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539查看
  • 4回复

冷却液的使用注意事项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2-1-2009 17: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冷却液的使用不可小视
    某单位在冬天接回4辆柴油车,司机按照惯用的做法,将车辆中的冷却液全部放掉,以防冷却液结冰胀裂发动机。而在以后使用车辆时,又随意用自来水代替冷却液,加入汽车的水箱中。殊不知,这一做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随车加注的冷却液是经过特别配制的,含有乙二醇添加成分,它不仅具有冷却发动机的作用,而且具有优良的防腐蚀、防结垢,降低冰点、沸点的作用,与自来水完全不同。这种错误的做法,不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而且影响发动机正常运转,缩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因此,给车辆添加冷却液,看似简单,但不可轻视。要正确使用冷却液,必须了解和做到以下几点。
    1.冷却液的组成及配制
    发动机冷却液由水和冷却液添加剂组成。冷却液添加剂一般为G11添加剂,即含防腐剂的乙二醇添加剂。水和冷却液添加剂配制的比例不同,冷却液的防冻能力也不同。50
    冷却液配制中应注意下列几点:
    (1)冷却液内只可加入G11添加剂或符合TL-VW774A技术规格的添加剂。
    (2)使用中若要提高冷却液的防冻能力,可适当地提高添加剂的比例,但冷却液的浓度不得超过60%。若浓度过高,反而会降低防冻能力,削弱冷却效果。
    2.冷却液液面高度的检查
   (1)冷却液液面高度必须符合规定,以满足冷却系的工作要求,因此,应定期检查液面高度。

    (2)为正确检查冷却液液面,检查前应关闭发动机.待其停止运转几分钟后方可检查。

    (3)冷却液罐为半透明塑料罐,其上标有最高(max)、最低(min)标记,无需打开即可检查。

    (4)在发动机冷态时,冷却液液面必须处于最高和最低两标记之间,当发动机达到热态时,液面可能略高于最高标记。

    3.冷却液的排放

    打开放水开关或从膨胀罐上取下盖子,将防松卡箍和软管卸下,即可排空冷却液。

    4.冷却液的加注

    关闭发动机,待其冷却后将冷却液膨胀罐盖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圈,待系统内压力降低后方可取下储液罐盖,添加冷却液。添加冷却液时,注意切勿使液面超过储液罐的最高标记,否则,热态时冷却液将会溢出。添加冷却液后,务必拧紧罐盖。

    5.冷却液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1)冷却液及其添加剂均为有毒物质,切勿直接接触皮肤,并置于安全场所。

    (2)冷却液的使用浓度(体积百分数)为40%-60%。

    (3)放出的冷却液不宜再使用,应严格按有关法规处理废弃的冷却液。

    (4)凡更换缸盖、缸垫、散热器时,必须更换冷却液。

    (5)发动机热态时,冷却系内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因此,热态时切匆打开罐盖,以防烫伤。

    (6)必须在发动机处于冷态时方可添加冷却液,以免损坏发动机。

    (7)紧急情况下,若全部加入纯水,则必须尽快按规定添加冷却液添加剂,使冷却液浓度恢复正常状态。

    (8)冬季来临前应检查一下冷却液浓度,并按规定调配浓度,保证冷却液具有足够的防冻能力。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4-7-2009 19: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得非常详细,开车的人得仔细看看,爱护自己的爱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5-7-2009 22: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想问一下,如果冷却液少导致发动机温度过高的话,怎么最方便的添加冷却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9-9-2009 14: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发动机冷却下来后,再添加冷却液!
如果非常急的话,就去上个卫生间,回来后,发动机的温度就会降下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9-2009 17: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的非常详细。我正在编写说明书。O(∩_∩)O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4-8-2025 12:09 , Processed in 0.24516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