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2327查看
  • 5回复

[行驶] 轮胎压力监测系统--预报轮胎漏气和低气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0-8-2008 13: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TPMS (轮胎压力监测系统)的作用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对轮胎气压进行实时自动监测,并对轮胎漏气和低气压进行报警,以确保行车安全。

目前,轮胎压力监测系统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为间接式(Wheel-Speed Based TPMS,简称WSB),这种系统是通过汽车ABS 系统的轮速传感器来比较轮胎之间的转速差别,以达到监测胎压的目的。ABS通过轮速传感器来确定车轮是否抱死,从而决定是否启动防抱死系统。当轮胎压力降低时,车辆的重量会使轮胎直径变小,这就会导致车速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即可用于触发警报系统来向司机发出警告。

另一种是直接式(Pressure-Sensor Based TPMS,简称PSB),这种系统是利用安装在每一个轮胎里的压力传感器来直接测量轮胎的气压,利用无线发射器将压力信息从轮胎内部发送到中央接收器模块上的系统,然后对各轮胎气压数据进行显示。当轮胎气压太低或漏气时,系统会自动报警。

这两种系统各有优劣。直接系统可以提供更高级的功能,随时测定每个轮胎内部的实际瞬压,很容易确定故障轮胎。间接系统造价相对较低,已经装备了4轮ABS (每个轮胎装备1个轮速传感器)的汽车只需对软件进行升级。但是,间接系统没有直接系统准确率高,它根本不能确定故障轮胎,而且系统校准极其复杂,在某些情况下该系统会无法正常工作,例如同一车轴的2个轮胎气压都低时。

还有一种复合式TPMS,它兼有上述两个系统的优点,它在两个互相成对角的轮胎内装备直接传感器,并装备一个4轮间接系统。与全部使用直接系统相比,这种复合式系统可以降低成本,克服间接系统不能检测出多个轮胎同时出现气压过低的缺点。但是,它仍然不能像直接系统那样提供所有4个轮胎内实际压力的实时数据。

现在的轮胎压力监测系统还是存在着不少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对于间接系统来说,同轴或2个以上轮胎缺气的情况无法显示;车速100 km/h以上时监测失效。而对于直接系统,无线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传感器的使用寿命、报警提示的准确性(有无误报、错报)以及传感器的耐压性等都是亟待提高的。

目前已安装轮胎压力监测系统的有奥迪、宝马、奔驰、法拉利、保时捷和大众等的部分车型,可以说TPMS现在还属于比较高端的产品,离大众化和普及化还有很长的距离。据统计,在2004年的美国,登记在册的35%的新车都安装了TPMS,预计2005年将达到60%。在高度重视汽车安全性的未来,轮胎压力监测系统早晚会成为所有汽车上的标准配置,就像ABS从出现到普及一样,需要一个过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3-6-2009 09: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东西有卖的吗?/在努力可以买的到呢可以留电话吗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4-6-2009 20: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TPMS马上就要成为强制配置了,现在国内有供应商,有后期加装的也有车辆开发时就加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1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5-8-2009 1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早就强制配置了,国内还很难实行吧,我们05年就开始生产了,到现在也没听说要强制配置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8-8-2009 15: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东西一般只有高档车才会配备哦,中级的车都很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7-10-2009 15: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地方在卖, 100块,就是装起来麻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8-6-2024 16:25 , Processed in 0.37333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