然就是风险很大的,最终也的确把美国人拖进了战争,算是风险体现出来了。可以看到的是,德国人的无限制潜艇战竟然把美国参战的可能性和其参战的决定性影响没有进行足够的考虑,实在是有重大的理论缺失。就更不用说潜艇还没有好的战术体系。整个无限制潜艇战就体现出来了一种理论上的不成熟。至于说实际中的不成熟那就更多了。首先是没有足够数量的潜艇,其次是潜艇的质量不足以完成德国人赋予的使命。从数量到质量都没有完成准备好就发动了无限制潜艇战,从这个角度考虑不得不敬佩德国人的勇敢。可是勇敢失去了理智的伴随那就成了卤莽!至于说二战的德国人就显得在潜艇的运用上聪明地多。德国明显意识到了,在可预见的未来,德国人是无法在水面舰艇的力量上超越英国的,而战争对于德国来说也是迫在眉睫了。于是,德国人开始准备进行大规模潜艇作战。工厂里在赶工生产潜艇,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从另一个角度确认了潜艇作战的威力。理论准备由于正确的战略的导向而产生。狼群战术和不对称对抗的理念指导着德国海军作战,作战效能大大提升了。只不过由于美国人过于强大的生产能力,导致德国人最终失去了海洋上抗争的能力。美英生产的船舶吨位高于德国击沉的吨位的事实宣告了狼群战术的最终失败。可是那个问题主要出在国家大战略的指导上,具体对于潜艇部队的指导并没有太大的问题。阴谋的最大对手就是实力,在强大而不可动摇的实力面前,德国人的智慧究竟还是不够的。

特别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潜艇只能够阻止对手去利用海洋,却不能够保证己方有效利用海洋。这实际上就是说,潜艇在战术上是一种攻势兵器,但从战略上来说却是一种守势兵器。中国现在面对的对手主要是美国和日本的海上力量对于中国的一种战略上的压制。形势是很恶劣的。我们也必须重点突破,首先阻止我们的对手获得自由对于我国本土从容实施打击的能力。现在我国经济建设的成果有目共睹。经济规模的雪球是约滚越大。这样的一个大雪球背后又有多大的隐患。整个国家经济的目标那么大,对于我国的国防压力是大大增加了。我国奉行的是防御型建军政策,可是绝对不等于本土消极防御,而是前置的积极防御战略。可以说,以潜艇部队为突破口建立海军力量是符合积极防御战略对于海军力量建设的初级要求的。有一点可以肯定,离开了航空兵掩护的潜艇部队面对水面舰艇是没有什么优势可言的。因此,我国如果是以潜艇为中心建立自身的海军力量的时候就面对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以潜艇为中心的海军绝对称不上是一支全球型海军,顶多可以称为一支区域型远洋海军。

也就是说,在全球的大部分水域,这支海军都只具备了一定的破交能力,却不具备战略决战的决心与力量。现阶段,根据我国所面临的情况,这是一个可能的选项。当然,这个选项有点尴尬,就是必须承认现阶段相对海权的归属。潜艇毕竟是一种水下力量,威慑力的角度上来说是远远不能与水面力量相提并论的。特别是潜艇相对于水面舰艇,其应付中低烈度冲突的能力是有极大的缺陷的。一场局部战争我们以潜艇为主导力量去进行的话显然是不适合的,很可能把战争拖向更大规模。潜艇的破交所造成的国际影响是一场常规局部战争的利益很难抵消的,而且容易造成新的敌人出现。水面舰艇部队显然就不存在这样的考虑。这个方面主要考虑的是灵活性问题。毕竟水面舰艇能够干的潜艇有很多不能干,而潜艇能干的水面舰艇绝大部分都能干。

可是,潜艇对于水面舰艇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优势,那就是隐蔽性。海洋作为潜艇天然的隐蔽场所存在就足够决定了潜艇在与水面舰艇的对抗中所掌握的一个不对称优势,这个优势的存在可以让我们对于潜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由于我国现在国情和美国的差异,我们不可能在比较短时间里建立起类似美国的全球型海军。超限战本身就在强调不对称,战略上的不对称也是一个思路。我们选择潜艇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对于海权的诉求与现实投入不足的矛盾。

