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一场关于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的热烈讨论,随着双方合作协议的签署而渐近平息。但无论大家承认与否,与长安比起来,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并无优势可言。如果长安当初下决心收购沃尔沃轿车,其所面临的难题和困境要比吉利小得多。
长安背靠中国兵装集团资金实力相当雄厚
2009年兵装集团实现营业收入达1971亿元,同比增长29.6%;实现利润52.1亿元,同比增长7.4%。兵装集团的主营业务收入、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民品销售收入、人均销售收入和人均利税均居国防科技工业第一位,是国防科技工业市场化程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民品规模最大的军工集团,已经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军民结合特大型军工集团之一。同时,如果长安也与福特达成其与吉利所达成的关于沃尔沃轿车35亿美元总债务的分割相同的协议,即福特承担其中的绝大部分债务。那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短期内,长安收购接手沃尔沃将不会存在出现巨额资金缺口的问题。
利用已有生产线和国内汽车市场,长安能快速实现沃尔沃轿车扭亏
与吉利收购沃尔沃后需要从零开始在国内建生产工厂,且形成生产能力最早要等到2012年不同,2006年沃尔沃就以技术转让的形式授权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公司生产和销售沃尔沃S40轿车,2008年又开始生产和销售沃尔沃S80轿车。目前,长安福特马自达工厂拥有福特C1平台和EUCD平台。而沃尔沃旗下的V50、C70和C30均衍生于C1平台,沃尔沃S80、XC60、V70和S60均衍生于EUCD平台。长安如果收购沃尔沃,沃尔沃轿车产品平台过于依赖福特的现状就能在此变成不可多得的优势,长安将能利用已有生产线就迅速实现更多沃尔沃轿车的国产和上量。同时,多年的合作也使长安与沃尔沃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收购之后,双方的磨合期将大为缩短。此外,国内汽车市场的庞大需求,也是一重要有利条件。因此,长安能在短期内快速提升沃尔沃轿车销量,迅速达到沃尔沃轿车37万辆的盈亏平衡点,从而实现其扭亏为盈。
“长安沃尔沃”中高档豪华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近年来,由于长安的代工生产,“长安沃尔沃”作为国产中高档轿车的品牌形象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已经与“一汽奥迪”、“北京奔驰”和“华晨宝马”齐名。在此基础上,如果长安收购沃尔沃,就不会出现网络讨论的“吉利沃尔沃,你买不买?”之类的问题,不会损害沃尔沃作为中高档豪华轿车的品牌形象,尤其,收购更能为长安汽车带来极大的品牌效应,提升长安汽车的品质感和知名度。同时,通过借道沃尔沃轿车,长安可携旗下低、中、高端车型迅速进入欧洲乃至全球汽车市场。而这也与长安未来要成为世界级汽车企业的战略目标不谋而合。
公务车市场是目前长安提升沃尔沃轿车销量的最佳切入点
基于以上优势的分析,长安在同样可以承诺包括生产地点、经销商网络和产品质量“三不变”原则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升沃尔沃轿车在国内的销量而实现沃尔沃轿车的迅速扭亏。而要提升其销量,笔者认为,国内公务车市场就可成为长安的最佳切入点。
Ø 我国公务车市场巨大
根据政府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公务车市场相当巨大,并且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也一直呈现逐年快速递增的态势,年增长率接近20%。业内人士估算,仅今年的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就很可能突破1000亿元大关。同时,2009年底于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各级政府和公共机构配备、更新公务用车,自主品牌汽车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议案,使得自主品牌汽车成将分享其中500亿元的政府采购金额。在这种背景下,长安沃尔沃轿车作为国内自主品牌阵营中唯一一款中高端豪华轿车将据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同时,长安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具有相对更强的政府公关能力,对快速提升沃尔沃轿车在公务车市场的销量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Ø “官车”形象将带动私人消费
“官车”形象的带动作用巨大。以奥迪为便,奥迪的官车形象对其私人消费有很大带动作用,奥迪凭借多年的政府采购,即获得了公务用车市场的成功,也让其成为不少私人消费者的目标,销量数倍于对手,2009年奥迪在华销量就达15.72万辆,同比增长33%。如果沃尔沃轿车能获得“官车”形象,即标志着政府对沃尔沃轿车品牌与品质的双重认可,同时也将向普通消费者发出了强烈的暗示,其示范作用巨大。
Ø 沃尔沃轿车符合公务用车标准
沃尔沃轿车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同时其高品质及外观低调也在业界享有盛誉。而这种车型特点正好符合政府在选购公务用车时的心理标准。同时,目前正在修订的新公务车采购标准方案明确规定:除自主品牌采购比例不低于50%外,正部级官员用车不高于2.5升排量、35万元,副部级官员不高于2.5升、30万元,而普通公务用车则被限定在1.8升及16万元以内。而沃尔沃轿车现有的S80、S60和S40等车型在国产后通过适当调整配置和售价,可完全符合该方案要求。此外,沃尔沃轿车在混合动力轿车研发方面的优势,也能及时应对对当前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政府采购倾斜的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