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7863查看
  • 7回复

发动机进气质量流量的计算公式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8-4-2009 09: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发动机进气质量流量的计算公式
发动机进气体积流量实际与标准状态下的值是不相等的,要经过换算。而在发动机性能参数计算时,如需要知道空燃比或过量空气系数、进排气体的密度、折合分子量等,则往往需要知道进气的质量流量。四冲程发动机的进气质量流量的计算公式经本人的推导整理,分享给大家:
Gs=(3π/114800000)×(i×D×D×S)×(ps/Ts)×(n×ηv)     kg/h
式中:Gs为发动机进气质量流量,kg/h;i为发动机气缸数;D为气缸直径,mm;S为活塞行程,mm;ps为进气压力,kPa;Ts为进气温度,K;n为发动机转速,r/min;ηv为发动机充气效率。
从上式可以看到,对结构一定的发动机,当环境条件也一定时,发动机的进气质量流量只与其转速和充气效率有关。结构一定的发动机的充气效率是转速和负荷(或进气管压力)的函数,亦即发动机的进气质量流量也随其转速和负荷(或进气管压力)的不同而变化。当上式除上同样环境状态下的空气密度(kg/L)时,即为发动机的进气体积流量(L/h)。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3 热心人士【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3-4-2009 18: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气管的形状,增压的作用等,对进气也有很大影响,你这个公式里似乎没有反应出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鼓励讨论【重在参与,不以对错论英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4-4-2009 00: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气压力与进气温度可以反映增压进气的状态,而进气管形状等内燃机结构参数可以通过充气效率来反映。其实这个公式是从内燃机原理中最基本的充气效率的定义式中变换过来的。有兴趣的去简单地推导一下,还可以得出一些相关参数的各种表达式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3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6-4-2009 14: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uanxiong 于 24-4-2009 00:17 发表
进气压力与进气温度可以反映增压进气的状态,而进气管形状等内燃机结构参数可以通过充气效率来反映。其实这个公式是从内燃机原理中最基本的充气效率的定义式中变换过来的。有兴趣的去简单地推导一下,还可以得出一些 ...

恩,说的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6-4-2009 20: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实际的发动机控制中,更关心的是每循环的进气量
只有知道每循环的进气量,才能够精确控制该循环的喷油量,从而控制空燃比
比如说汽油机就要求在理论空燃比下工作(这是三元催化剂对空燃比的要求)
楼主要是能推出每循环的进气量
就是很有意义的一件工作
说实话,您推出的公式其实在有些文献中已经有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3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7-4-2009 13: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公式还是简单了,不能反映实际使用环境的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4-7-2009 22: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参考一下,毕竟这些公式是简化模型得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1-7-2009 22: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公式无法用来进行发动机进气系统元件的选取,现在大多数进气零件行业都有自己的经验公式在。选取后在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进行验证才能最终定型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30-8-2025 04:15 , Processed in 0.653324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