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918查看
  • 1回复

[动力电池] 拆解学习比亚迪汉EV电池包BDU里面的高压部件(上)---预充继电器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8-2023 11: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前端时间一直下雨,周末哪里也去不了,老老实实在家呆着,唯一的活动就是下床吃饭。

今天实物拆解下从汉的电池包BDU中拆下来的继电器与FUSE,共三个器件如下图所示,都是来自于比亚迪的产品,这次打算把它们都拆开看下。

拆解学习比亚迪汉EV电池包BDU里面的高压部件(上)---预充继电器w3.jpg

预充继电器

先看这个小继电器,预充电用的,上面有四个引脚,两个是线圈供电,两个是触点;型号为EVSNB10UG,线圈的标称电压是12VDC,触点的额定电流为10A。

拆解学习比亚迪汉EV电池包BDU里面的高压部件(上)---预充继电器w4.jpg

大概测了一下线圈端的电气参数,线圈电阻大约为60Ω,线圈正反接电都可以导通触点,最小吸合电压大概为7.5V,最小释放电压大概到2V。

拆解学习比亚迪汉EV电池包BDU里面的高压部件(上)---预充继电器w5.jpg

下面开拆,锯掉黑色的塑料外壳露出了里面的结构,如下图所示:整体从上到下可以划分为三层结构,即对外接线端子、内部触点以及线圈。

拆解学习比亚迪汉EV电池包BDU里面的高压部件(上)---预充继电器w6.jpg

然后沿着中间的触点腔体锯开,分为了两部分,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静触点与可动触点的模样,接触面已经有些工作留下的印痕了。

拆解学习比亚迪汉EV电池包BDU里面的高压部件(上)---预充继电器w7.jpg

其中上半部分的侧视图与俯视图如下:发现在触点位置布置了永磁铁,左右各布置了一个,与触点是平行的;永磁铁的作用应该是磁吹灭弧的。

拆解学习比亚迪汉EV电池包BDU里面的高压部件(上)---预充继电器w8.jpg

下面着重分析下半部分,再次给线圈通电,发现可动触点依然工作正常,会正常的上下移动。

拆解学习比亚迪汉EV电池包BDU里面的高压部件(上)---预充继电器w9.jpg

到这里,我们需要再复习一下这种类型的继电器的工作原理,之前有篇文章详细介绍过: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如下图:当线圈中没有电流时,连接片与触点之间是不接触的,此时继电器的两个触点为断开状态;当线圈中流过驱动电流后,线圈与铁芯就等效成为了电磁铁,然后它对铁片有吸引力作用,由于铁片是固定不动的,而铁芯可以上下移动,所以当吸引力大于弹簧的拉力后,铁芯向上移动,进而连接片与触点接触,继电器呈导通状态。

拆解学习比亚迪汉EV电池包BDU里面的高压部件(上)---预充继电器w10.jpg

将下半部分继续拆解,将上下连接的铁片固定位置拆除,又分成了两个部分,如下图:按照原理说明,铁芯是与可动触点联动的,可以上下移动,实际这个铁芯外部有一个铝壳包住,而铝壳是与铁片固定在一起的,不可移动。

拆解学习比亚迪汉EV电池包BDU里面的高压部件(上)---预充继电器w11.jpg

最后将铝壳锯掉末端,就露出了里面的铁芯(本想把铁芯也锯断,太费力了,中途放弃),这个铁芯与铝壳之间未固定,是可上下活动的,与可动触点联动,这样就与其工作原理符合了;另外补充一点,因为铁芯可以快速的消磁,所以当线圈供电断开后,可动触点可以迅速地复位。

拆解学习比亚迪汉EV电池包BDU里面的高压部件(上)---预充继电器w12.jpg

主继电器

再看这个大继电器,是用于主正主负位置的,如下图所示:型号为EVRNE300CI,线圈的标称电压是12VDC,触点的额定电流为300A;形状与其他厂家的一致,触点在顶部,线圈供电在侧边。

拆解学习比亚迪汉EV电池包BDU里面的高压部件(上)---预充继电器w13.jpg

测了一下其线圈端的电气参数,线圈电阻大约为24Ω,线圈正反接电也都可以导通触点,最小吸合电压大概为7V,最小释放电压大概到2V。

拆解学习比亚迪汉EV电池包BDU里面的高压部件(上)---预充继电器w14.jpg

篇幅有限,后面拆解内容放到下一篇介绍。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7-6-2024 06:48 , Processed in 0.22834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