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2027查看
  • 0回复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行业深度研究【4】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5-5-2009 14: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5. 锂电产业链——看好正极、电解液、碳酸锂
  磷酸铁锂是公认最安全、产业化后成本最有可能为消费者接受的汽车动力电池。全球各电池厂商都在加大对锂电池的投资,以期迅速解决技术瓶颈,降低成本,在新源车上占领电池制高点。



  锂电池产业链由三部分组成:上游锂矿资源、制作电芯的原材料(包括正级材料、隔膜、电解液、负极材料、粘结剂、导电剂、极耳、铝塑复合膜等等)以及电芯制造和Pack 封装。
  锂电池成本构成中,正极材料约占33%,隔膜约占25~30%,电解液约占12%,负级材料约占10%。各材料中,盈利能力最强的是隔膜,毛利率高达70%;其次是正极材料,其中磷酸铁锂毛利率约40~70%,锰酸锂毛利率约25%,钴酸锂毛利率约15%。



5.1 电池厂商关注广州国光
  按照各电池材料的稀缺性及盈利能力,锂电产业链中我们依次看好:正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和上游矿产资源碳酸锂。
  电池厂商关注广州国光。国内电池厂商中,产业化做得最好的当属比亚迪、天津力神、深圳比克和被日本TDK 全资收购的东莞新能源(ATL)。上市公司中与锂电池相关的包括中信盟固利、广州国光、咸阳偏转集团下属的咸阳威力克能源、万向钱潮大股东万向集团。我们认为广州国光所研发的聚合物锂电池代表着锂电池的发展方向,我们密切关注广州国光的研发进展。



  国内上市公司中,锂电产业链相关公司如下图:



5.2 看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中国宝安和杉杉股份
  正极材料中最适合用于动力电池的是磷酸铁锂。因此,从中长期趋势来看,我们不看好钴酸锂、锰酸锂在汽车动力电池中的应用。在国外厂商中,美国A123、Valence 一直在坚持磷酸铁锂的研制,而江森SAFT、松下PEVE、韩国KOKAM 和法国GAIA 以镍钴铝(锰)锂三元材料为主,但都在加紧对低成本的磷酸铁锂电池的研制。



  磷酸铁锂全球供应商包括美国A123、Valence,加拿大Phostech,台湾长园能源、立凯电能、尚志精密和宏濑科技。2008 年全球供应量1500 吨左右,其中最大供应商美国A123 供应750 吨,国内厂商供应量500 吨左右,其中斯特兰几乎占一半份额。从公开资料统计来看,全国磷酸铁锂厂商产能约6400 吨,但实际量产数远低于产能数,不足产能的1/10。国内领先厂商包括天津斯特兰、北大先行、湖南杉杉、深圳贝特瑞以及天骄科技。



  供需缺口巨大,2015 年市场容量超百亿元。仅从国内需求来看,我国08 年生产轿车504 万辆,客车140 万辆,我们预计2015 年以前轿车和客车的产量增速每年约10%和15%,2015-2020 年产量增速每年约8%和10%。假设PHEV 轿车、EV 轿车和EV 客车单车消耗磷酸铁锂分别为50 公斤、90 公斤和800 公斤,以此为基数测算,到2015 年国内电动车行业对磷酸铁锂需求约6.2 万吨,到2020 年需求约23 万吨。如果按15 万元/吨来计算,2015 年仅电动车带来的磷酸铁锂的市场容量约为93亿元,2020 年约345 亿元。需求相对目前的产能是10 倍的增长,未来10 年正极材料厂商都将受益行业的高度景气。