当然,在现在的国际环境之下,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冲击远洋的实力。这个时候水面舰艇也要发展,而且也是大踏步的发展。对于水面舰艇的要求应该是至少在较短的时间里要实现对于日本的完全压制。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保证在东亚地区海权较量乃至整个国家较量上占据压倒性的优势。日本本身对于中国的仇视造成了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矛盾的难以化解,现实逻辑告诉我们日本将成为我们不可逃避的对手。一旦水面舰艇这个用眼睛能够清楚看到的象征力量上日本处于绝对劣势,日本整个海洋战略和国家战略也就变得无用。失去了海洋的日本在中国面前就是裸体而立,静待宰割。

以日本为近期目标发展海军水面舰艇力量与我国近期的潜艇中心战略并不矛盾。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的发展战略也正是基于田忌赛马的思维模式。我们的水面舰艇部队在我国获得有效制海范围之前是难以有决定性的突破的。那么就选择一个档次相对低的对手先行超越,取得实效。当我国依靠潜艇部队为核心的海军力量取得相当海洋势力范围之后再把眼光盯在水面力量的发展层面上。也就是说,整个发展战略对于水下力量的定位还是一个阶段而不是终极目标,是一种妥协方案而不是一蹴而就。

这样做造成的实际结果就是现阶段不对美国人的海权进行正面挑战,而是侧面迂回达到我们的目的。当然,我们这样的国家终极目标自然就是获得绝对海权,但是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我们希望获得海权,同时也要讲究策略,太直接就容易造成实力逻辑中最反感的消耗,这不是一个好的战略取向。归结起来,水面与水下的争论应该用齐头并进,以潜为先,水面而王为解决方案。

海权背后的另一个重大问题现在还是一个很难抉择的焦点,那就是中国需不需要航空母舰。作为我个人来看,航空母舰是这个世界上利用海洋最充分的海军武器。这是一种不仅仅可以拒绝别人利用海洋,同时也可以帮助自己利用海洋的海上巨无霸。它相对于潜艇来说是有着极大的优势的,而本身它又不排斥潜艇的存在。航母编队一般都有潜艇就说明了问题。关键在于一个国家究竟是要以什么为核心去建立自己的海军。潜艇?不包括航空母舰的水面舰艇?包括航空母舰的水面舰艇?

潜艇事实上在上一个讨论中就已经被淘汰掉了。而没有航空母舰的国家能够成为真正的海洋强国吗?至少从现在的海军技术发展层面上来说是做不到的。现在一个公认的问题就是失去了航空兵的掩护的舰队在有强大航空兵的敌人面前是绝对弱势。产生需要不需要航空母舰的争议的关键在于我国的海洋战略取向。什么是中国的海洋战略取向,中国海军要定位于一支怎么样的海军。如果说仅仅只是御敌于国门之外那是没有航空母舰似乎也是可以做到的。可是我们国家的对于海权的速求仅仅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吗?这里首先要认识到一个国家关于发展和繁荣空间的需要。大国除了国土安全之外还有利益空间的安全,正所谓利益所至力量所及。失去了力量支持的利益是随时可能被剥夺的。


为什么中国人能够在20世纪末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收回?这里面的决定性因素并非英国和葡萄牙仁慈了,而是因为他们的力量不足以保护其位于远东的利益了。实际上,英国和葡萄牙的利益是被中国剥夺了。虽然中国的绝对力量并没有能够染指英国,可是在香港问题上,我国的相对力量是要远远高于英国的。葡萄牙在失去了英国这个支柱之后,其相对实力就不值一提了。这就是一种利益的剥夺模式。只不过英国人现实一些,没有死抱大英帝国的荣耀。西班牙就属于那种死抱帝国荣耀而不能认清现实的国家。美西战争西班牙人丢失掉了多少利益,一个帝国的衰落奠定了另一个帝国的崛起。而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海军是多么高的效费比呀。当时决定海军远洋作战能力的就是战列舰。当年的战列舰的造价绝对不低,可是各个国家却愿意为之付出。那就是远洋利益的诱惑。

