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649查看
  • 4回复

新手必须看过来:新车磨合必备的十个技巧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2-2014 15: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对于不少人来说,汽车就像性生活必须要使用剝猍释铽一样,属于生活必需品。而车子是否耐用和少毛病,与“磨合期”的操作是有很大关系的。通常来说,新车在5000公里里程之前,都属于磨合期。虽然新车的发动机在出厂前都经过了“冷磨合”,但这种磨合还是不能够代替实际使用时的磨合。那么,新车磨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大家不妨学学我们即将介绍的十个新车磨合技巧,让爱车顺利度过这段决定“未来幸福”的磨合期。
  
  技巧一:冷车有必要预热一下
  
  有人会问:现在的发动机技术比以前先进,还有必要这么讲究热车吗?当然有必要。这是因为,合理的预热可以帮助机油在发动机部件与部件之间形成“油膜”,从而减少发动机部件磨损。
  
  技巧二:行车时应及时换挡
  
  这个技巧主要是针对手动挡车型的。在磨合期驾驶手动挡车型时,换挡要及时恰当,避免高挡位低转速和低挡位高转速的错误行为,也不要长时间使用一个挡位(当然了,车速快时用最高挡的情况除外)。
  
  至于自动挡车型,路况好时则需要驾驶员持续加速,同时留意配合发动机转速,尽量不要急踩油门急加速。
  
  技巧三:保养要适时
  
  新车在磨合期阶段,务必及时进行保养。我们只需要依照车辆说明书上的厂家建议,达到一定公里数或时间后,及时进行车辆的检查保养,更换机油、机油滤等,并全面检查底盘系统。
  
  技巧四:多留意机油的状态
  
  在磨合期内,发动机正处于“渐入状态”的关键阶段,其部件运作时所产生的微小金属屑会混入机油,如不及时更换机油,将会加重发动机的磨损。
  
  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切勿在机油中添加任何所谓的“抗磨添加剂”,否则得不偿失。
  
  技巧五:添加的燃油要保质
  
  很多新车主都是省吃俭用才买的车,为了省钱,大家都会去一些油价比较低的私营油站加油。然而,这些油站的油品质量没有保证,对于车辆的损害可大可小。
  
  技巧六:切忌盲目“拉高速”
  
  不少车主都有一个认识误区,以为新车的“拉高速”就是开快车,然后就把新车开到高速公路上一通疯跑……
  
  技巧七:切忌长时间跑高速
  
  发动机长时间连续高负荷工作,很容易造成机件磨损加剧,尤其对于新车而言。长时间在高速公路上行车,对于新车的发动机来说就是高负荷运作。
  
  技巧八:避免车辆经常满载运作
  
  新车在磨合期阶段经常满载运行,则属于负荷过重,会导致发动机及变速箱的负荷增大。因高负荷而导致的发动机输出功率过大,长此以往会造成机件的过度磨损。
  
  技巧九:尽量避免紧急制动
  
  紧急制动不但会使磨合中的制动系统受到冲击,而且还会加大车辆底盘和发动机的冲击负荷。
  
  技巧十:切勿拿新车当“教练车”
  
  有的新车主很慷慨大方,喜欢拿自己的新车给其他新手练习,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对新车来说可谓是“毁车行为”。
  
  总结:谁都想自己的爱车少些毛病更耐用,但很多人往往忽视了新车磨合期的重要性,随心操作,导致新车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就毛病频现。作为车主,我们很有必要让爱车平稳度过磨合期,为日后漫长的用车阶段打好基础。希望本文提到的十个磨合技巧,能帮助到各位新手车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12-2014 20: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很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8-1-2015 15: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呵呵,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8-1-2015 15: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呵呵,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8-1-2015 15: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呵呵,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5-8-2025 22:40 , Processed in 0.367919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