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3354查看
  • 2回复

汽车转向系英语专业词汇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2-4-2009 08: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这份其实是国标,不过对汽车的专业词汇定义得很清楚,特别是转向系统,悬架系统,操纵性能
汽车得各个方位,坐标系统,相信没有看过得朋友受益菲浅

另外推荐个昨天发现得英语网站,感觉比较生活,可以和专业英语互为补充
http://bbs.tingclass.com/?fromuid=271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汽车操纵稳定性术语及其定义GB/T 12549一90
Automotive controllability and stability
- T er ms a n d definitions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 准 规 定了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术语及其定义。
本标 准 适 用于各类汽车。
2 引用标准
GB 3 7 30 .3 汽车和挂车的术语及其定义车辆尺寸
GB 5 1 79 汽车转向系术语和定义
GB 6 3 26 轮胎术语及其定义
3 转向系
3.1 转向系角度angles in steering system
3.1.1 转向角(0.) steeringa ngle(0 .)
车辆 纵 向 中 心 平面和转向车轮中心平面与路面交线间的夹角(图1),
3.1.2 名义转向角, inal steering angle
由转 向 盘 ( 方 向盘 ) 转角与转向系角传动比计算而得的转向轮转角。
3.1.3 转向盘转角steeringw heelan gle
以汽 车 直 行 (左 、 右转 向轮平均转向角为零)时转向盘的位置为基准测定的转向盘角位移。
3.1.4 转向系角传动比steering system angle ratio
根据 GB 5 179 中 3 .1 条的规定。
3.1. 5 转向盘自由行程freep layo fst eeringw heel
根据 GB 5 179 中 3 .7条的规定。
3.1.6 阿克曼转向角(d) ackermans teera ngle(d )
汽车 回 转 中 心 在 汽 车后轴延长线上时,轴距与后轴中点回转半径之比的反正切。6= arc
tg( L / R) ( 图 2) ,
3.1.7 转向几何学steering geometry
对于 任 一 转 向 盘 转 角,左、右转向轮按一定关系进行偏转的几何关系。
3.2 力和力矩forces and moments
3.2.1 操舵力(转向力)steering force
使转 向 轮 转 向 时 ,加 在转向盘上的切向力。
3.2.2 转向系摩擦力friction of steering system
转向 轮 开 始 产 生 角位 移时所必须的最小操舵力。不包括车轮与路面间的摩擦力。
3.2.3 转向系阻尼damping of steering system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一12一12批准1991一09一01实施
GB/T 12549一90
对转 向 角 或 转 向 盘 转角运动的等价粘性阻尼。不包括转向轮与路面间的阻尼。
3.2.4 保舵力steering force for keeping a given control
保持 汽 车 某 一 运动状态时,加在转向盘上的切向力。
3.2.5 操舵力矩(转向力矩)steeringm oment
操舵 力 与 转 向 盘有效半径(1/2中径)的乘积。或见GB5 179中3.13 条的规定。
3.2.6 保舵力矩steering moment for keeping a given control
保舵 力 与 转 向 盘有效半径(1/2中径)的乘积。
3.2.7 正效率forward efficiency
根据 G B 5 1 7。 中3.2.1条的规定。
3.2.8 转向系刚度steering system stiffness
根据 G B 5 1 79 中3.3条的规定。
3.2.9 转向系惯性力矩moment of inertia of steering system
把转 向 系 的 运 动部件和转向轮换算为绕转向轴(或主销)旋转的旋转体的等价惯性力矩。
4 悬架系
4.1 悬架几何学suspensiong eometry
4.1.1 车轮中心平面central plane of the wheel
根据 G B 3 7 30 .3 中 2.1.2条的规定(图4).
4.1.2 车轮中心wheel center
车轮 中 心 平 面 与车轮旋转中心线的交点(图1).
4.1.3 车轮定位wheel alignment
车轮 和 车 体 (或 路面)间的角度关系。即转向主梢内倾、转向主销后倾、车轮外倾和前束的总称
4.1.4 前束toe-in (length)
根据 G B 3 7 30 .3 中 2.2.28.1条的规定.
4.1.5前束角toe-in (angle)
根据 GB 3 7 30 .3 中 2.2.28.1条的规定。
4.1.6 主销后倾角kingpin castor angle
转向 主 销 中 心 线 在车 辆纵向中心平面投影与铅垂线间的夹角.转向主销的上端向后倾斜,该角
为正 ; 转 向主 销 的 上 端向前倾斜,该角为负(图3).