今天,我们人为限定自身海军的作战范围也是愚蠢的。如果仅仅依靠海军航空兵的掩护进行作战,那么我们的作战范围是多么狭小。一个太平洋世纪我们却只有一亩三分薄田,这能对得起我们那18000千米的海岸线吗?提几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的海上生命线还要不要?别国侵犯我国海外利益我们保护不保护?大国地区影响要不要?仅仅是潜艇和水面舰艇面对对方的航空兵怎么保卫商船。对于海外利益我们没有航空母舰又着怎么去争夺。没有足够的干涉力量我们在热点地区说话怎么会有分量。

面对着现实,理论就显得空洞了。现实对于航空母舰的诉求之强烈从讨论的激烈程度上就可以看出来。有老板愿意出一千万去资助国家造航空母舰,小学生也愿意打破自己的钱罐献上微薄的力量。这已经不仅仅是国家战略能够解决的事情了。对于整个民族的要求,没有任何战略可以阻挡。从整个国家的层面来说,人们对于航空母舰的渴望是日益上升。中国的大国地位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包括了航空母舰的入役。这就和19世纪下半叶二十世纪上半页没有战列舰一样,那些没有战列舰的国家又怎么能够算是列强呢?二十世纪的上半叶,航空母舰与战列舰完成了世代交替,航空母舰成为了新的海上霸主。在新的代替性兵器出现之前,航空母舰就将主宰海洋,主宰世界的命运。中国人怎么能够继续长时间忍受这种命运不把握在自己手上的日子呢?

有人说中国经济上承受不了航空母舰的负担。那就要问一句,泰国经济比中国好?印度经济比中国发达?他们都能够承受得了,中国怎么就负担不起航空母舰?作为世界上靠前列的经济大国,我国经济规模已经在世界上处于第二的位置。这样一个国家如果都没有维护航空母舰的经济能力,那么别的国家又是怎么维护航空母舰的呢?事实上,航空母舰本身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消耗性产业。其带来的科技进步对于经济的影响是很突出的。系统产业的实际效果是对于整个造船工业的一个活广告。至少别的国家将对我国的船舶工业更具信心。航空母舰实体对于一些国家的威慑力也将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也有人认为,航空母舰的建造有政治上的负面影响。的确,完全没有负面影响是不可能的。可是,建造航空母舰真的有某些人想象的那么大的负面影响吗?美国造了那么多航空母舰,有多大的负面影响了?倒是体现了政治强国的地位。现在,连意大利、印度和泰国这样的国家都能拥有航空母舰,中国有航空母舰就那么过分吗?不要太在意别人嘴上说什么,实际上不能对我们构成决定性影响,太在乎干什么呢?强大的国家拥有强大的武器这是理所应当的。要知道,世界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比拥有航空母舰的要少,我们在40年前就拥有了核武器,为什么40年后的今天就不能拥有航空母舰呢?西方其实早就肯定了中国拥有航空母舰的必要性。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英国曾经准备向中国移交航空母舰,可是由于解放战争的爆发才最终宣告终止。那么也就是说,西方肯定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国拥有航空母舰的合理性。今天,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地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为什么反而就不能拥有航空母舰了呢?

当然,还有些朋友认为中国的确应该拥有航空母舰,但却不是现在,是在几十年后。那我就要反问一句了,航空母舰这个系统是你想有就有的吗?且不说建造需要的时间,就说要发展成功就要多少年。看看前苏联的历史,用了超过三十年的时间才发展出了勉强可以和美国航母对抗的重型航空母舰。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苏联人发展军事力量那可是不计成本的。这样的条件下尚且需要三十年的时间。那么我们国家是不是要早做打算呢?要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先进航空母舰系统我们就必须要从现在塌实地做起。钱花掉了可以再挣,时间失去就永远找不回来了。

对于航母发展,我个人认为应该及早上项,稳步发展,以促海权。仅仅从保卫自己的海洋安全利益的角度来看,中国也应该拥有自己的航空母舰。超级大国已经有了多艘航母,一些中等国家也有了航母。中国,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却眼巴巴看着别人的航母在大洋间穿梭。更令中国人感到气愤的是,1996年3月,美国两艘航空母舰竟然开到了中国的家门口耀武扬威。没有航母,中国军队建设的真正现代化就很难说已经实现。没有航母,中国的大国地位就不能说真正确立起来了。中国人的航母之梦能不能尽快实现?全体中国人在等待!

