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860查看
  • 0回复

汽车车身照明装置及它的信号装置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4-6-2009 20: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为了保证汽车行驶安全和工作可靠,在现代汽车上装有各种照明装置和信号装置,用以照明道路,标示车辆宽度,照明车厢内部及仪表指示和夜间检修等。此外,在转弯、制动和倒车等工况下汽车还应发出光信号和音响信号。

    一、照明装置

    (一)装在车身外部的照明装置

    前大灯是汽车在夜间行驶时照明前方道路的灯具,它能发出远光和近光两种光束。远光在无对方来车的道路上,汽车以较高速度行驶时使用。远光应保证在车前100m或更远的路上得到明亮而均匀的照明。

    近光则在会车时和市区明亮的道路上行驶时使用。会车时,为了避免使迎面来车的驾驶员目眩而发生危险,前大灯应该可以将强的远光转变成光度较弱而且光束下倾的近光。

    前大灯可分为二灯式和四灯式两种。前者是在汽车前端左右各装一个前大灯;而后者是在汽车前端左右各装两个前大灯。解放CA1091型汽车前大灯为四灯式前大灯。

    前大灯主要由灯泡组件、反光罩和透光玻璃组成。灯泡组件是将电能转变为光能的装置。现代汽车的前大灯都采用双丝灯泡。远光灯丝位于反光罩的焦点上,近光灯丝位于焦点上方。在近光灯丝下方加有金属遮罩,下部分的光线被遮罩挡住,以防止光线向上反射及直接照射对方驾驶员而引起眩目。反光罩的形状是一旋转抛物面,其作用是将灯泡远光灯丝发出的光线聚合成平行光束,并使光度增大几百倍。透光玻璃是许多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其上有皱纹和棱格。光线通过时,透镜和棱镜的折射作用使一部分光束折射并分散到汽车的两侧和车前路面上,以照亮驾驶员的视线范围。
前小灯主要用以在夜间会车行驶时,使对方能判断本画的外廓宽度,故又称示宽灯。前小灯也可供近距离照明用。很多公共汽车在车身顶部装有一个或两个标高灯,若有两个,则同时兼起示宽作用。

    后灯的玻璃是红色的,便于后车驾驶员判断前车的位置而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当前车突然制动时发生碰撞。后灯一般兼作照明汽车牌照的牌照灯,有的汽车牌照灯是单装的,它应保证:夜间在车后20m处能看清牌照号码。

    经常在多雾地区行驶的汽车还应在前部装置光色为黄色的雾灯。

    越野汽车往往还在车身前部装有防空灯。其特点是灯上部有伸出的灯罩,以免被在空中发现。

    (二)装在车向部的照明装置

    车身内部的照明灯特别要求造型美观、光线柔和悦目。它包括驾驶室顶灯、车厢照明灯和轿车中的车门灯和行李箱灯等等。

    为了便于夜间检修发动机,还设有发动机罩下灯。为满足夜间在路上检修汽车的需要,车上还应备有带足够长灯线的工作灯(行为),使用时临时将其插头接入专用的插座中。

    驾驶室的仪表板上有仪表板照明灯。在有些汽车上,仪表板照明灯不能和驾驶室顶灯同时开亮。

    二、信号装置

    转向信号灯及转向信号闪光器

    转向信号灯分装在车身前端和后端的左右两侧。由驾驶员在转向之前,根据将向左转弯或向右转弯,相应地开亮左侧或右侧的转向信号灯,以通知交通警察、行人和其它汽车上的驾驶员。

    为了在白天能引人注目,转向信号灯的亮度很强。此外为引起对方注意,在转向信号灯电路中装有转向信号闪光器,借以使转向信号灯光发生闪烁。闪烁式转向信号灯可以单独设置,

    也可以与前小灯合成一体,在后一种情况下,一般用双丝灯泡。也有的后转向信号灯和后灯合成一体。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5-4-2025 13: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汽车车身照明装置及信号装置是汽车安全行驶的重要组成部分。照明装置包括大灯、示廓灯、近光灯等,为驾驶员提供清晰的视线,确保夜间或恶劣天气下的行车安全。信号装置则包括转向灯、刹车灯等,用于向其他车辆和行人传达车辆的动态信息。

两者均采用最新的技术和材料,以确保其高效、稳定、耐用。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其性能、布局、美观及与整车风格的协调。此外,还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测试,以确保其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些装置的正常工作对于车辆的安全行驶至关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9-8-2025 01:06 , Processed in 0.342501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