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4010查看
  • 11回复

[求助] 汽车铝质散热器技术的应用与结构原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4-2008 20: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根据现代汽车散热器正朝着轻型、高效、经济的方向发展,本文介绍了汽车散热器的结构及对材料的要求,用铝散热器取代铜散热器的优点,铜、铝散热器使用的相互区别以及铝散热器的使用维修特点,同时指出铝散热器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汽车 铝散热器 应用与发展

    1.前言

    散热器是汽车水冷发动机冷却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其作用是将发动机的水套内冷却液所携带的多余热量经过二次热交换,在外界强制气流的作用下从高温零件所吸收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的热交换装置。因此,冷却系统中散热器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汽车发动机的散热效果及其动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乃至正常工作和安全行驶的问题。

    随着汽车发动机转速和功率的不断提高,热负荷也愈来愈大,对冷却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包括散热器在内的冷却系统的研究愈加重视,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汽车铝散热器产品的优势体现在轻量化、可靠性高、价格低以及生产环保,整车厂采用铝水箱替代原有铜水箱是汽车散热器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汽车散热器正朝着轻型、高效、经济的方向发展,国内乘用车产品90%以上采用的是铝散热器,在商用车上的使用近年也陆续采用并有扩大的趋势。

    2.散热器的结构及对材料的要求

1.jpg


    汽车水冷发动机散热器由冷却用的散热器芯部、进水室和出水室三部分组成。冷却液在散热器芯内流动,空气从散热器芯外高速流过,冷却液和空气通过散热器芯部进行热量交换。

    目前,汽车散热器的结构形式可分为直流型和横流型两大类。

    散热器芯部应具有足够的通流面积,让冷却液通过,同时也应具备足够的空气通流面积,让足量的空气通过以带走冷却液传给散热器的热量。还必须具有足够的散热面积,来完成冷却液、空气和散热片之间的热量交换。

    散热器芯部的结构形式主要有管片式和管带式两大类。管片式散热器芯部是由许多细的冷却管和散热片构成,冷却管大多采用扁圆形截面,以减小空气阻力,增加传热面积。

    管带式散热器是由波纹状散热带和冷却管相间排列经焊接而成。与管片式散热器相比,管带式散热器在同样的条件下,散热面积可以增加12%左右,另外散热带上开有扰动气流的类似百叶窗的孔,以破坏流动空气在散热带表面上的附着层,提高散热能力。开百叶窗波状带的散热器传热效率同普通平片散热片相比可提高160%。

    传热系数是评价散热器散热性能的重要参数。影响因素众多,其中散热器材料的导热性能和焊接质量对其影响很大。散热器的工作条件恶劣,一般位于汽车前端迎风处,不仅要经受风吹雨淋和汽车排出的废气以及砂土、泥浆的污染,而且还要承受反复的热循环和周期性的振动。另外,散热器内长期流动着冷却液,对散热器有锈蚀及腐蚀作用。因此,为保证散热器可靠地发挥散热作用,对散热器材料性能有如下要求: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较强的耐腐蚀性、良好的加工性能及钎焊性能、良好的经济性。

    3.铝散热器片材料的特点

    散热片选用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对提高热传导效率很有帮助,在金属的导热性方面,银的导热系数最高,其次是铜,银的价格昂贵,不适宜做散热材料,目前比较常用是铜、铝及铝合金。铝的导热系数低,但通过增加鳍片增大散热面积,也能起到较好的散热效果。

    散热片的主要材料和成型技术可分为:全铝散热器是传统散热器,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易于加工、材料成本低廉,价格便宜等优点。缺点是,整体散热效果欠佳。

    铝是汽车工业使用较多的金属材料,也是汽车轻量化的首选材料。虽然铝的热传导率较铜低,仅为铜的60%,但由于铜散热器存在热传导率更低的锡保护层,使得铝散热器的热效率反而要高于铜散热器。另外,铝还有良好的铸造加工性能。