4.1.7 主销后倾距。tstor
根据 GB 3 7 30 .3 中 2.2.29条的规定。
4.1.8 车轮外倾角(4) camber angle(O)
根据 GB 3 7 30 .3 中 2.2.25条的规定(图1、图4),
4.1.9 主销内倾kingpin inclination
根据 G B 3 7 30 .3中2.2.2&条的规定。
4.1. 10 主销偏置距kingpino ffset
根据 GB 3 7 30 .3 中 2.2.27条的规定。
4.1.11 横向滑移量lateralsil p
在侧 滑 试 验 台 上 测得 的直行轮胎单位行走距离的横向滑移值。用m/km,mm/m表示。
4.1.12 轴距wheelbase
根据 GB 3 7 30 .3 中 2.2.4条的规定。
4. 1. 13 轮距track
根据 GB 3 7 30 .3 中 2.2.5条的规定.
GB/T 12549一90
4.2 悬架系力学suspension system mechanics
4.2.1 悬架垂直刚度,uspension vertical stiffness
在一 定 载 荷 状 态 下 ,簧上质心与车轮中心间垂直距离的单位增量所对应的轮胎垂直负荷的减
量 。
4.2.2 悬架纵向刚度suspension longitudinal stiffness
车轮 中 心 与 车 体 纵 向相对变化单位距离时,所对应的车轮中心纵向力的增量。
4.2.3 悬架横向刚度suspension transverse stiffness
车轮 中 心 与 车 体 横 向相对变化单位距离时,所对应的车轮中心横向力的增量。
4.2.4 悬架有效刚度ride rate
在一 定 载 荷 状 态 下 ,簧上质心与地面间垂直距离的单位增量所对应的轮胎垂直负荷的减量。
4.2.5 悬架侧倾suspension roll
以左 、 右 车 轮 中心 连 线为基准,车身绕:。轴的旋转运动。
4.2.6 悬架侧倾角suspension roll angle
由悬 架 侧 倾 产 生 的角 位移。
4.2.7 悬架侧倾刚度suspension rol stiffness
悬架 侧 倾 角 单 位 增量 所对应的悬架系传到焚上质量的恢复力矩的增量(恢复力矩中不包含衰减
力 矩 )。
4.2.8 侧倾刚度roll stiffness
前、 后 悬 架 侧倾 刚 度 之和。
4.2.9 侧倾中心roll center
簧上 质 量 (见 本 标准6.2.2)不产生侧倾的横向力的作用点,该点在通过同一轴两车轮中心的横
向铅 垂 面 内 .
4.2.10 侧倾轴rollax is
连接 前 、 后 侧 倾 中心 的直线。
4.2.11 悬架柔性compliance in suspension
悬架 刚 度 的 倒 数 。
4.2-12 阻尼特性damping force characteristic
减振 器 的 衰 减 力 与 其活塞速度的关系。
4.2.13 翻倾力矩overturningm oment
由横 向 加 速 度 和 侧 倾角加速度的作用而引起的作用于汽车上的力,相对于路面上的汽车纵向
轴 的 力 矩 .
4.2. 14 翻倾力矩分配overturning moment distribution
翻倾 力 矩 在 前 、后 悬 架间分配的百分比。
:一}
轮胎和车轮
轮胎 坐标系和变量
.1 轮胎接地中心
tir ea xiss ystem andv ariables
center of the contact
5.1.2
5.1.3
车轮中心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和车轮旋转中心线在地面上投影的交点(图1、图4),
轮胎坐标系(X''Y',Z') tire二:ystem(X',Y',Z')
以轮胎接地中心为原点的右手直角坐标系, X'轴为车轮中心平面和道路平面的交线,车轮中心
平面行进方向为正;Z'轴为铅垂线,向上为正;Y'轴在道路平面内,方向按右手法则确定(图
4),
轮胎侧偏角〔偏离角)slip angle of tire
GB/T 12549一90
轮胎 接 地 中 心 的 行 进方向与车轮中心平面方向(X'轴)间的夹角(图4、图5),
5.1.4 滑移率slip rate
路面 与 胎 面 间 的 相 对速度和行走速度的比值(制动时);路面与胎面间的相对速度与轮胎圆周速
度的 比 值 ( 驱 动时 ) 。
5.1.5 自由半径free radius
根据 GB 6 3 26 中 5 .10 条的规定。
5.1.6 静负荷半径static loaded radius
根据 G B 6 3 26 中 6. 1 条的规定。
5.1.7 动负荷半径dynamic loaded radius
根据 G B 6 3 26 中6.2条的规定。
5.1.8 滚动周长rolling circumference
根据 G B 6 3 26 中6.7条的规定。
5.1.9 滚动半径rolling radius
根据 G B 6 3 26 中6.8条的规定。
5.1. 10 自由滚动车轮freero llingw heel
在有 垂 直 载 荷 的 条 件下,没有驱动力矩和制动力矩时的滚动车轮。
5.2 轮胎上的力tire forces
5.2.1 轮胎垂直力verticalfo rceo fti re
路面 作 用 在 轮 胎 上 的力沿Z'轴方向的分量(图4),
5.2.2 轮胎横向力lateral force of tire
路面 作 用 在 轮 胎 上 的力沿Y'轴方向的分量(图4).
