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957查看
  • 1回复

驾驶技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5-7-2015 20:26
  •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9-2-2012 19: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规范驾驶操作程序
       按规范动作进入驾驶室,调整座椅及左、中、右后视镜,正确启动发动机,系好安全带,待各种仪表符合起步条件后,报告教官可以起步,当教官发出起步命令后,按下列步骤进行:

    起步
       踏下离合,将变速杆推入起步档位(1),开左转向灯,按喇叭,松手刹,观察左右后视镜,确认安全后,快抬离合至半联动停,在右脚适量加油的同时,慢放松离合,使车辆达到平稳起步。起步后,再次观察左侧后视镜,确认安全后,向左打方向,当驶入快车道后关闭转向灯,注意避让非机动车道的行人。

    加档
       C1型:可使用一脚离合操作方法,即:将车速冲起后,在踏下离合的同时,放松油门,摘成空挡,随即推入高一级档位,快抬离合至半联动略停一带而过,右脚紧跟把油加。加档应依次逐级加档,不得越级加档。
       B2型:将车速冲起后,在踏下离合的同时,放松油门,摘成空挡。快抬离合又踏下,将变速杆推入高一级档位,快抬离合至半联动略停一带而过,右脚紧跟把油加。加档应依次逐级加档,不得越级加档。

    减档
       C1型:当发动机动力不足时,在踏下离合的同时,放松油门,摘成空挡,随即推入所需档位,快抬离合至半联动,右脚紧跟把油加。
       B2型:在踏下离合的同时,放松油门,摘成空挡,快抬起离合,右脚急踏油门又抬起,再踏离合,将变速杆推入所需档位,快抬离合至半联动,右脚紧跟把油加。

    停车
       右脚放松油门,将右脚放在制动踏板上,缓压减速,同时开右转向灯,观察右侧后视镜,确认安全后,向右打方向,待车的右前角距路边一米左右时,回方向将车顺正,踏下离合,再稍用力踩刹车,使车平稳停在预定位置。注意:车的右侧距路沿不得超过30公分。停车后,依次拉手刹,摘挡,松开离合,松开刹车,最后关闭转向灯,按规定的动作下车。

                                     注意事项
    要求换挡程序规范、及时,动作清楚连贯、迅速准确,在挂R档时,车停稳后方可操作。
    2、模拟练习主要练离合、油门、变速杆三者的协调配合,纠正空挡位置来回抖动、低头下视、方向跑偏、抬离合过急或发动机高速空转以及长时间使用半联动等现象。


                                   学开车顺口溜
    起步:左脚踏,右手挂,按喇叭,松手刹,左脚抬至接触点,右脚平稳把油加。
    停车:右脚离油门,左脚踏,稳刹车,拉手刹,别忘档摘下。
    加档:低速变高速,冲车要记住,一踏摘,二踏挂,抬起离合把油加。
    减档:高速变低速,车速掌握住。一踏摘,二抬起,右脚紧把空油加。再踏离合挂低档,紧跟油门把方向抓。

                              场地驾驶(桩考操作程序)
    科目设置目的
    熟练掌握操控车辆进行移位、前进、倒车及判断行车轨迹的技能。

    科目设置样式

    桩长:二倍车长;前驱动车,加50厘米;
    桩宽:小型汽车、小型自动挡汽车、低速载货汽车为车宽加60厘米;
    路宽:车长的1.5倍;
    起点:距甲库外边线1.5倍车长。