  大规模应用取决于成本的进一步降低。目前国内磷酸铁锂价格维持在15-20 万元/吨,国外进口价格约35 万元/吨。由于在材料配方及粉体制备工艺等技术局限,国内磷酸铁锂的纯度、粒度、粒度分布、工艺重复性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仍有差距。我们在前述技术篇中已提到,目前磷酸铁锂产业化过程中成品率低,产品批次间稳定性差。如果磷酸铁锂电池的成品率能够提高到90%,将会使它的成本降低到目前的50%左右,从而能够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正极材料厂商中我们看好具有磷酸铁锂产能的中国宝安(000009)和杉杉股份(600884)。二者是上市公司中磷酸铁锂材料的最早研发并产业化者,都有潜力凭借先发优势分享磷酸铁锂百亿元的大蛋糕。
  中国宝安:电池业务收入1.89 亿元,占比6.5%,毛利0.69 亿元,占比约6.5%。持股55%的深圳贝特瑞具有1500 吨磷酸铁锂产能和6000 吨碳负极材料(国内产能第一,全球第二),在国内已经拥有40 多项锂电池正负极材料专利,是“深圳市新型储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深圳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持股75%的天骄科技具有三元材料产能1000 吨,计划09 年中试生产150 吨磷酸铁锂。
  杉杉股份:电池业务收入10.62 亿元,占比40%,净利润3414 万元,利润贡献约31%。是国内电池材料业务最完整,产业链分布最广的上市公司,持股75%的湖南杉杉磷酸铁锂产能500 吨,持股98.04%的上海杉杉碳负极材料产能1200 吨,全资子公司东莞杉杉电解液产能3500 吨。公司正在着手研制磷酸铁锂电池,从而实现产业链的一体化。

5.3 看好锂电池电解液及六氟磷酸锂:江苏国泰
  由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电位与锂接近,比较活泼,在水溶液体系中不稳定,需要使用非水、非质子性有机溶剂,和锂盐(有机溶剂导电性差,加入锂盐以提高离子导电率)组成有机液体电解质,在电池中正负极之间传导电子,其功能是防止过充电、阻燃性电解液、改善SEI 膜、减少酸含量、增加电导率和改善低温性能。电解液对电池的放电倍率影响很大,适当的添加剂将大大提高电池的倍率放电容量和电压(最高能提高60~90%),
  电解液的研究尚未定型,仍在不断完善之中。传统的电解液使用碳酸酯作为溶剂,因为闪点较低,在较低的温度下即会闪燃,安全性较差。而氟代溶剂(包括氟代酯和氟代醚)具有较高的闪点甚至无闪点,有利于抑制电解液的燃烧,是解决电解液易燃问题最有希望的途径之一。氟代剂对电池性能损害较小,抑制电解液燃烧的效果明显,但是氟化物的使用将会大大增加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成本,产业化上面临成本压力;相对廉价的烷基磷酸酯虽具有一定的阻燃效果,但是严重恶化电池性能;而含氮化合物对电池性能影响不大,但是阻燃效率不高,而且毒性较大。化学界仍在不断探索成本低廉、安全性好、高温下不易分解、电化学性能稳定的电解液。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以EC2DMC 为溶剂,以LiPF6 为锂盐,具有较高的离子导电率与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



  电解液约占锂电池成本12%,毛利率约40%,是锂电产业链中盈利能力较强的环节之一。目前全国产能约1.8 万吨,供需基本平衡,但新能源车对电解液需求拉动较大。通常一辆PHEV 需要电解液40 公斤,按国内2015 年汽车产量982 万辆,5%使用锂电来计算,约新增1.96 万吨电解液需求,未来3-5 年电解液行业需求较为旺盛。
  目前国内电池生产商电解液配套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只有少部分使用进口电解液。国内定位高端的厂商主要有国泰荣华、珠海赛纬电子、天津金牛、东莞杉杉等等,可满足我国锂离子电池生产的需要,并有部分出口。



  核心原材料LiPF6 亟待突破。电解液主要原材料为六氟磷酸锂(LiPF6),占成本50%左右,售价超过30 万元/吨,毛利率约60%。由于生产技术难度非常高,目前被关东电化学工业、SUTERAKEMIFA、森田化学等几家日本企业垄断。其中,关东电化学工业每年生产LiPF6 达到 950 吨(主要用于宇部),SUTERAKEMIFA 年产800 吨(主要用于ECOPRO),森田化学年产960 吨(主要用于三菱),该公司在江苏扬子江化工园有年产600 吨的生产线,其中300 多吨供给森田。



  国内电解液生产厂家所用LiPF6 基本都从日本企业采购,只有天津金牛拥有80吨产能,全部自用。其他厂商如金光高科、天津化工设计研究院、山东肥城兴泰化工厂也较少产能,国泰亚源和河南多氟多化工已经开始试制LiPF6。