5.2.3 轮胎纵向力longitudinal force of tire
路面 作 用 在 轮 胎 上 的力沿X'轴方向的分量(图4),
5.2.4 径向刚度radial stiffness
车轮 中 心 与 轮 胎 接 地平面间垂直距离的单位增量,所对应的轮胎垂直负荷的减量。
5.2.5 横向刚度lateralst iffness
轮胎 接 地 中 心 在Y'轴方向移动单位增量,所对应的横向力的增量。
5.2.6 驱动力driving force
由驱 动 力 矩 作 用 而 引起的正的纵向力(X,方向)。
5.2.7 制动力braking force
由制 动 力 矩 作 用 而 产生的负的纵向力。
5.2.8 滚动阻力rolling resistance
根据 G B 6 3 26 中10.14 条的规定。
5.2.9 外倾推力camber thrust
侧偏 角 为 0 0时 ,为保持车轮外倾而作用在车轮上的横向力。
5.2.10 转弯力corneringf orce
车轮 外 倾 角 为 00 时 ,为保持侧偏角,由路面作用在车轮上的力垂直于轮胎接地中心行进方向
的水 平 分 量 ( 图 5) ,
5.2.11 轮胎侧向力sidef orceo fti re
车轮 外 倾 角 为 0 0时 ,为保持侧偏角,由路面作用在车轮上的横向力(图5),
5.2. 12 侧偏阻力cornering drag
车轮 外 倾 角 为 0 0时 ,为保持侧偏角,由路面作用在车轮上的力沿轮胎接地中心行进方向反向
的水 平 分 量 ( 图 5) .
GB/T 12549一90
5.2. 13 拖曳阻力resistance force of drag
车轮 外 倾 角 为 。 。时 ,为保持侧偏角,由路面作用在车轮上的纵向力(图5)e
5.2.14 牵引力tractive force
由路 面 作 用 在 轮 胎接 地中心的力矢量沿前进方向的分量。它等于横向力乘以侧偏角的正弦加
上纵 向 力 乘 以 侧 偏 角的余弦。
5.2. 15 牵引阻力drag force
等于 负 的 牵 引 力 。
5.3 轮胎力矩tire moments
5.3. 1 轮胎翻转力矩overturning moment of tire
由路 面 作 用 在 轮 胎上 的力矩矢量,使轮胎绕X'轴旋转的分量(图4).
5.3.2 滚动阻力矩rolling resistance moment
由路 面 作 用 在 轮 胎上 的力矩矢量,使轮胎绕Y,轴旋转的分量(图4),
5.3.3 回正力矩aligning torque
由路 面 作 用 在 轮 胎上 的力矩矢量,使轮胎绕刀轴旋转的分量(图4),
5.3.4 车轮扭矩wheel torque
由汽 车 作 用 在 轮 胎上 相对于车轮旋转轴的外力矩(图4),
5.3.5 驱动力矩driving torque
等于 正 的 车 轮 扭 矩 。
5.3. 6 制动力矩brakingto rque
等于 负 的 车 轮 扭 矩 .
5.3.7 轮胎拖距pneumatic trail
轮胎 侧 向 力 的 合 力作 用点到车轮接地中心在X。轴方向上的距离。
5.4 力和力矩系数coefficients of force and moment
5.4.1横向力系数lateral force coefficient
横 向力 与 垂 直 负 荷 的比值。
5.4.2 驱动力系数driving force coefficient
驱动 力 与 垂 直 负 荷 的比值。
5.4.3 制动力系数braking force coefficient
制动 力 与 垂 直 负 荷 的比值。
5.4.4 滚动阻力系数rolling resistance coefficient
滚动 阻 力 与 垂 直 负 荷的比值.