    科目操作要求
    从起点倒入乙库停车,再经过二进二退移位到甲库停止,前进穿过乙库至路上,倒入甲库停止,前进返回起点。
    练习时,场地驾驶课分解为“侧方移位”和“倒入车库”两个项目进行。
    科目注意事项
    1、必须按规定路线、顺序行驶;
    2、行驶中,车身任何部位不得碰擦桩杆、出线;
    车辆移库应到位;
    不得出现发动机熄火现象。
    科目实施方案
    从起点倒入乙库
    掌握向右大方向时机,将车顺利倒入乙库
    在车从起点倒车起步后,当车尾与第一个边杆(6号杆)平齐(即右后侧门窗玻璃钢露出中间5号杆)时,就开始向右打方向,并通过后车窗仔细观察5号杆与车尾右边角的位置,当车尾右边角距离5号杆至少一米时,应根据车行进的趋势,迅速预测出当车倒进乙库时车尾右边角与5号杆之间的横向距离能否保持在20~30cm。如判定可以,则平顺的将车倒入 乙库;如判定困难,则应迅速修正方向,以满足倒入车库的上述条件。
    掌握向左打方向时机,将车身顺正
    当车平顺的倒入了乙库,待车身顺正时就要迅速向左打方向,将车轮回正。
    倒入乙库停车
    保持车直行是关键。判断车直行较简单的有两种方法,一是当车尾与库底两杆(1、2号杆)一直处于平行状态时,则证明车是直行的,否则要对方向进行修正;二是根据设定的目标回正方向,以保持车直行:当目光观察1、2号杆时,会投射到车尾部左右两个点(即此时1、2号杆与车尾部相交的两个投影点),当这两个点分别至车尾部左右端点的距离始终相等时,则证明车是直行的,否则,应向距离偏小的一侧打方向进行修正。
    当车直行后,要认真观察车尾至1、2号杆的距离。当感觉到两者之间的距离小于20cm时就可以停车。当感觉没有十分把握时,应停下车来实地查看,并根据查看结果进行适当修正。
    侧方移位
    一进
    向右打死方向,朝右前方移位,控制好车速;
    当看到5号杆处在车头左侧的1/4范围以内位置时,开始向左打方向,将车身顺正;
    马上向右打方向,将车轮回正;
    当车头距库门(以5号杆作参照物)小于20cm时停车。
    一退
    向右打死方向,朝右后方倒车移位,控制好车速;
    当看到2号杆处在车尾左侧的1/4范围以内位置时,开始向左打方向,将车身顺正;
    马上向右打方向,将车轮回正;
    当车尾距库底(以2号杆作参照物)小于20cm时停车。
    二进
    向右打方向,朝右前方移位,控制好车速;
    当看到车头左侧至5号杆的横向距离一超过20cm时,就开始向左打方向,将车身顺正;
    马上向右打方向,将车轮回正;
    当车头距库门(以5号杆作参照物)小于20cm时停车。
    二退(倒入甲库)
    向右打方向,朝甲库库底方移位,控制好车速;
    当看到车尾左后角至2号杆的横向距离一超过20cm时,就开始向左打方向,将车身顺正;
    马上向右打方向,将车轮回正;
    当车尾距甲库库底(以2/3号杆作参照物)小于20cm时,将车停止于甲库。
    、前进穿过乙库至路上
    向左打方向,控制好车速;
    当看到车尾右后角超过5号杆时,迅速向左打死方向,待车顺正时,迅速向右回正方向,控制车右侧与路边缘保持1.2~1.5米的距离,缓缓地将车停在路上的有利位置。
    、倒入甲库
    当看到车尾与4号杆平齐时,开始向左打方向,控制好车速。此时应观察5号杆在左后门窗的什么位置,以确定打方向时机的参照点;
    注意对行进方向适时调整,当从左后门窗一看到5号杆时就开始调整方向,控制车左后角与5号杆的横向距离保持在20~30cm,使车平顺地倒入甲库。倒入甲库后,当车身顺正时,迅速向右回方向。在此之后的操作方法与《3、倒入乙库停车》相同,但需注意的是,此时的观察点(参照物)已不是1、2号杆,而是2、3号杆了。
    、前进返回起点
    调整好方向,当车后轮与门前5、6号杆平齐时迅速向右打死方向,待车距路边缘1.2~1.5米时迅速向左回正方向,缓缓将车停入起点。

    六、几点注意事项:
    牢记行车路线和要求,认准甲库和乙库(面向库门,背朝库底,其右侧为甲库,左侧是乙库);
    牢记监控电子眼的具体位置及其设置目的,苦练驾驶基本功,不靠侥幸取胜;
    侧方移位要坚持“三把方向”:向右打方向,目的是使车朝右方的目标处行驶——向左打方向,目的是将车身顺正——再向右打方向,目的是将车轮回正,为下一步操作提供便利;
    倒车要右侧身回头,使头部处在两个前靠背中间(即车中间),选好参照物,以减少观察及对行车轨迹判断的误差;
    根据目标(参照物)回方向要遵循:哪边离目标距离小,就要向哪边打方向进行修正。
    倒车利用离合器半联动,控制车速慢慢行(桩考时,为安全起见已拔掉了油门线,加速踏板不再起作用。但要注意,离合器在半联动或抬起状态,车速有很大不同)。要保持较低车速,可适量踏下离合器踏板,避免发动机熄火;
    始终要牢记:前进看车头,倒车看车尾,方向别打错,车速控制准;
    车在起点的正确停放位置,是距路边1.2~1.5米。桩考时,如发现不合其要求而影响自己考试时,可要求教练予以修正。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3-8-2025 15:28 , Processed in 0.42197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