  电解液子行业我们看好江苏国泰(002091),关注冀中能源邢矿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天津金牛。
  江苏国泰:08 年电解液收入2.93 亿元,收入占比9.37%,净利润0.48 亿元,净利润率16%,利润贡献占比近30%。持股78.895%国泰华荣化工,现有电解液产能2500 吨,是国内电解液龙头之一,预计 2009 年中扩产到5000 吨;持股71.5%亚源高新,在试做300 吨LiPF6,如试做成功,将打破日本垄断,产业链延伸带来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

5.4 看好电池隔膜:关注佛塑股份
  锂电池成本中,隔膜约占25~30%,但毛利率却高达70%,是动力锂电池中盈利能力最强、但国内还没有产业化的电池材料,基本依赖进口。2007 年进口隔膜约6080 万平米,进口额约1.8 亿美元,预计保持每年12%进口增速。目前国内10亿只数码电子产品,约需要隔膜5000 万平米到1 亿平米,估算10 万辆EV 电池(按50Ah 粗算)将新增高品质隔膜需求约5000 万平米左右,需求和质量要求远远超过目前国内产能和技术水平。
  隔膜的重要功能是隔离正负极并阻止电子穿过,同时能够允许离子的通过,从而完成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快速传输。隔膜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电池内阻、放电容量、循环使用寿命以用安全性能。隔膜越薄,孔隙率越高,电池内阻越小,高倍率放电性能越好,性能优异的隔膜对提高电池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锂离子电池隔膜的要求包括:(1)具有电子绝缘性,保证正负极的机械隔离;(2)有一定的孔径和孔隙率,保证低的电阻和高的离子电导率,对锂离子有很好的透过性;(3)耐电解液腐蚀,电化学稳定性好;(4)对电解液的浸润性好并具有足够的吸液保湿能力;(5)具有足够的力学性能,包括穿刺强度、拉伸强度等,但厚度尽可能小;(6)空间稳定性和平整性好;(7)热稳定性和自动关断保护性能好。



  目前市场化的锂离子电池隔膜主要是以聚乙烯、聚丙烯为主的聚烯烃隔膜,包括单层PE、单层PP、三层PP/PE/PP 复合膜。现有的聚烯烃隔膜生产工艺可按照干法和湿法分为两大类。干法双向拉伸工艺是美国、日本非常成熟的技术,美国Celgard和日本Ube 以此来生产单层聚丙烯PE、PP 以及三层PP/PE/PP 复合膜。受国外知识产权制约,国内2004 年才有这方面的专利,目前在杭州已开始进行PP 单层隔膜的生产销售。湿法双向拉伸工艺可使品质更加均匀平衡,代表性公司有日本旭化成、东燃化学及美国Entek 等。国内佛塑金辉高科在2004 年建立了一条湿法双向拉伸PE 隔膜生产线,2005 年底开始有产品在市场上销售。



  小型锂电池主要使用聚烯烃隔膜,技术及市场都已经十分成熟。最大的供应商为Asahi(旭化成工业)、美国Celgard 及Tonen(东燃化学)。旭化成5 成以上的隔膜主要供应给Sanyo;而Celgard 则是MBI 和比亚迪的主要供应商;东燃化学是全球隔膜第三大供应商,供应给Sony、SDI、LGC。



  由于当温度超过PP 熔点会发生隔膜熔化,电动车用隔膜的方向是耐高温、多层隔膜(如厚度40μm)、复合化。Celgard 研发的PP/PE 双层膜和PP/PE/PP 三层隔膜,在电池内部温度(130℃左右)较高时PE 熔化,而熔点较高的PP(150℃左右)形成隔膜闭孔,使电池内部断路,大大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日本东燃推出的电动车用的锂电池隔膜,最大特点是190℃时不融化。德国国德固赛(Degussa)公司的无机陶瓷隔膜,在PET 纤维无纺布上涂敷复合A13O2 等无机物,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即使有机底膜发生熔化,无机涂层仍然能够保持隔膜的完整性,从而防止大面积正/负极短路现象的出现,可在200℃下不发生收缩和熔融现象,提高了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这种有机膜涂敷无机物以增强安全性的复合膜,有可能是动力电池隔膜的方向之一。
  我国高品质隔膜尚待突破。目前国内佛塑金辉高科、东莞星源科技、河南新乡格瑞恩、中科来方等厂商已可提供小型锂电池用隔膜,价格只有进口隔膜的1/3~1/2,采货周期也相对短些,但国产隔膜的厚度、强度、孔吸率不能得到整体兼顾,且量产批次均匀性、稳定性较差。