5.4.5 回正力矩系数aligning torque coefficient
回正 力 矩 与 垂 直 负 荷的比值。
5.4.6 侧偏刚度cornerings tiffness
轮胎 侧 偏 角 的 单位增量所对应的横向力的增量(通常指在轮胎侧偏角为。。时的测定值)。
5.4.7 外倾刚度camber stiffness
外倾 角 的 单 位 增量所对应的横向力的增量(通常指在外倾角为00时的测定值)。
5.4.8 制动(驱动)刚度braking (driving) stiffness
纵向 滑 移 率 的 单位增量所对应的纵向力的增量(通常指在纵向滑移率为00时的测定值)。
5.4.9 回正刚度(回正力矩刚度)aligning stiffness (aligning torque stiffness)
轮胎 侧 偏 角 的 单位增量所对应的回正力矩的增量(通常指在轮胎侧偏角为00时的测定值)。
54.10 侧偏刚度系数cornering stiffness coefficient
自由 滚 动 车 轮 的 侧 偏刚度与垂直负荷的比值。
GB/T 12549一90
5.4. 11 外倾刚度系数camber stiffness coefficient
自由 滚 动 车 轮 的 外 倾刚度与垂直负荷的比值。
5.4. 12 制动(驱动)刚度系数braking (driving) stiffness coefficient
车轮 的 制 动 (驱 动 ) 刚度与垂直负荷的比值。
5.4.13 回正刚度系数(回正力矩刚度系数)aligningst iffnessco efficient(a ligningto rquest iffnessco efficie
nt )
自由 滚 动 车 轮 的 回 正刚度(回正力矩刚度)与垂直负荷的比值。
5.5 轮胎附着系数一tirea dhesionc oefficient
5.5. 1工作点trim
是指 汽 车 的 稳 态状况。它由稳态汽车响应及控制(或扰动)输入决定的。在非线性汽车的操纵分
析中 , 工 作 点是 用来分析汽车稳定性的参考点。
5.5.2 横向附着系数lateral adhesion coefficient
在给 定 工 作 点 下,自由滚动车轮横向力系数所能达到的最大值.
5.5.3 驱动附着系数driving adhesion coefficient
在给 定 工 作 点 下,驱动力系数所能达到的最大值。
5.5. 4 制动附着系数brakinga dhesionc eofficient
在给 定 工 作 点 下,车轮没有抱死时制动力系数所能达到的最大值。
5.5.5 制动滑移附着系数sliping braking adhesion coefficient
在给 定 工 作 点 下,车轮抱死时,制动力系数的数值。
坐标系和运动
6. 1
6. 1
坐标系axis system
地面 固定坐标系(X,Y,Z)earth-fixeda xissy stem (X ,Y,Z)
固定 在地面上的右手直角坐标系。原点为地面上的某一点,不轴和Y轴位于水平平面内,X轴
指向 前方,y轴指向左方,Z轴指向上方。汽车运动的轨迹,用该坐标系描述(图6),
运动 坐标系(Z.,Y.,ZO) movinga xissy stem(二。4o,zo)
固定 在汽车上的右手直兔坐标系。原点在汽车质心,:。轴为汽车的纵向对称面与通过汽车质心
的水 平面的交线。沿汽车的主运动方向指向前方,梦。轴垂直于纵向对称面,水平指向左方;:。轴
垂直 于X,-Y。平面,指向上方(图6),
汽车 坐标系(二、Y、二〕vehiclea xissy stem(二、3/,Z)
以簧 上质心为原点的右手直角坐标系。该坐标系随同簧上质量一起运动和旋转。在静止状态下,
二轴 在水平平面内,指向前方,Y轴在水平平面内,指向左方,:轴指向上方(图6、图7).
簧上 质性主轴坐标系(4,7,S)inertiap rincipalax issy stem(},n,4)
以簧 上质心为原点,以黄上质量惯性主轴为坐标轴的右手直角坐标系。该坐标系随同簧上质量
一起 运动和旋转。
车轮 固结坐标系(Xw,Yw,Zw) wheel-fixeda xissy stem(Xw,Yw,Zw)
以各 车轮的车轮中心为原点的右手直角坐标系。Xw轴和Zw轴在车轮中心平面内,Xw轴水平
向前 ,Y,轴为车轮旋转轴(因此,转向角为X。和Xw间的夹角.车轮外倾角为Z。和7-间的夹
角。 )(图1).
车辆 纵向对称平面longitudinalpl aneo fsy mmetryo fv ehicle
根据 GB3 730.3 中3条的规定。
侧 倾roll
簧上 质量产生侧倾角或侧倾角的至k -
GB/T 12549一90
6.1.8 纵倾pitch
簧上 质 量 产 生 纵倾角或纵倾角的变化。
6.1.9 横摆yaw
汽车 质 量 产 生 横摆角或横摆角的变化。
6.1.10 纵倾轴pitch axis
通过 俯 仰 振 动 的 不 动点且与y轴平行的轴。
6.2 质量和质心mass and center of mass
6.2.1 汽车质量、of vehicle
在任 意 载 荷 状 态 下 ,汽车的总质量。
6.2.2 簧上质量sprung mass
悬架 弹 性 元 件 以上负荷的质量,再计人传动轴、悬架系、制动系、转向系中起簧上质量作用的那
部 分 质 量 。
6.2.3 簧下质量unsprung mass
固定 在 前 、 后轴 上 的 零部件的质量,再计入传动轴、悬架系、制动系、转向系中起簧下质量作用的
那部 分 质 量 。 簧 下 质量就是汽车质量与簧上质量之差。
6.2.4 质量分配比~ distribution ratio
前、 后 轴 载质 量 分配的百分比。
6.2.5 质心高度height of center of mass
由轮 胎 接 地 面 到汽车质心的垂直距离(汽车质心高度).从轮胎接地面到簧上〔簧下)质心的垂直
距离 为 簧 上 (簧 下)质心高度。
6.2.6 侧倾力臂roling moment arm
在静 止 状 态 下 ,簧 上 质心到侧倾轴的铅垂距离。
6.3 汽车惯性力矩momentof in ertiao fv ehicle
6.3.1 簧上质量侧倾惯性矩rolling moment of inertia of sprung、
簧上 质 量 绕 : 轴、4轴或侧倾轴旋转的惯性矩。
6.3.2 簧上质量纵倾惯性矩pitching moment of inertia of sprung二
簧上 质 量 绕 梦 轴、,轴或纵倾轴旋转的惯性矩。
6.3. 3簧上质量横摆惯性矩yawingm omentof in ertiao fsp rung~
簧上 质 量 绕 : 轴 旋 转的惯性矩。
6.3. 4 簧上质量对二轴和:轴的惯性积productof in ertiao fsp rung二二:boutz an dz -a xis
簧_ L质 量 绕 : 轴 和 :轴惯性积。
6.3.5 汽车横摆惯性矩yawing moment of inertia of vehicle
整车 质 量 绕 通 过 质心 的铅垂轴的惯性矩.
