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607查看
  • 2回复

[制动]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3-2025 14: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1. 引言

高速列车制动装置基本上采用盘形制动,在制动过程中制动盘最高温度和受到的最大应力关乎到制动装置工作的稳定性和列车运行的安全性。通过试验的方法精确获取制动盘瞬时温度和应力分布是比较困难的,目前普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来预测制动盘在整个制动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尽管有限元仿真方法很成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反映出制动盘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大致分布以及变化趋势,但由于在建立仿真模型、施加边界条件过程中存在诸多简化和假设,仿真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会有些出入。仅仅以仿真结果直接作为制动盘在实际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的依据,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为此,本文提出在制动盘热机耦合仿真分析中适当地考虑安全余量,以200 km/h高速列车为例,针对仿真过程中涉及到的参数,设计了不同的安全余量方案,并将每个方案的仿真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每种方案不同的适用情况。

2. 方案设计

直接将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作为制动盘实际设计和使用时的依据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仿真分析的过程中考虑一定的安全余量。采用热流密度法来模拟制动盘温度需要先计算制动过程中热流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热流密度公式 [1] 见式(1)。根据热流密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分别就车辆轴重、制动时的最高速度,紧急制动减速度以及材料的许用范围考虑设定安全余量。根据列车实际运营环境的复杂程度以及工作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可对仿真过程中涉及的参数设定不同的安全余量值。本文设计4种仿真方案,以仿真过程涉及到的车辆参数原始值为基础,相应的加重20%作为算例。仿真过程中涉及到的车辆及运行参数原始值见表1,各个方案计算涉及到的变动参数见表2。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2.jpg
(1)

其中: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3.jpg
(2)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4.jpg
为动能转化成热能的效率,参照文献 [2] 。取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5.jpg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6.jpg
为轴重,kg;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7.jpg
为制动减速度,m/s2;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8.jpg
为制动初速度,m/s;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9.jpg
为制动时间,s;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10.jpg
为摩擦面数目;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11.jpg
为摩擦面积,m2;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12.jpg
为热流分配系数;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13.jpg
分别为制动盘的密度、导热系数和比热容,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14.jpg
分别为闸片的密度、导热系数和比热容。

3. 模型建立

3.1. 有限元建模

本文以200 km/h高速列车制动盘为研究对象,考虑安全余量,分析制动盘在两次紧急制动工况下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情况。在Pro/E中建立制动盘的三维几何模型,考虑到制动盘结构和载荷上的循环对称性,取单侧制动盘九分之一为分析对象。将分割后的几何模型导入到Hypermesh进行网格划分,建立离散的有限元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包含34,734个节点,162,210个单元。

3.2. 材料参数

本文采用的制动盘材料为25Cr2MoVA,与之配对的闸片材料为粉末冶金。摩擦副材料参数见表3,制动盘的相关性能参数见表4。

3.3. 热流密度

列车制动的过程实际上是动能转化成热能的过程。制动盘与闸片摩擦作用产生热量,随着制动过程的进行,流入制动盘的热量在制动盘内部传导,同时制动盘表面与空气进行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

根据传热学理论 [3] [4] ,对于无内热源的各向同性材料,其热传导方程为: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15.jpg
(3)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16.jpg

表1. 车辆及运行参数基础值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17.jpg

表2. 不同仿真方案计算涉及到的变动参数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18.jpg

图1. 单侧制动盘九分之一仿真分析模型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19.jpg

表3. 摩擦副材料参数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20.jpg

表4. 25Cr2MoVA制动盘相关性能参数

其中:T为物体的瞬态温度,℃;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21.jpg
为材料密度,kg/m3;c为材料比热容,J/(kg·℃);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22.jpg
为材料导热系数,W/(m·℃);t为过程进行时间,s。

其初始条件为: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23.jpg
(4)

在制动盘所有的换热界面上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24.jpg
(5)

在参与摩擦的界面上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25.jpg
(6)

其中: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26.jpg
为物体的初始温度,℃;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27.jpg
为制动盘瞬时温度,℃;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28.jpg
为各界面的法向单位向量;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29.jpg
为摩擦界面的法向单位向量;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30.jpg
为各界面的对流换热系数,W/(m2·℃);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31.jpg
为摩擦界面的对流换热系数,W/(m2·℃);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32.jpg
为各界面的辐射换热系数,W/(m2·℃);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33.jpg
为摩擦界面的辐射换热系数,W/(m2·℃);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34.jpg
为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W/(m2·℃4)。