  从中长期趋势看,电池隔膜行业我们关注佛塑股份(000973)。
  关注佛塑股份:公司与比亚迪的合资公司佛山金辉高科,生产常规锂电池用离子渗析微孔薄膜,是国内隔膜技术最为领先的厂商,公司持股55%,08 年薄膜业务贡献净利润3435 万元,单项业务ROE 达59%。目前来看,所产隔膜用于动力电池较少,但金辉高科是国家863 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承担单位之一,主要任务是到2010年,把手机电池隔膜升级为汽车电池隔膜。我们将密切关注金辉高科在动力电池隔膜上的进展情况。

5.5 看好上游资源碳酸锂:西藏矿业
  锂离子电池的上游是碳酸锂,在全球电动汽车以锂电池为主要应用方向的带动下,上游碳酸锂需求也将快速增长,从长远来看,碳酸锂行业也将分享新能源汽车的盛宴。
  资源垄断加技术垄断,铸就寡头垄断格局。进入碳酸锂行业必须具备两大要素:第一,碳酸锂主要原料是盐湖卤水(矿石法由于成本高在全球产能很小),进入企业必须拥有锂资源丰富的盐湖资源,资源壁垒较高;第二,全球盐湖以高镁低锂型为主,提纯分离碳酸锂的工艺技术难度很大,这些技术掌握在少数国外公司手中,技术壁垒也较高。双要素垄断造就了碳酸锂行业的全球寡头垄断格局。
  全球2008 年碳酸锂产能约12~15 万吨,产量约9.2 万吨,比2007 年增长2%。目前全球产能集中在SQM、Chemetall 和FMC 三大厂商手中,约占全球总产量的77%。



  根据2009 年1 月出版的《USGS 矿产品概要》,2008 年全球盐湖已探明的金属锂储量基础为1100 万吨(折碳酸锂约5800 万吨),可采储量接近660 万吨(折碳酸锂约3500 万吨)。主要集中在智利、中国、巴西、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中国储量相对丰富,仅次于智利、阿根廷。



  全球已探明的矿石锂储量基础约为760 万吨(折碳酸锂约4000 万吨),可采储量为84 万吨(折碳酸锂约450 万吨)。盐湖锂和矿石锂储量加起来,全球锂可采储量约744 万吨(折碳酸锂约3950 万吨),锂储量基础约1860 万吨(折碳酸锂约9800 万吨)。


  按碳酸锂纯度不同,下游用途可大致分为:工业级98~99%,医药级98.5%,电池级99.5%,高纯级99.99~99.999%。国外三大巨头都可以做电池级碳酸锂,而国内厂商生产碳酸锂主要集中在工业级别,电池级产能约占总产能的1/3。



  国内因提纯技术不足,产能尚未放量。国内现有碳酸锂产能约3.1 万吨,远期规划约11.6 万吨。国内拥有大型盐湖、具有卤水制锂条件的仅有青海国安、西藏矿业和青海锂业,但由于提纯工艺还存在一定差距,实际产能远未达到规划产能,且以工业极碳酸锂为主。电池级碳酸锂则由天齐锂业、尼科国润、集祥锂业供应,其中天齐锂业技术最成熟,是行业标准制定者,约占国内60%市场份额,并且有部分出口。



  碳酸锂的需求分析,我们主要集中在新能源车大规模应用带来的新增需求情况。由于碳酸锂是全球寡头垄断市场,我们必须分析全球的供需情况,才能对全球定价的碳酸锂价格走势做出判断。我们发现在新能源车的需求拉动下,碳酸锂供需结构将从产能过剩逐渐转向供给缺口。
  目前全球碳酸锂年需求约10 万吨左右。下游应用领域包括电池、陶瓷和玻璃、润滑剂、医药和聚合物、空调、铝冶炼等等,其中电池占比逐年提高,已由2002年的20%提高到2008 年的27%左右。



