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155查看
  • 2回复

中国汽车产业何以落后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9-6-2010 22: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汽车工业就引起了人们较高程度的重视。当时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过半数的省市自治区将汽车工业确定为“支柱工业”。十几年过去了,我国的汽车工业应当说还未承担其“支柱”的历史使命。在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汽车工业被视为最容易受到冲击的行业之一。为什么期望与现实之间有如此落差,为什么一个本应快速发展的行业却陷入迟缓状态,简言之,为什么中国的汽车产业落后了?对一个结果,总可以找出方方面面的原因,但在这些原因中,应当找出属于“基本面”上的最重要的原因。
  比较是一个好方法,因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批发展快、竞争力强的产业,拿汽车产业与之相比,便不难看出个中奥秘。
  发展快、竞争力强的产业中,最具典型性的是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在内的家电产业。这批产业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供求缺口很大,进入障碍较小,生产者大量进入;(2)供求缺口逐步减小,竞争强度增加;(3)供求基本平衡乃至供过于求,以价格竞争为主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分化显现,生产和销售向优势企业集中;(4)在价格竞争的同时,质量、品种、服务竞争的重要性增加,行业平均利润率继续下降,企业间的购并、联合和其他形式的重组加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尽管这一产业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时常受到这样那样的批评,但总体上是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在产品更新、技术进步、质量和服务、消费者受益等方面比其他产业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入世”后也是最具竞争力的。
  这批产业之所以发展得较好,最值得强调的是其经历了一个市场开放和充分竞争的过程。正是经由这个过程,解决了对一个产业发展至为关键的三个问题:
  第一,优势企业的“发现”问题。优势企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封或由政府指定的,必须经历一个市场竞争的“筛选”过程才能被“发现”。不论个人、政府及其他组织都不可能事先预知哪个企业是优势企业,今天的优势企业昨天或前天也不可能知道自己能够成功。这是必须经过市场竞争才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企业竞争力的学习和培养问题。“竞争力是通过竞争获得的”是一个基本道理。企业的营销、管理、研发、融资等等能力,只有在市场竞争的曲折经历中才能真正学到并积累下来,企业的组织、机制和制度才能随着逐步完善。所谓“企业规模”及其竞争力,并不仅仅是技术概念,主要是体制和机制概念。一个经过长期的市场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年产30万辆汽车的企业,与一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一次性投资建成的同样年产30万辆企业的企业,肯定不是一回事。
  第三,市场潜力的发掘和利用问题。竞争促进企业降低成本和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促进新产品普及,从而增加经济学上说的“消费者剩余”,老百姓买得起,用的满意或比较满意,大量的潜在需求得以转化为现实需求。
  汽车产业与家电产业同属组装加工制造类产业,在技术和市场结构性质上相近,如垄断竞争型的市场结构,对规模经济有较高要求,经过市场竞争后较高的产业集中度等。然而,汽车产业并没有表现出家电产业那种积极的发展态势和竞争力,主要是因为没有经历一个市场开放和充分竞争的过程。从政策的角度说,尤其值得检讨和反思的是严格的市场进入管制政策和抑制性消费政策。由于严格的进入限制,加上产品品种和价格管制、地方保护、封闭性强的企业体制,形式上看中国有一百多家整车厂,但竞争是很不充分和受到扭曲的。抑制性的消费政策使已有的市场需求得不到释放,同时也使事实上并不充裕的生产能力处于过剩状态。有理由设想,如果市场进入政策和消费政策较为合理的话,中国的汽车工业完全可能出现大不相同的局面,优势企业的发现、企业竞争力的培育和市场潜力的发掘等问题都可能得到较好解决。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有争论的。采取严格进入限制的一个主要考虑是防止“重复建设”。不过,市场经济的一个常识是,竞争要有一个以上的进入者。一个以上就是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重复建设就没有市场竞争。重复不是没有代价,竞争也不仅仅是快乐,失败者会被淘汰出局。但是,这个过程无法被替代和“省略”,好的情况下只可能被缩短,否则不可能解决前述的优势企业发现、企业竞争力培育、市场潜力发掘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一些办法,相比之下,这种方式还是代价很低或最低的。不可否认,在中国既有的体制状态和发展阶段下,重复建设不是不存在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一是行政性的重复建设,这种行为基于与传统体制下“投资饥渴症”相同的动机,拿着公家特别是政府的钱,主要关心上项目(只要上了项目,一切好处就都有了),而不大关心投资后果;二是由于信息和知识的缺乏,容易被短期的市场信号误导而盲目投资。三是高保护和抑制性消费政策导致过高的汽车价格,给了潜在进入者过强的投资刺激。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方法,应当是改革投资体制,使政府尽可能得退出直接投资过程,建立起能对投资后果切实负责的新机制;加强信息的搜集、研究、服务和相关知识的传授,以减少投资中的盲目性;通过政策调整降低汽车价格,纠正扭曲的价格信号。简单地进入限制无异于“把小孩和脏水一起泼掉”。人们经常拿美、日、德等国几家汽车大企业与中国百余家企业相比,说明中国汽车工业的散、小、乱,但是美、日、德等国的大企业是如何形成的?历史上,美国曾经有过两千多家汽车企业,现有的三大巨头企业,是经过上百年的竞争、淘汰、兼并、联合而形成的。一部汽车工业发展史,也就是一部百川汇流的编年史。现在的一个巨头企业,它的“长辈”可以追溯到过去长时期内的十几家乃至几十家企业。一些同志经常有一个美好的想法,就是按照发达国家现有的市场结构和企业数量来确定中国的“定点企业”,认为只要把这几家企业搞好就可以了,由此便可免去重复和竞争之苦。这的确是一件好事,但问题又回来了:你怎么知道这几家企业是最好的?没有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的磨炼,这些企业怎么能有足够强的竞争力?在家电行业,过去某些政府主管部门曾经搞过一些“定点企业”,大部分乃至全部都垮掉了,后来崛起的那些优势企业,大多是原来不知名的。归根结底,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样一种本事,即只要市场竞争结果而不要市场竞争的过程和机制。
  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关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为可贵。无论如何,我们目前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通过国内市场竞争培育起一批优秀企业,从而增强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最佳时期已经过去。不过,相对于以后一二十年内中国汽车年产量上千万、保有量上亿的可能前景,目前的汽车产业仍然起步阶段。如果中国的汽车产业想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个大的发展,就不可能回避一个市场开放、鼓励竞争、在竞争中走向集中的过程。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使这一过程短一些、代价小一些。就产品而言,一辆汽车比一台彩电、一台冰箱、一部空调等要贵得多,但这并不妨碍汽车行业做一件事情,即向家电行业学习。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9-6-2010 23: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牛B的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9-6-2010 23: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这个论坛上发表的东西,就可以看出原因。发帖多为获分,所发内容无实质性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5-8-2025 14:47 , Processed in 0.555712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