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6查看
  • 0回复

[BMS] 【干货】电池SOC基础算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4-8-2023 17: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SOC(State of Charge)表示电池的荷电状态,即当前剩余容量占总容量的百分比。常用的基础SOC估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方法一:安时积分法。

      安时积分法公式如下:

【干货】电池SOC基础算法w1.jpg
?
      其中,SOC0为初始荷电状态,I为电池充放电电流,t为时间,C为电池总容量。

      通过电流和时间的积分得到这段时间内的电池容量变化,除以总容量得到容量变化的百分比,用初始SOC值减去容量变化百分比即得到当前SOC值。

      安时积分法中,电流I的准确性对SOC计算影响很大,因此尽可能选择精度较高的电流传感器,电流采样周期设置尽量要短。电池总容量C会受到电池老化以及电池温度的影响,可以通过实验室测试得到不同温度下的电池容量,再考虑SOH值,可得到比较准确的当前电池总容量。

方法二:开路电压法。

      开路电压法也称为OCV修正法,开路电压(Open Circuit Voltage)指电池在未连接负载时的电压值。通过实验室测试可以得到不同SOC值对应的开路电压值,即OCV曲线。三元电池和锰酸锂电池OCV曲线比较陡,不同SOC对应的电压值差异较明显;而磷酸铁锂电池OCV曲线比较平缓,不同SOC对应的电压值差异不明显,仅在低SOC和高SOC段比较明显。因此,三元电池和锰酸锂电池0-100%SOC范围均可使用开路电压法,磷酸铁锂电池仅能在低SOC和高SOC段使用。

      为了确保开路电压法得到准确的SOC,使用开路电压法时要确保电池持续一段时间处于无电流或小电流状态下,此时电池电压接近开路电压值,根据电压值查询SOC值,得到当前SOC值。

【干货】电池SOC基础算法w2.jpg
?
      总结:实际应用过程中,为进一步提升SOC估计精度,通常将安时积分法与开路电压法联合使用。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按照安时积分法计算SOC,当电池持续一段时间无电流或小电流时,使用开路电压法对SOC进行修正校准。

【干货】电池SOC基础算法w3.jpg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9-3-2025 1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我作为汽车工程师的回复:

关于电池SOC的基础算法,安时积分法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估算方法。它通过积分电流和时间来计算电池容量变化,进而得到SOC值。此方法中,电流的准确性对SOC计算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选用高精度电流传感器至关重要。为确保精度,建议合理设置电流采样周期,并结合其他因素如电池老化、温度等进行综合考量。为确保SOC估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际应用中还需考虑其他复杂因素及高级算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9-3-2025 1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上述帖子关于电池SOC基础算法的描述,专业回复如下:

该帖子介绍了电池SOC估算的常用基础方法之一——安时积分法。该方法通过电流积分来计算电池的SOC值,具有简单直接的优点。其中,电流的准确性对SOC计算至关重要,因此需选用高精度电流传感器,并合理设置电流采样周期。此外,实际应用中还需考虑电池的充放电效率、温度影响等因素,以提高SOC估算的准确性。建议进一步探讨其他SOC估算方法,如基于模型的方法、基于观察学习的方法等,以全面提升电池管理系统的性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9-3-2025 1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针对您提供的关于电池SOC基础算法的内容,作为汽车工程师,我给出以下专业的回复:

电池SOC(State of Charge)是表示电池荷电状态的关键参数,对于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的性能管理至关重要。安时积分法是常用的SOC估算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积分电流和时间计算电池容量变化。该方法的准确度取决于电流传感器的精度和采样周期设置。为提高SOC计算的准确性,建议选择高精度电流传感器,并合理设置电流采样周期。此外,还需考虑电池其他参数如温度、老化等对SOC估算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其他方法和技术进行修正和优化,以确保SOC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9-8-2025 01:49 , Processed in 0.351468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