6.4 运动变量kinematic variables
6.4.1 质心速度矢量velocity vector at center of~
汽车 质 心 〔或 簧 上 质 心)的三维速度矢量。
6.4,2 车速vehicle speed
质心 速 度 的 水 平 分量 (图6).
6.4.3纵向速摩(u ) longitudinalve locity( u )
质心 速 度 沿 二 轴 的 分量(图6),
6.4.4 侧向速度(v ) sidev elocity(”)
质心 速 度 沿 f 轴的分量(图6),
6.4.5 垂直速度(,) vertical velocity(,)
cB/T 12549一90
6. 4.6
6. 4.7
6. 4.8
6. 4.9
6. 4.10
6. 4-11
6. 4.12
6. 4.13
6. 4-14
6. 4-15
6. 4-16
6. 4.17
6.4-18
6.4.19
6.4.20
6.4.21
6.4-22
6.4.23
6.5 力
6.5. 1
6.5.2
96
质心速度沿二轴的分量〔图6),
前进速度forward velocity
质心速度沿:。轴的分量(图6),
横向速度lateral velocity
质心速度沿,。轴的分量(图6),
侧倾角速度(,)roll velocity(P)
簧上质量绕:轴旋转的角速度(图6),
纵倾角速度(9)pitch velocity(4)
簧上质量绕Y轴旋转的角速度(图6),
横摆角速度(,)yaw velocity(,)
汽车质量绕:轴旋转的角速度(图6),
质心加速度矢量acceleration vector of center of mass
汽车质心(或簧上质心)的三维加速度矢量。
纵向加速度longitudinal acceleration
质心加速度矢量沿二轴方向的分量。
侧向加速度side acceleration
质心加速度矢量沿犷轴方向的分量.
垂直加速度vertical acceleration
质心加速度矢量沿:轴方向的分量。
前进加速度forward acceleration
质心加速度沿,。轴方向的分量。负的前进加速度为减速度(deceleration),
横向加速度lateral acceleration
质心加速度沿梦。轴方向的分量。
指示横向加速度indicated lateral acceleration
装在簧上质量Y轴上的加速度计的指示值。其值比侧向加速度大}g sin引。
向心加速度“ntripetal acceleration
汽车上某一点的加速度矢量在该点运动轨迹的主法线方向上的分量。
车身侧倾角(0) v ehiclero la ngle( 0)
汽车Y轴与X-Y平面间所夹的锐角(图6),
车身纵倾角〔B)vehicle pitch angle(8)
汽车二轴与X-Y平面间所夹的锐角(图6),
汽车方位角(Ib) heading angle(0)
汽车:。轴在路面上的投影和X轴间的夹角(图1、图6),
汽车侧偏角(B)sideslip angle of vehicle(声)
汽车x。轴在路面上的投影与车速(质心处)在路面上的投影间的夹角(图6),
行进方向角(,)course angle(,)
车速(质心处)在路面上的投影与X轴的夹角。它等于方位角与侧偏角的代数和。,一0+P
(图6)。
fo rces
纵向力longitudinal force
作用在汽车上的办矢量沿二。轴方向的分量。
侧向力side force
作用在汽车上的力矢量沿,。轴方向的分量。
GB/T 12549一90
6.5 .3 垂直力verticalfo rce
作用 在 汽 车 上 的 力 矢量沿;。轴方向的分量。
6.6 力矩moments
6.6.1 侧倾力矩rolling moment
作用 在 汽 车 上 的力矩矢量使汽车绕x。轴旋转的分量。
6.6. 2 纵倾力矩pitchingm oment
作用 在 汽 车 上 的 力 矩矢量使汽车绕犷。轴旋转的分量。
6.6.3 横摆力矩yawing moment
作用 在 汽 车 上 的 力 矩矢量使汽车绕z。轴旋转的分量。
了运动特性
7.1 控制方式control modes
7.1.1 位置控制position control
对转 向 系 中 的 某 些操 纵点(转向轮、转向垂臂、转向盘)施加位移枯人(或限制)时的汽车控制,与
所需 的 力 无 关 。
7.1.2 固定控制fixed control
转向 系 中 的 某 些 操 纵点(转向轮、转向垂臂、转向盘)的位置保持固定时的汽车控制.它是位置控
制的 一 个 特 殊 情 况 。
7.1.3 力控制force control
对转 向 系 中 施加 力输入(或限制)时的汽车控制,与所需的位移无关。
7.1.4 自由控制free control
对转 向 系 中 不 加任何限制的汽车控制。它是力控制的一个特殊情况。
7.1.5 人为控制manual control
