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3804查看
  • 1回复

[求助] 节气门的泵气损失是什么?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9-11-2010 21: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节气门的泵气损失是什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0-11-2010 11: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王景祜 曹树清 杨 靖 刘少康
关键字:自然吸气四冲程内燃机、泵气损失、净指示功、膨胀正功、排气负功
    1.两种不同的认识

    在全国大、中专院校内燃机专业的《内燃机原理》教科书中,关于“泵气损失”或“泵气功”,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定义[1][2]。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产生疑问,不知哪一种是正确的,要求老师解析清楚。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作者特向文献[1][2]的作者作了请教,原来,他们都各有可靠而权威的依据:文献[1]是根据文献[6]的观点编写的;文献[2]是根据文献[3][4][5]的观点编写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后引进先进国家的科学理论是件大好事。但是,面对国外众多的不同观点,应该抱什么态度?是不加思考、不作分析比较,全部收下呢?还是通过选择,吸收其合理的和正确的部分?显然,持后者的态度是正确的,因为实践证明:先进国家的科技文献未必都是正确的。好在我们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生产和科学的实践经验,有能力也有权利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评论,然后经过比较分析,再消化吸收。
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仅对文献[1]、[2]中的定义进行分析。
    文献[1]对“泵气损失”下了如下的定义:
    从实际循环示功图(图1)的分析中可以发现,面积w以及掺杂在面积x 和y中的一小部分u(图中以交叉线表示)所表示的功损失,已经在求取平均有效压力时包括进去了,故将换气损失中剩余的由面积x + y - u所表示的功损失,定义为:泵气损失。在非增压内燃机中,泵气损失是由P-V图中,换气过程封闭曲线面积所代表的负功来表示的。如以Wp表示泵气功,则有:
    Wp = —(x +y-u)Lp       式中,Lp为:示功图的比例系数。
    图1(略)自然吸气四行程内燃机的换气损失示意图
    w — 膨胀损失功   x — 推出损失功  y — 吸气损失功   (x +y-u)— 泵气损失

    文献[2]对“泵气损失”下了如下的定义(图2)::
    封闭面积brab, 即W2 + W3 , 代表进、排气冲程所作之泵气功,它是排气负功和进气正功之代数和。
    图2(略)    自然吸气四行程发动机示功图