当然,海权背后的抉择不仅仅是这些。大舰小舰的争论,防御攻势的探讨,需要进行抉择的地方太多了。中国人要面对海洋,首先就要面对这些艰难的抉择。整体的海权思维和对于国家战略取向的理解最终决定了这些问题的抉择。我们曾经在海权问题上犯了历史性的错误。今天我们不想再重复那样的错误,那我们就必须考虑清楚,中国人将怎样面对一个志在必得的海洋世纪。浩瀚的海洋在其平静的背后孕育腥风血雨。海洋曾经埋葬过中国的一个世代。当我们再次面对挑战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去恐惧了。更清晰更实在地了解海权的规律就成了中国人必然的选择。600年前的7月11日,郑和开始了下西洋的壮举。现在,每年的7月11日已经成为了中国的航海日。面对历史,我们在宣扬郑和精神的时候,更多地需要的是反思。

虽然有精卫填海的故事,但也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这就是中国的历史,这就是中国对于海洋的认识。曾经的失败只是忧伤而并不能阻碍到这个民族再次向海洋发起冲击。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可是仅仅不忘却又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东西。反思是中国人走向辉煌的道路上对于那些用血泪换来的经验的总结。多看看世界,多看看历史,我们可以避免更多的血泪。当中国人真正地获得了海洋的时候,就是我们洗刷百年耻辱洗刷泣血的历史的时候了!站起来的中国将把一支脚放在亚洲的土地上,一支脚踏进太平洋的深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5-6-2008 21: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海权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中国想发展,想复兴必须要有广大的海洋,而狭长的日本,和台湾却阻止了中国象深海进军的脚步,收台灭日势在必行,不然我们永远不能拥有海权。我个人认为收台灭日是一回事。只要我们能一战灭日,台湾自然归降,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这个信心和勇气,一战灭日完全可以做的到,历史就看我们这一代人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5-6-2008 21: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精彩的发言,想必你是国防领域或大学里的教授,你在找一个有共同语言的知己,像你这样的高手,就像独孤求败,
  何谓海权,海权就是积极进取的保有,开拓,占有,中国做不到这一点,国家和民族的意志是根本性的阻力,中国即使拥有一流的海军也未必能取得相应的战略优势中国目前的实力只是黄色海军 ,而美国已经是蓝水海军了,进攻,攻势主义是海军的生命,中国的意志并无此一条,你能想像中国会用海军去攻击即使只是还击而已,如在波斯湾中国的油轮受到攻击,中国的海军会兵临城下吗,不会,没有进攻的海军形同虚设,
  中国的现在,空间极小,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军,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中国没有前进基地,无力远程攻击,大洋上这是致命得,看一下美国你就会发现中国这方面的劣势之明显,好可怕,
  其次,中国的国力并不适合大规模战争,这是另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 
  然后,中国的民心,中国有些盲目,一般而言,受到威胁中国现在的民间第一反应是应战,一旦有利,意气风发,忘乎所以,一旦失利,患得患失,畏手畏尾,而且这些大都是自发的意气用事,无组织性,紦律性,要知道这是战争,中国历来爱和平,也不是一个好战的民族,除了蒙古帝国外,中国几乎没有主动进攻国外的先例。现在也不例外,如果近代中国在中日关系上的长崎事件中,北洋海军能听取外国洋员的建议炮轰长崎,让日本臣服在中国的炮口下,那中国的今天就不会是这样,中国无此勇气和信心,虽有这实力。现在中国的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来,只是简单地为了洗去历史的耻辱而已,誰让中国在历史上留给后人的只有阴柔而无阳刚之气呢。
  中国总是自欺欺人,中国真得需要航空母舰,但中国首先要有做好战争的准备和勇气,否则一切都是空得,就像近代中国的北洋海军,别让历史重来。
  有时候我好生气。为什么中国总是有那么多的借口,总是拖泥带水,总是那么像一盘散沙,什么时候中国才能不再自大自满自以为是。中国有此方面真要学习日本,锐意进取和改变,一切为了国家的利益。幸好日本和中国没有对调过来,否则中国怎么死都不知道,那时中国一定是作为日本向外发展的前进基地了。幸好只是假设。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7-7-2025 08:00 , Processed in 0.302945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