由驾 驶 员 操 纵 汽 车 按照一定目标行驶的控制方式。
7.1.6 “开环"控制。pen loop control
驾驶 员 与 汽 车 间不进行反馈的控制方式及响应。
7.1.7 “闭环’,控制close loop control
操纵 汽 车 沿 着 一定目标行驶的控制方式及响应。驾驶员把汽车响应、环境条件(道路、路面不平、
横风 等 ) 做为 控 制的反馈信号。
7.2 响应response
7.2.1 转向响应steering response
施加 在 操 纵 (转 向)部件上的输入所引起的汽车运动。包括驾驶员加在制动器、油门踏板上的输
入所 引 起 的 转 向 响 应。
7.2.2 扰动响应disturbance response
由不 必 要 的 力 (或位移)作用在汽车上所引起的汽车运动。如风力、路面不平产生的汽车垂直位
移等 。
7.2. 3 稳态steadys tate
加在 汽 车 上 的 外力(包括道路响应及空气动力)不随时间发生变化或汽车操纵输人为常数时的
汽车 运 动 状 态 。
7.2-3.1 稳态响应steady state response
汽车 稳 态 状 况 下 的 运 动 响应。
7.2.4 瞬态transient state
汽车 的 运 动 响 应 及 加在汽车上的外力(或操纵)随时间而改变的汽车状况。
Ge/T 12549一90
7.2. 4.1 瞬态响应transientst atere sponse
汽车 瞬 态 状 况 下 的 运 动 响应。
7.2.5 横摆响应yawr esponse
在操 纵 输 入 (或 外部扰动输人)时,汽车的横摆运动响应。
7.2.6 侧倾响应roll response
在操 纵 输 入 ( 或外部扰动输入)时,汽车的侧倾运动响应。
7.2.7 转向敏感性(转向增益) steering sensitivity (steering gain)
操纵 输 入 增 加 规定量时,稳态响应增益的增加量。主要指横向加速度、横摆角速度等。
7.2.8 路面不平敏感性pavement irregularity sensitivity
路面 不 平 扰 动 输入时,汽车的响应程度。
7.2.9 侧风敏感性crosswind sensitivity
横向 风 扰 动 输 入时,汽车的响应程度。
7.2.10 频率响应frequency response
汽车 对 正 弦 波 输 人的 稳态响应。用以求输出对翰人的增益及相位特性等。可用转向盘转角、操
舵力 作 为 输 入 .
7.2.11 频率特性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以转 向 盘 正 弦 波 指令 枪人频率为变量的响应特性.也可由不规则愉人响应及瞬态响应求得。
转向特性stering characteristics
中性 转向neutralste r
在车 速一定而改变横向加速度时,若名义转向角的斜率等于阿克曼转角的斜率,该汽车的转向
特性 为中性转向.该特性大体相当于静态裕度为零值。简称"NS"(图8),
不足 转向underster
在车 速一定而改变横向加速度时,若名义转向角的斜率大于阿克曼转角的斜率,该汽车的转向
特性 为不足转向。该特性相当于静态裕度为正值。简称“US"(图8),
过度 转向overster
在车 速一定而改变横向加速度时,若名义转向角的斜率小于阿克曼转角的斜率,该汽车的转向
特性 为过度转向。该特性相当于静态裕度为负值。简称ret.(图8),
横向 力中性点neutralpo intof la teralfo rce
横向 力垂直作用在车辆纵向对称平面上,使汽车不产生横摆角速度的力的作用点。
横向 力中性线neutrallin eo fla teralfo rce
中性 转向点的集合。
静态 裕度staticm argin
中性 转向线至汽车质心的水平距离与轴距的比值。汽车质心在中性转向线的前方,该值为正。简
称" SM",
SM = K,L,一凡L,
( K,+ K,)L
.·.····················⋯ ⋯(I)
式中:K,— 两前轮的侧偏刚度之和,N/rad;
K, — 两 后 轮 的侧偏刚度之和,N八adt
L— 轴 距 ,m ;
L, — 前 轴 至 汽车质心的距离,m;
L, — 后 轴 至 汽车质心的距离,m,
稳定性因数(k) stabilityf actor( k )
假定回转试验的车速为v,汽车质心的回转半径为R时,由关系式R/R。一1-FW 求k。线性分
,.. ,占7曰月马ro 八0 ,子
3 3. 3. 3. 3. 苏乐乙
: , . …
,产﹃了下万,沙7. ,矛,才7,
cs/T 12549一90
析有:
*=1 {m, +匹)
L\ K , K ,/
.{粤+1)
\八f 几rj
⋯(2)
一‘SM)登)
式中 : ,— 汽 车总质量,kg;
k— 稳 定 性 因 数 ,s; 加 2;
二, — 前 轴 载 质 量 ,k g;
。, — 后 轴 载 质 量 ,kg .
