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505查看
  • 2回复

ESP讲解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1-7-2009 19: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ESP电子稳定程序ESP是英文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的缩写,中文名字叫电子稳定程序。也有些汽车公司采用自己的缩写,比如沃尔沃公司叫DSTC,宝马车上被叫作DSC,而丰田凌志又称其为VSC。但它们的基本原理和所起到的作用跟ESP是一致的。

ESP负责恒时监控汽车的行驶状态。在紧急闪避障碍物,或在过弯时出现转向不足、转向过度时,ESP都能帮助车辆克服偏离理想轨迹的倾向。

实际上ESP是一套电脑程序,通过对从各传感器传来的车辆行驶状态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向ABS(刹车防抱死系统)、ASR(加速防滑装置)发出纠偏指令,来帮助车辆维持动态平衡。其中最重要的信息由偏航率传感器提供,它负责测定汽车围绕纵轴的旋转运动(偏航率)。其它传感器负责记录偏航角速度和横向加速度。ESP的电脑会计算出保持车身稳定的理论数值,再比较由偏航率传感器和横向加速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数据,发出平衡、纠偏指令。 转向不足,会产生向理想轨迹曲线外侧的偏离倾向,而转向过度则正好相反,向内侧偏离。

具体的纠偏工作是这样实现的;ESP通过ASR装置牵制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同时指挥ABS对各个车轮进行有目的的刹车,产生一个反偏航扭矩,将车辆带回到所希望的轨迹曲线上来。比如转向不足时,刹车力会作用在曲线内侧的后轮上;而在严重转向过度时会出现甩尾,这种倾向可以通过对曲线外侧的前轮进行刹车得到纠正。

ESP对司机说“不” 汽车行业内80年代的热门话题是ABS,90年代是牵引力控制装置,而当前的热门话题是电子稳定程序(简称ESP)。
  一个晴朗的冬日,两辆宝马轿车拉开一段距离,沿着一条白雪覆盖的山间公路,以中等车速驶过一连串下坡的弯道。第一辆车的司机尽管把转向盘打得飞快,还是没能躲过麻烦,车子一滑扎进了路旁的雪堆里。几秒钟后,另一辆宝马轿车却顺利地通过了。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在于第二辆车上装了一套电子稳定程序。在不良路况下行车,有ESP就可以化险为夷,处变不惊;没ESP就会危机四伏,保不齐什么时候会出事。

ESP能够通过自动地向一个或多个车轮施加制动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每秒进行150次制动,以把车子保持在司机所选定的车道内。目前它有3种类型:能自动向全体4个车轮独立施加制动力的四通道或四轮系统;只能对两个前轮独立施加制动力的双通道系统;能对两个前轮独立施加制动力而对后轮只能一同施加制动力的三通道系统。

ESP与ABS及牵引力控制系统共同工作,但跟它们不同的是它不需要司机对它进行操作,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自己作出反应。装上了ESP的汽车不再盲目服从司机,当司机让它干蠢事时它会说“不”。例如,ESP能纠正司机的过度转向和不足转向。
次开
比如:一辆汽车行驶在路滑的左弯道上,当过度转向开始使得车子向右甩尾时,ESP的传感器感觉到了滑动,就迅速让右前轮制动,使汽车产生顺时针方向的转矩,而将汽车保持在原来的车道内;当不足转向使前轮驶离路面而丧失对地面的附着力时,四通道的ESP就让左后轮制动,由此产生逆时针方向的转矩使汽车回到正确路线上(如果车上装的是双通道的ESP,则会使左前轮制动)。

ESP对过度转向和不足转向感觉的灵敏度超过了世界上最优秀的赛车运动员。 如今,全世界有罗伯特·博世、电装(Denso)、Continental Teves、德尔福、Aisin Seiki和TRW等6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生产ESP。博世公司去年销售了约150万套ESP,今年可望销出210万套;Continental Teves公司去年售出了约180万套,2003年的订货量已达到340万套。 ESP的工作以微型电脑的算法为依据。微电脑对来自几个传感器的信息进行评估。虽然各个厂家所用的软件不同,但它们的ESP都有下述硬件:

l        转向传感器。它监测转向盘旋转的角度,帮助确定汽车行驶方向是否正确。
* 车轮传感器。它监测每个车轮的速度,确定车轮是否在打滑。
* 侧滑传感器。它记录汽车绕垂直轴线的运动,确定汽车是否在打滑。
* 横向加速度传感器。它对转弯时产生的离心力起反应,确定汽车是否在通过弯道时打滑。