虽然铝散热器具有质量轻、原料成本低、散热性能好等优点,但其焊接工艺性差、生产设备投入大是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限制了铝散热器的广泛应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采用钎焊工艺制造铝散热器取得成功后,才使铝散热器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成为可能。
4.用铝散热器取代铜散热器能够满足整车及发动机的性能要求

    从铜、铝散热器结构上来说,其产品功能没有什么不同,也不影响产品之间的互换。铜、铝散热器都是曾遍采用管带式结构,散热带采用波浪带式结构,铜散热器散热管采用咬口式,铝散热器采用高频焊管和比较先进的B型管,只是由于原材料制造工艺和装备以及铜铝材料的性能不同,其材料和规格的选择不同。

    从材料选用上看,铝散热器要比铜散热器选材厚一些,抗内部压力变形能力会比铜散热器强一些。从物理传热特性方面看,铜的导热比铝材要优越,但是,焊接铜散热器所用的锡铅焊料导热系数比铝材焊料导热系数要小得多。因此,从产品的整体散热效果来说,匹配同一车型,同样正面面积,采用铝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要高于铜散热器。一般情况下设计铜散热器时,经常采用芯子加厚的方案来满足整车的散热性能,同时也带来散热器的风阻增大等一系列问题。


    5.铝散热器使用寿命高于铜散热器

    由于铜、铝散热器采用的焊接设备和工艺方法上的不同,其产品的结构强度差别较大。铝散热器焊接为硬钎焊,焊接温度为577~612℃,而铜散热器采用的是软钎焊,焊接温度低于450℃。铝散热器焊接接头的剪切强度为50~58MPa,抗拉强度为86~96MPa,而铜散热器锡焊抗扭强度为34~37MPa;所以铝散热器的结构强度要高于铜散热器很多。考虑到铝散热器的不易维修性,生产厂家在材料选型时必须考虑到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因此,铝散热器的可靠性要远高于铜散热器,目的是尽量减少整车用户的后期使用维修成本。另一方面,铝散热器在抗腐蚀性能方面存在不如铜散热器的事实,要求客户对汽车铝散热器的使用条件要比铜散热器严格些。主要是客户必须使用整车厂家规定的防冻防锈液。不能采用其它介质如水。铝散热器和铜散热器相比在同等条件下,铝散热器无故障里程要远远高于铜散热器。


    7.铝散热器必须使用厂家规定的防冻防锈液

    铝散热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腐蚀导致的产品渗漏,腐蚀主要来源于大气腐蚀和水腐蚀,散热管的穴蚀是常见的现象之一。铜散热器的材料是铜,铜化学活性差,在大气中难于氧化。由于大气中还有少量的CO2、H2S、H2O等气体,它们都会加速铜的腐蚀。但铜在大气中腐蚀后形成铜绿,该薄膜组织致密,与铜基紧密结合,从而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基体的进一步腐蚀。


    铝是化学活性较大的一种金属。在大气中会迅速氧化形成一层极薄的氧化膜,疏松多孔,容易渗透。但在破坏后又迅速氧化形成新的氧化层。为了提高铝在使用中的耐腐蚀性能,一般要经过阳极氧化处理,使表面形成致密、较厚的氧化层。铝在水溶液中极易被H+置换,当水溶液中含有氯离子时,很快被腐蚀。水温升高,特别在80℃以上时铝在水溶液中极易被腐蚀,因此铝散热器是不能使用普通水的。所以只有铝散热器正确地选择材料和使用防冻、防锈液,才能有效地减少自身的腐蚀确保产品正常使用寿命。一般情况下,选择防冻防锈液PH值在7.5至9.0的冷却液较为适宜。由于生产防冻防锈液的社会厂家和规格牌号五花八门难于统一,用户可以根据整车的产品使用说明书查找到防冻防锈液规格型号。

    铝散热器在使用防冻防锈液中,一般汽车在行驶2万km内不产生腐蚀,3万~5万km时逐步出现轻微的腐蚀,5万km以后时腐蚀的百分比会增加,这时应该及时更换防冻防锈液。