7.3.8 侧倾转向rol ster
由悬 架 侧 倾 产 生 的 前、后轮转向角的变化量。
7.3-8.1 侧倾不足转向rol understeer
增大 汽 车 不 足 转 向 (或减小汽车过度转向)的侧倾转向。
7.3-8.2 侧倾过度转向rol overster
增大 汽 车 过 度 转 向 (或减小汽车不足转向)的侧倾转向。
7.3-8.3 侧倾转向系数roll ster coefficient
悬架 侧 倾 角 单 位 变 化 量 所对应的侧倾转向角的变化量。
7.3.9 柔性转向compliance ster
由悬 架 系 、转 向 系 的 柔性变形产生的前、后轮转向角的变化。
7.3.9.1 柔性不足转向二phance underster
增大 汽 车 不 足 转 向 (或 减 小汽车过度转向)的柔性转向。
7.3-9.2 柔性过度转向compliance oversteer
增大 汽 车 过 度 转 向 (或 减 小汽车不足转向)的柔性转向。
7.3.9.3 柔性转向系数compliance ster coefficient
由路 面 作 用 在 轮 胎上 的力或力矩的单位变化量所对应的柔性转向的变化量。
7.4 一般评价,neralev aluation
7.4.1 直线行驶稳定性straight motion stability
汽车 直 线 行 驶 状态受到外部干扰后,保持或恢复原来行驶状态的特性。
7.4.2 回正性returnabilty
汽车 转 弯 行 驶 时 ,松 开转向盘后汽车恢复直线行驶状态的性能.
7.4.3 发散不稳定性divergentin stability
给汽 车 一 个 小 而短暂的扰动或控制箱入时,汽车的运动响应总是增长的,而不是在工作点附近
等幅 或 减 幅 摆 动 的 汽车响应特性.
了4.4 振荡不稳定性二恤tory instabili宜y
给汽 车 一 个 小 而短哲的扰动或控制抽入时,汽车的响应振幅总是增长的,且在工作点附近来回
摆动 的 汽 车 响 应特性。
7.4.5 渐近稳定性asymptoticst abiilty
对指 定 的 工 作 点而言,扰动或控制输入有任何小而短暂的改变时,汽车将通近由工作点所规定
的运 动 状 态 。
7.4.6 中性稳定性二utralst ability
对指 定 工 作 点 而言,扰动或控制输入有短暂改变时,汽车运动响应将保持在接近于但不能达到
由工 作 点 所 规 定的运动状态。
7.4.7 驾驰品目视VP离driver viewing distance
GB/T 12549一90
在行 驶 中 , 驾驶 员的眼睛到所见到的距离点的水平距离。
8 界限特性和异常运动
8.1 界限特性characteristicso fli mitm aneuver
8.1.1 最大向心加速度maximum centripetal acceleration
汽车 在 人 为控 制 或固定控制条件下进行曲残运动时,所达到的向心加速度的最大值。
8.1.2 最大横向加速度maximum lateral acceleration
汽车 在 人 为 控 制 或固 定控制条件下进行曲线运动时,所达到的横向加速度最大值。
8.1.3 最大指示横向加速度、mumi ndicatedla teralac celeration
汽车 在 人 为 控 制 或 固定控制条件下进行曲线运动时,横向加速度计指示的最大值。
8.1.4 特征车速characteristic speed
不足 转 向 汽 车 产 生最 大横摆角速度增益(等于一辆轴距相同的中性转向汽车横摆角速度增益的
一半 ) 的 前 进车 速 。
8.1.5 临界车速critical speed
过度 转 向 汽 车 产 生 无限大横摆角速度增益的前进车速。
8.1.6 倾斜极限角overturning limit angle
在整 车 整 备 质 量 状 态下,用侧倾台向左(或向右)倾斜汽车,直到相反侧的全部车轮离开侧倾台
面或 车 轮 开 始 滑 移时 ,侧倾台面与水平面间所夹的锐角。对于悬架系弹性元件采用空气弹簧式
的汽 车 , 应 在高 度 控 制阀不起作用的状态下进行倾斜。
8.2 异常运动abnormal motion
8.2.1 侧滑break away
轮胎 接 地 胎 面 上 的合 力大于附着力时车辆的侧向滑移.后轮侧滑称为‘甩尾,(横摆角速度、后轮
侧偏 角 急 增 ), 前 轮侧 滑称为‘拱出’(转弯半径增加、横摆角速度减小)。
8.2.2 卷入tuck in
在回 转 运 动 中 ,急 收 油门或急剧分离离合器时的汽车向内转入现象。
8.2.3 车轮抬起wheel lift
在离 心 力 作 用 下 ,汽 车转向内侧的前轮或后轮离开路面的现象。
8.2.4 举起jack up
在大 横 向 加 速 度 的状 态下,车身明显向上的现象。
8.2.5 折叠jack-knifing
挂车 绕 牵 引 车 连 接点 回转而与牵引车成"V”字的现象。
8.2.6 挂车甩摆trailer swing
挂车 绕 牵 引 车 连 接 点横向摆动现象.
