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2890查看
  • 12回复

[燃烧与排放] doc与poc区别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8-6-2010 10: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doc与poc分别指的是什么doc与poc区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6-2010 19: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问的太术语了 呵呵 我孤陋寡闻了 第一次听到doc跟po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30-7-2015 11:41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6-2010 19: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DOC 是氧化催化净化器,主要针对柴油车排气中的CO、HC等有害气体;
    POC 颗粒氧化净化器,主要针对柴油车排气的碳烟颗粒,效率一般在50%——70%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3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6-2010 19: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DOC + POC 虽然便宜,但用于重型柴油机还是不可靠。
    一来其排放控制策略本身有限,POC降颗粒是有限的,而法规对于重型车颗粒排放要求比较严;
    另一方面,从OBD角度讲,检测中心将POC定义为颗粒捕给器,要求对其进行检测,这也增加了项目难度,因为目前POC的检测方案不外乎两种:压差和排温。由于POC在工作时存在吸放热过程,所以排温检测策略几乎不可行,剩下就只能用压差,如果加上压差传感器,成本还是上升了。还有一点就是POC效率越好,冒黑烟的可能性就越高,因为排气系统中供氧一定,所能反应掉的颗粒也是一定的,如果捕到的颗粒越大,则剩余的积累颗粒就越多,当发动机运转到一定工况时,排气压力足够大就会将剩余颗粒吹出排气管,从而起不到真正改善排放的作用。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5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4-6-2010 05: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Ⅳ走其中哪种技术路线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5-6-2010 10: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stef


        EGR+DOC+POC或SCR或DOC+DPF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5-2011 14: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xiaokarui 的帖子

    请问,那通过压差传感器该如何检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7-5-2011 09: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huizjk685 于 27-5-2011 09:35 编辑

    加上压差传感器,是能解决对POC的监测,当压差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OBD报警,发动机增加喷油量或者增加一次后喷,来提高排温,将捕集的PM燃烧掉,但这不是和POC被动式的再生原理相违背了吗,所以向HJ 451这样的标准出台后,弄的企业不知道怎么干,就成本来说,轻型车后处理DOC+POC是最低的能满足国四的技术路线,标准中涵盖了POC,那就GOV是承认了这种技术路线的,但是GOV又要OBD监测POC,弄得驴不是驴,马不是马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4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2-8-2011 11: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氧化型催化器 DOC
    定义:
      指安装在柴油车排气系统中,能通过各种物理化学作用来降低排气中污染物排放量的装置。   
    英文:   DOC=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   
    DOC的载体有陶瓷和金属之分,通常陶瓷是堇青石的,金属的种类较多,铁、铜、黄铜等。。。   
    由于DOC 与汽油车排气催化转化器的氧化性功能相同,也用于降低气态 CO、THC 以及颗粒物中的SOF 成分.
    测试:
      DOC 性能测试包括起燃特性指标和转化效率指标。   
    起燃温度特性试验是在高、低两种转速下逐渐增加负荷来提高排温下完成的,这是在发动机经常工作的低转速和高转速区域范围内,考核DOC 的起燃特性指标;   转化效率则包括怠速和高、低转速三种工况,每种转速恒定,通过变化发动机负荷来测量各工况点的转化效率。对于DOC 老化,则采用高、低温循环方式运行,即DOC 在床温250℃下持续45 分钟;在床温650℃下持续15 分钟,这样交替运行直至100 小时老化试验结束。
    柴油机用颗粒氧化型催化器 POC
    颗粒氧化型催化器(POC)=Particle Oxidation Catalyst      
    与汽油车不同的是,只有少数新型柴油车采用了排气后处理技术。车用柴油机生产企业一直是通过改进发动机及其控制系统来满足尾气排放标准的。   世界通行的新排放标准迫使车用柴油机生产企业采用排气后处理技术。柴油车排气后处理系统比汽油车的复杂很多。   最难的部分是在低温稀燃环境下同时减少微粒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采用柴油机稀燃除氮氧化物催化器和柴油机微粒滤清器在内的排气后处理技术可以达到最佳效果。   这种技术虽然现在已经存在,但很昂贵。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先进的柴油氧化型催化器可以达到即将实行的欧4标准本章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颗粒氧化型催化器POC,其新增的特点是颗粒燃烧。   该颗粒氧化型催化器由一个新型的低温涂层和一种称作ECOCAT的金属载体构成。它可以减少60%的颗粒物, 同时,对HC和CO转化率达80%-90%。   已经在几个轻型和重型发动机和由该类型发动机驱动的车辆上(达到欧洲0号到4标准的发动机)进行了测试。该方案的最大优点是价格相对便宜,不必维护。但要求柴油中硫含量低。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4 热心人士【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14-3-2016 15:1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6-8-2011 16: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旂朩鉲鉲徆 的帖子

    POC 效率低, 还是DPF 好,但也要考虑油品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1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30-7-2015 11:41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6-8-2011 20: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ychen3 的帖子

    各有各的好
      DPF 对油品要求更严格  而且成本相对要高上许多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6-12-2012 15: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Dinex招R&D manager,哪位兄弟有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19-11-2016 10:14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8-1-2015 11: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学习、增长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8-8-2025 05:50 , Processed in 1.033821 second(s), 5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