    8.铝散热器必需在生产厂家进行专业维修

    铝散热器的维修较铜散热器要困难一些。因为铜散热器材料的基体材料熔点分别为1052~1080℃,而所采用的铜焊料(锡合金)的熔点为320℃以下,比较容易采用火焰焊接实现修补。而铝散热器采用的复合材料其焊料硅铝合金的熔点为577~627℃,而基体材料的熔点为643~654℃。两者仅相差46℃,因此在钎焊时温度控制要求极严格,否则焊接时易造成基体材料熔化,因此必须要用在专业设备上进行焊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铝散热器的维修便利性。

    目前,一般整车厂家的服务维修站不具备维修铝散热器的能力和手段,必须要将产品返回生产厂家进行侈理。如果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铝散热器出现渗漏等问题,在应急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目前市面上常见的AB胶进行临时性地粘补以应急需,但事后必须要尽快更换一台同类型产品。对于故障件的维修,必须交给生产厂家进行专业修理。


    9.汽车散热器的发展趋势

    散热器在限定的空间内应具有足够的散热性能和较高的使用寿命,所以整个散热器总成必须降低原材料消耗,改善生产工艺和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薄壁、轻型、高效。在焊接部位,应采取扩大焊接面积的方法来降低应力,如主片和水室采用双面焊接的窄沟槽形式,尽可能减小壁厚,不容许采用增加壁厚的方法来提高总成强度。如散热器的主片和水室的壁厚应控制在0.6~0.8mm 范围内,冷却管的料厚应在0.11~0.13mm范围内,散热带的厚度为0.043~0.06mm。铜散热器的料厚如超过上述值会使成本增加,但强度提升有限。

    采用低锡焊料、有机焊剂和高效率的氮气保护硬钎焊工艺,生产铝散热器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以铝代铜可以进一步减小散热器质量,特别是硬钎焊生产的铝散热器可以实现整个总成等强度,极大地提高了散热器的可靠性。


    10.结语

    汽车散热器材料与制造技术发展很快。铝散热器以其在材料轻量化上的明显优势。国外轿车配套的散热器多为铝散热器,普遍采用装配式,主要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考虑(尤其是欧美国家)。在欧洲新型的轿车中,铝散热器占有的比例平均为64%。从我国汽车散热器生产的发展前景看,硬钎焊生产的铝散热器逐渐增多,其发展前景将超过装配式的铝散热器并取而代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8-4-2009 14: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有没有见过双排冷却管的散热器?在厚度方向双排.
我了解大部分厂用的单排的冷却管,即扁管,一般宽26.也有22.18的.
但我现在接到个老外的,厚度方向有并排的冷却扁管的,各宽12,间隔7.总宽38.5.
始终查不到这样做到底有啥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8-4-2009 14: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图所示
1.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值 +2 积分 +8 收起 理由
cartech8.com + 2 + 8 专业人士【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3-4-2009 20: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懂上面那位朋友在讲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1-2-2016 10:3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15-5-2009 21: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于散热器解说非常详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4-7-2009 20: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讲得非常详细,谢谢分享了,我可以好好的学习一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9-2009 21: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放错版面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1-2010 15: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排管的现在美国很普及的啊,有32、48、56的,不过价格比较高。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4-1-2019 09:34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7-1-2010 17: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空间易布置,散热效果更好,才使用双层的,铝的相对成本会小很多。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1-2010 10: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双排管的散热器的承压很容易出问题,厂家制造的工艺难度较大,经常出现铝管涨裂、破的严重质量问题!欢迎各位专家指导、交流!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8-4-2010 10: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排的散热管  是增加散热的   同样尺寸比单排的散热性能要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1-3-2011 08: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散热器芯子越厚,外部压力降越大,我认为在有郊的空间内增大正面面积才是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7-7-2025 15:35 , Processed in 0.931622 second(s), 5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