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964查看
  • 0回复

发动机湿式缸套的“点蚀”与预防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1-7-2015 18:46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9-8-2009 09: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水冷式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缸套常会出现“冒、滴、漏”水,致使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通过试验,发现所有缸套溃破的部位和方向均相同,经分析,这是由于缸套表面的“点蚀”而引起。下面就“点蚀”的原因及预防进行分析。
    1 试验
    在一台日产AMR370空压机的三菱6DB-10P柴油发动机上更换一组新缸套,使用三个月后(南京地区),拉出缸套即发现六个缸套靠出水管的承压侧(从前向后看的左侧)出现垂直方向的线状不规则小孔,其余部位未出现。且1缸(靠近水泵)缸套出现的小孔密而深,依次往后逐渐减轻;装复原缸套继续使用,18 个月后,豆缸缸套出现向油底壳滴水现象,,发动机不能使用。经解体后,拉出六个缸套,发现1缸缸套已“点蚀”严重,形成一个通孔,还有很多较深陷的孔穴,将要通漏;其余各缸套孔穴也比原来加大变深,仍为l-6缸依次减轻状况。
    2 “点蚀”的原因分析
    水冷式发动机缸套四周的冷却水以一定的压力进行循环;一定压力的循环水在流动过程中,液滴对缸套表面产生撞击作用,在这些负载作用下,缸套表面层发生塑性变形和冷作硬化,直至局部丧失变形能力,这样就形成裂纹并逐渐扩展,最终出现了磨屑的脱落,在受负荷的表面层上留下孔穴。这些孔穴如针状、点状或小孔状。由于靠近出水管一侧冷却水流速较高,靠近水泵的一缸水流速度更快,水滴对缸套的撞击作用力大,同时,缸套承压侧温度较高,使水滴易形成空泡,这一液体空泡的溃灭必然对缸套表面形成冲击负荷的作用,从而导致缸套出现孔穴。
    当金属表面出现孔穴后,腐蚀速度逐渐加快。根据电极过程动力学原理可以看出,金属和酸溶液的氢离子反应生成金属离子和氢气,即金属氧化成金属离子(失去电子),而氢离子还原为氢(取得电子)。其反应式为:
    阳极反应:M→M n ne 金属腐蚀成化合物
    阴极反应:2H 2e→H2↑ 析出氢气
    式中:M——金属元素;e——电子;n——电子数。
    失电子的金属离子在孔内出现高浓度的M CI-,水解的结果,又产生高浓度的H , H 和CI-都能够促进大多数金属和合金的溶解,而且整个过程随时间而加速。

    为钢的“点蚀”反应原理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孔内氯离子和氢离子不断增加,从而加速“点蚀”的发展过程。
    3“点蚀”的预防
    内燃机湿式缸套,工作环境差。它内压外浸,内热外冷,内磨外蚀;冲击负荷大,冷热不均,“点蚀”快。为了提高缸套外表面的耐“点蚀”性能,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l)提高缸套外表面的加工光洁度,Ra值不应大于6.3μm;
    (2)选择耐“点蚀”的合金材料;
    (3)减少冷却水中卤化物的含量;
    (4)提高冷却水的循环速度,保证水的稳定流动,减少液滴对缸套表面的撞击;
    (5)提高冷却水的循环压力,避免液体产生空泡;
    (6)在缸套外表面涂一层最经济最有效的缓蚀剂——红丹;
    (7)利用牺牲阳极保护法,在缸套外表面镀一层保护层。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7-4-2025 05: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发动机湿式缸套的“点蚀”与预防,以下是我的专业回复:

    发动机湿式缸套“点蚀”是一种常见的机械故障,主要由于气缸内部湿润环境导致的金属腐蚀。为预防此现象,首要措施是保持气缸清洁,避免水分滞留。同时,使用高品质润滑油,定期更换,以维护油膜完整性和良好的润滑性能。此外,注意控制发动机的工作温度,避免过热或过冷。缸套表面处理等工艺也应重视,以增强其抗腐蚀性能。总之,对发动机湿式缸套的维护和保养需全面而细致,以确保发动机长期稳定运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5-7-2025 08:40 , Processed in 0.44012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