8.2.7 滑水效应hydroplaning
由于 湿 路 面 流 体 力学 的效果,轮胎与路面间摩擦力急剧减小的现象。
8.2.8 驻波standing wave
根据 G B 6 3 26 中10.37条的规定。
8.2.9 跳动hop
车轮 在 路 面 与 簧上质量间的上、下振动现象。
8.2.10 踏步tramp
左右 车 轮 反 相 位 的 跳动现象。
8.2. 11 摆振shimmy
转向 盘 与 转 向 轮 产 生稳定的转向振动现象。分为高速摆振与低速摆振,高速摆振是在比较高的
GB/T 12549一90
车速 ( 50 ^6 0 k m /h )下产生的强迫振动;低速摆振是在比较低的车速(20 60k m/h)下产生的
以 自激 振 动 为 主 的 振动。
8.2.12 转向盘反冲kick-back
由路 面 不 平 产 生 的 冲击力传到转向盘上的现象。
9 试验与评价
9.1 试验tests
9.1.1 稳态回转试验steady state cornering test
改变 横 向 加 速 度 ,以 一定车速在固定半径的圆弧上行驶,从而对汽车的不足转向及过度转向特
性、 侧 倾 特性 、 最 大横 向加速度、保舵力等进行评价的试验。改变横向加速度可采用定半径法、定
转向 盘 转 角 连 续 加 速法及定车速法实现.
9.1.2 最小转弯直径试验minimum turning diameter test
保持 转 向 盘 转 角 在最 大位置并以极低车速行驶,测定汽车最小转弯直径的试验。
9.1.3 功率突然变化影响试验test of effect of sudden power change
汽车 在 转 弯 行 驶 中 ,控制油门踏板,评价汽车突然加速或突然减速时的毯定性试验。
9.1.4 弯道制动试验test of braking on curve
评价 汽 车 在 转 弯 行 驶时,进行制动时的稳定性试验。
9.1.5 转向盘回正性试验test of steering wheel returnability
评价 转 向 盘 转 过 某一 角度松开后,转向盘恢复直行位置的试验。
9.1.6 回正性试验test of returnability
评价 汽 车 在 转 弯 行驶 中松开转向盘时,汽车横摆加速度等变量恢复直线行驶状态的试验。
9.1.7 收油门后控制试验test of control at breakaway
采用 固 定 控 制 ,汽 车 沿圆周行驶,当侧向加速度达到预先指定值时,急收油门,评价收油门后,驾
驶员 控 制 汽 车 难 易 程度的试验。
9. 1.8 横风稳定性试验test of crosswind stability
由送 风 装 置 产 生 的横 向风(或自然风)作用于行驶的汽车上时,用横向位移、横摆角速度、转向盘
转角 的 修 正 频 度 及转 向角等评价汽车行驶方向祖定性的试验
9.1.9 撤手稳定性试验test of stability of steer-off motion on a straight-ahead driving
汽车 以 一 定 车 速 直线 行驶,突然转动转向盘并立即撤手,评价汽车运动收敛性的试验。
9.1.10 制动稳定性试验test of braking stability
汽车 直 线 行 驶 中 进行 制动时的稳定性试验,可用横向位移、横摆角速度等进行评价。
9.1.11 反冲试验kick-back test
评价 汽 车 在 坏 路 或 凹凸不平路面上行驶时的保舵力、转向盘反冲大小的试验。

GBT_12549-1990汽车操纵稳定性术语及其定义.txt

97.61 KB, 下载次数: 21, 下载积分: 积分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1-6-2010 09: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下来看看  
什么好东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1-6-2010 09: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后面全是乱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5-8-2025 02:37 , Processed in 0.44551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