    2. 两种定义的辨析

    “泵气损失”或“泵气功”的定义在内燃机理论中是一个很小的理论,为什么一定要把它搞清楚呢?理由很简单:①因为是教科书,不是一般的技术文章,所以它所叙述的概念必须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不能误导初学入门者;②理论应该是严谨的,准确的,逻辑性很强的,概念很清楚的;内燃机至今虽尚有很多未搞清楚的盲点,但对待它们的态度应该是“能解析一个,就解析一个”,千万不能“一眼开,一眼闭”让它去。因为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它的偏差会引起实践更大的偏差。所以应根据当前的理论水平尽量提高它的精确度。
    仔细观察和比较上述两种定义,不难看出:它们不仅本身的内容不同,而且在叙述的层次上,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现从文献[1]开始分析如下:
    1. 按我国当前的“有效”概念,“平均有效压力”的定义是:折合到每单位气缸工作容积的每工作循环中的有效功[7](即曲轴输出端的有效功)。众所周知,在讨论泵气功时,只涉及示功图,与曲轴输出端不属于同一个层次。因此,把曲轴输出端的有效功与示功图上的泵气功混在同一个层次上,显然是不合适的。本文作者认为,上述不合适处的形成,是由于文献 [1] 作者把英、美国家的“有效”概念与我国目前受原苏联教科书影响的“有效”概念混淆起来了。我国在1949年以前的“有效”概念与英、美国家是相同的;但目前只能按我国的标准术语进行讨论。因此,为了妥切地展开讨论,必须先把文献[1]中的“在求取平均有效压力时包括进去了”改为“在求取净指示功时包括进去了”,否则就没有讨论所必需的共同语言。   
    2. 大家知道,“功”和“压力”不仅概念不同,而且各具有不同的量纲,既不能互相代替,又不能互相抵消。不能说由于在计算某种“压力”时已经包括进去,所以在计算某种“功”时就应该减去。这种说法和做法必然把“泵气功”的概念搞糊涂了。
    3.文献[1]中的面积(x + y)(见本文图1)相当于文献[2]中的面积(W2 + W3)(见本文图2);文献[1]中的面积u相当于文献[3]中的面积W3。显而易见,在文献[1]中把面积u减去,相当于在文献[3]中把面积W3减去。文献[1]的作者说:“掺杂在面积x 和y中的一小部分u(图中以交叉线表示)所表示的功损失,……”其实,一小部分u即文献[2]中的面积W3不可能也不容许掺杂到面积x 和y中去,因为这部分面积是上、下两部分重叠起来的(严格地说,有进气、压缩、作功、排气四层,这里只说有关的两层);所谓“掺杂”,就表明文献[1]的作者已经把上、下两层重叠起来的面积混淆起来了。 为了清楚起见,我们把重叠起来的面积的下面一层表示为u下(即W3下),是膨胀正功的一部分;把上面一层表示为u上(即W3上),是排气负功的一部分。u下(即W3下)和u上(即W3上)各自所代表的面积的绝对值虽然是相等的,但性质是不同的,两者不容许掺杂在一起。所以在计算净指示功时,只在数值上互相抵消:W3下 = W3上 = W3 。于是,整个循环输出的净指示功Wi = (W1+ W3下) -(W2 + W3上)= W1- W2 。但在概念上不容许互相抵消, 即不能把排气负功的一部分W3上排除在泵气功之外,只把W2定义为泵气功。如果把示功图展开(图3),就看得更清楚。在展开示功图中,b-r-G和a-r-G所围成的面积之和就是泵气损失功。
    图3(略)
    展开示功图中所示的“泵气损失”b-r-G和a-r-G的面积之和就是“泵气损失”
    如果硬要把重叠示功图上的u搬上去,那就是b-e-f-G和a-f-G两块面积之和(展开到下止点),但这两块在这里是毫无意义的。总而言之,在确定“泵气损失”或“泵气功”的定义时,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与活塞在两个泵气行程中所发生的功有关,与其它各行程的任何形式的功都无关。
    4.在实际生产和科学实践过程中,对“泵气损失”下定义、测绘示功图、根据示功图计算净指示功这三项操作是可以互相独立地进行的,不一定要先后进行或同时进行。也就是说,在实践中三者的操作频次是不同的。例如:对“泵气损失”下定义,只要求在“内燃机标准术语”和“教科书”中作一次性明确就可以了,经过很长时期才修订一次,如果没有修改意见,再版时仍保持原状;可是,根据示功图计算净指示功的操作在实践中却是多次重复进行的;测绘示功图的操作次数则更多了。请注意:文献[1]在对“泵气损失”下定义时说:“在面积x 和y中的一小部分u(图中以交叉线表示)所表示的功损失,已经在求取平均有效压力(应改为:求取净指示功)时包括进去了,故将换气损失中剩余的由面积(x + y – u)所表示的功损失,定义为:泵气损失”。显而易见,这里有两层错误:
    ① 文献[1]作者把两个不同频次的操作(对“泵气损失”下定义 和 根据示功图计算净指示功)强拉在一起了,并对它们进行能量分配,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② 即使被强拉在一起进行操作,操作的次序也被颠倒了,这是由操作频次所决定的。对“泵气损失”下定义的操作,如上所述,几年才进行一次,而根据示功图计算净指示功的操作,对各种不同发动机都需要多次重复进行,并在执行此种重复操作时,必然是后于对“泵气损失”下定义的操作,因此就不存在“先计算净指示功,然后将剩余部分所表示的功损失,定义为:泵气损失”的可能性。
    由于作者把互相独立的两个操作强拉在一起,同时又颠倒了先后次序,从而泵气损失的概念在上述糊涂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被搞糊涂了。
    由此可见:把泵气损失定义为:面积(x + y – u)是错误的。文献[6]作者的权威性不足以掩盖这种错误。如果不加以及时纠正,就可能导致有人在此糊涂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造成错上加错。文献[8]就是一个例子:该书作者对“-u”的解析是“在压缩过程中回收的功”。压缩过程是消耗功的,怎么可能回收功呢?

    另外,必须指出:文献[2]的作者在对泵气功作了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的叙述以后,在同一页上又说:“习惯上,把图中的W2叫做实际泵气功(一般自然吸气机型的W3值也较小,故可略去只用W2表示)”。这种迁就习惯的说法也值得考虑。本文作者认为:“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既然W3值很小,甚至小到可以略去不计,而所谓“忽略”者,无非是为了“方便”。但在使用测面仪测量示功图面积的时候,如果特意要把W3这块面积忽略掉,似乎反而不方便。所以不正确的习惯,应该改一改!事实上,在生产实践中并不需要经常计算泵气功,因此就谈不上“习惯上”的问题;所谓“习惯上”恐怕指的就是全国大、中专院校的教科书,都不加思索地按权威课本照搬的“习惯”罢了。如果真是指这种“习惯”,那就更应该改一改了!

参  考  文  献
    [1] 周龙宝主编. 内燃机学.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年6月
    [2] 刘峥等.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9月
    [3] Charles.Fayette.Taylor.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U.S.A: M.I.T. Press 1960. 王景祜译. 内燃机(上).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2年6月
    [4] Hans List等. 培坤译.  内燃机的充量更换. 内燃机全集. 第四卷第一部. P.30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1年12月第一版
    [5] John B. Heywoo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 US:
MeGraw-Hill Book Company
    [6]  (日)长尾不二夫著. 冯中等译. 内燃机原理与柴油机设计.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4
    [7] 朱仙鼎.中国内燃机工程师手册. 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9月
    [8] 孙军主编. 汽车发动机原理. 合肥市: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1月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3 热心人士【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9-9-2025 16:36 , Processed in 0.40688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