这些传感器还向控制装置提供汽车在任何瞬间的运行状况信息。但ESP无法对抗物理学定律,如果汽车跑得太快,在某些情况下仍可能出事故。 其实ESP算不上是新事物,它已经在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等品牌的车上用了几年,雪佛兰·考维特、某些凯迪拉克车型和日本豪华车也用了,现在它已普及到了北美一些比较便宜的车型。如奥兹莫比尔的Intrigue、福特·福克斯和许多轻型卡车上。它的价格已不昂贵,消费者只需为之花大约500美元。随着产量的增加,价格会进一步降低。到目前为止欧洲是ESP最大的市场,而且将继续保持几年。预计2004年,占欧洲轻型汽车年销量三分之一的车(即500万辆)将装有ESP。

ESP在欧洲热销应归功于“麋鹿试验”。1997年10月,梅赛德斯—奔驰公司邀请欧洲汽车媒体的记者们试驾它的新A级车。一位瑞典记者开车在一次迅速躲避撞车的急转弯中翻车了。这样的急转弯操作就叫做“麋鹿试验”,因为它模拟司机躲避突然出现在公路上的动物。这事被嚷嚷得满城风雨,极大地败坏了A级车的形象,厂家只好停产,在技术上重新策划。 对该车所做的最大改进就是把ESP作为标准设备用到了车上,成功地把它从十分尴尬的境地中救出来了。这事也被吵吵得任人皆知,无形中为ESP做了一个不花钱的大广告。对其在欧洲迅速崛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考虑到当年ABS在美国推广起来步履艰难,这次供应商们对ESP在北美的推出保持低调,不大张旗鼓。但该系统能减少翻车导致的死亡事故这一个大亮点吸引了华盛顿法规制订者们的目光,他们深受运动多用途车翻车事故频频发生的困扰,正想着要为这种车制订一个强制性的标准。

因此,即使厂家对ESP推广不很卖力气,美国**也可能强制让某些汽车使用。因为用户的安全是件大事,单凭安全带和气囊还不足以保证安全。虽然目前北美对ESP的使用还刚刚起步,但它在美国汽车上安装率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欧洲,预计6年内可经达到目前ABS的安装率。2000年,在北美销售的90%的轻型卡车和65%的轿车都装了ABS。可以指望有朝一日ESP将使得运动多用途车的翻车事故大为减少。
说说气囊说说气囊。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和汽车性能的提高,汽车的行驶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由于汽车拥有量的迅速增加,交通越来越拥挤,使得事故更为频繁,所以汽车的安全性就变得尤为重要。

汽车的安全性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种,主动安全是指汽车防止发生事故的能力,被动安全是指在万一发生事故的情况下,汽车保护乘员的能力。当汽车发生事故时,对乘员的伤害是在瞬间发生的。例如,以车速50公里/时进行正面撞车时,其发生时间只有十分之一秒左右。为了在这样短暂的时间中防止对乘员的伤害,必须设置安全装备,目前主要有安全带、防撞式车身和安全气囊防护系统(Supplemental Inflatable Restraint System,简称SRS)等。
由于很多事故是难以避免的,因此被动安全性也非常重要,安全气囊作为被动安全性的研究成果,由于使用方便,效果显著,造价不高,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普及。

安全气囊发展史

  安全气囊从1952年就取得了专利,但在应用推广中经历了几上几下的波折,足足走过了30多年的漫长路途。直至1984年,汽车碰撞安全标准(FMVSS208)在美国经多次被废除后又重新被认可并开始实施,其中规定从1995年9月1日以后制造的轿车前排座前均应装备安全气囊,同时还要求1998年以后的新轿车都装备驾驶者和乘客用的安全气囊,自此才确认了安全气囊的作用。如今,这个在当年颇具创意性的发明已转为千百万个产品,种类也发展为正面气囊、侧面气囊、安全气帘等等。各国生产的中高级轿车,大多数都装有安全气囊,有些轿车已将安全气囊列入必装件。在国内,随着CMVDR294碰撞安全法规的开始实施,国内消费者对汽车被动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除了极少数高级车装备了侧面气囊之外,大部分车型还只是安装了正面气囊。

安全气囊系统组成

  驾驶员处的安全气囊是存放在方向盘衬垫内,因此,当您看见方向盘上标有“SRS”或“Airbag”字样,就可知此车装有安全气囊。安全气囊系统主要由传感器、微处理器、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等主要部件组成。传感器和微处理器用以判断撞车程度,传递及发送信号;气体发生器根据信号指示产生点火动作,点燃固态燃料并产生气体向气囊充气,使气囊迅速膨胀。气囊装在方向盘毂内紧靠缓冲垫处,其容量约50至90升不等,做气囊的布料具有很高的抗拉强度,多以尼龙材质制成,折叠起来的表面附有干粉,以防安全气囊粘着在一起在爆发时被冲破;为了防止气体泄漏,气囊内层涂有密封橡胶;同时气囊设有安全阀,当充气过量或囊内压力超过一定值时会自动泄放部分气体,避免将乘客挤压受伤;气囊中所用的气体多是氮气。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9-1-2010 16: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2-12-2017 21:44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1-1-2010 19: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中国还没有相关的技术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5-8-2025 03:49 , Processed in 0.462974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