  全球07 年车辆产量约7315 万辆,其中乘用车加轻型商务车07 年产量约6970万辆,预计08 年产量约7219 万辆,我们以此为基数,假设乘用车、客车和轻型商用车在2015 年以前每年分别保持4%、7%和2%的产量增速,从2015-2020 年每年分别保持2%、3%和2%的产量增速。



  磷酸铁锂中锂含量约为4.4%,碳酸锂中锂含量约为18.9%,考虑到生产损耗后,生产1 吨磷酸铁锂约需碳酸锂0.3 吨。我们假设乘用车的80%为轿车,PHEV 轿车单车消耗磷酸铁锂为50 公斤、15 公斤碳酸锂,EV 轿车单耗分别为90 公斤和27 公斤,EV 客车单耗分别为800 公斤和240 公斤,到2015 年PHEV 轿车、EV 轿车分别占全部轿车产量的3%和2%,到2020 年分别占全部轿车产量的5%和6%;PHEV 客车占全部客车占比为1%和2%。
  按以上假设测算,到2015 年,全球电动车新增碳酸锂需求约6 万吨;到2025年,新增碳酸锂需求约16 万吨。



  我们假设碳酸锂除锂电池以外的需求保持年均2%增长,则到2015 年,非电池用碳酸锂需求约9.5 万吨,到2020 年需求约10.5 万吨。到2015 年,全球碳酸锂需求约15 万吨,到2020 年,全球碳酸锂需求约26 万吨。



  新能源车大规模应用后,会不会造成锂资源的严重短缺?我们会不会刚从旧枷锁逃出来,又套上了新枷锁?目前全球探明的碳酸锂可采储量约3950 万吨,如果按照全球每年碳酸锂需求30 万吨来计算,可供我们使用132 年;若按全球碳酸锂储量基础9800 万吨计算,可供我们使用326 年。实际上,燃料电池取得突破后将会部分取代锂电池的需求,并且海水中富含锂,每升海水约含锂0.713 毫克,海洋中锂的储量估计有2,400 亿吨。我们认为锂资源约束至少在100 年之后,届时资源约束将会催生锂回收再生技术及海水提锂技术取得突破。
  从国内需求来看,我国08 年生产轿车504 万辆,客车140 万辆,我们预计2015年以前轿车和客车的产量增速每年约10%和15%,2015-2020 年产量增速每年约8%和10%。以此为基数测算,到2015 年国内电动车行业对碳酸锂新增需求约1.9 万吨,到2020 年新增需求约6.9 万吨。



  新能源车推动碳酸锂需求增长,产能过剩局面将在2015 年后逐渐转向供给缺口。2008 年全球碳酸锂产能约12~15 万吨,年产量约9.2 万吨,年需求约10 万吨。根据我们的测算,到2015 年,全球碳酸锂需求约为15 万吨,到2020 年碳酸锂需求约为26 万吨,需求随着电动车辆的普及在未来几年大幅增长,产能过剩的局面将在2015 年以后逐步转向供给不足。从长期来看,锂电池产业链的最上游碳酸锂细分行业,将因资源增值而带来投资机会。
  碳酸锂子行业从长期趋势看,我们看好西藏矿业(000762)。
  西藏矿业:拥有锂储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三大的、低镁富锂的扎布耶盐湖20 年开采权。扎布耶盐湖是世界上唯一以天然形式存在的碳酸锂盐湖,除湖岸以及湖底自然沉积的碳酸锂外,碳酸锂含量保守估计高达200 万吨。扎布耶盐湖含镁量也远低于其它盐湖,镁锂比仅为0.02,是全球唯一一个不需要综合开发而直接单独提锂,并以纯物理过程获得碳酸锂精矿的盐湖。公司现有碳酸锂产能2000 吨,一期规划建设5000 吨年产能,远期规划投资10 亿建成3 万吨产能。公司核心竞争力在于低镁富锂的锂湖资源带来的成本优势。公司一旦晒锂、提纯技术取得突破,是最可能提供低成本电池级的碳酸锂厂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3-4-2025 10: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行业的深度研究,我作为汽车工程师,认为该行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技术进步和成本优化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随着材料科学的突破和制造工艺的进步,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寿命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随着政策的推动和市场的认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行业的前景十分广阔。未来,该行业将继续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9-7-2025 09:32 , Processed in 0.65495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