相比较对流散热而言,辐射对散热的贡献不大,故而可以仅考虑对流散热对制动盘温度的影响。无内热源的各向同性材料的热传导方程在marc中可转化为如下温度场仿真计算模型 [7] :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35.jpg
(7)

其中: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36.jpg
为比热矩阵;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37.jpg
为温度对时间的导数;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38.jpg
为传导矩阵;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39.jpg
为对流换热系数矩阵;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40.jpg
为节点温度向量;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41.jpg
为节点热流率向量。

将相应的参数代入热流密度公式计算各个方案热流密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

3.4. 对流换热系数 [8] [9]

制动和加速过程中,制动盘处在强迫对流状态,而内圆周部分可以认为是自然对流换热状态。

气流通过制动盘摩擦面可以采用纵掠平板对流换热模型。气流纵掠平板的雷诺数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42.jpg
,根据空气流动状态,盘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为:

层流,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43.jpg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44.jpg
(8)

湍流,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45.jpg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46.jpg
(a)方案一 (b)方案二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47.jpg
(c)方案三 (d)方案四

图2. 热流密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48.jpg
(9)

气流通过制动盘盘缘可以采用横掠单管的模型。气流横掠单管时,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49.jpg
,在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50.jpg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51.jpg
时,其对流换热系数为: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52.jpg
(10)

气流通过散热筋可以采用横掠管束的模型。气流横掠管束时,其对流换热系数为: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53.jpg
(11)

其中: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54.jpg
为普朗特常数,通过文献 [10] 查得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55.jpg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56.jpg
为空气导热系数,通过文献 [10] 查得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57.jpg
;为空气运动粘度,通过文献 [10] 查得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58.jpg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59.jpg
为空气来流速度,m/s,可近似认为是车速;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60.jpg
为制动盘特征尺寸,m;系数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61.jpg
可通过文献 [10] 查得。自然对流换热系数取5W/(m2·℃)。根据式(8)~式(10),代入相应的参数计算可得各个方案制动盘制动过程中的对流换热系数如图3所示。

3.5. 热应力方程

marc求解热应力场时不必再重新建立有限元模型,可以通过软件中的热机耦合模块,将已求解的节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62.jpg
(a)方案一 (b)方案二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63.jpg
(c)方案三 (d)方案四

图3. 不同方案的对流换热系数随时间变化曲线

点温度值作为载荷施加到制动盘结构分析模型上。热应力的计算方程 [11] 为: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64.jpg
(12)

其中:

为热应力,MPa;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66.jpg
为热膨胀系数,℃−1;为弹性模量,MPa;

为物体的初始温度,℃;

为制动盘瞬时温度,℃。

4. 结果分析

车辆及运行参数的改变,热流密度也随之改变。各个参数在热流密度公式中位置不一样,对温度场和应力场仿真结果的影响也就不一样。增加轴重或者降低材料许用范围来考虑安全余量,因不涉及列车运动学参数,故仿真时间与列车运行时间一致。现将四个方案温度最大时刻的温度云图及应力最大时刻的应力云图汇总列于表5中。各个方案中制动盘最高温度节点的温度时间历程曲线和最大应力节点的应力时间历程曲线绘制如图4、图5所示。

从温度和应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来看,方案二的温度最高、热应力最大,方案一次之,方案三再次之,方案四温度和热应力均最小。即速度增加20%模拟出来的工况最苛刻,其次是轴重增加20%,紧急制动减速度增加20%紧随其后。为量化各个方案计算结果的安全程度,引入计算安全系数,其公式为: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69.jpg
(13)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70.jpg
(14)

其中,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71.jpg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72.jpg
分别为温度℃计算安全系数和应力计算安全系数;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73.jpg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74.jpg
分别为制动盘许用温度和计算温度,℃;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75.jpg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76.jpg
分别为制动盘许用应力和计算应力,MPa。不同方案的温度和热应力计算安全系数见表6。


方案

温度云图

温度标尺



最高温度



应力云图

温度标尺



最大热应力

MPa

方案一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77.jpg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78.jpg


396.6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79.jpg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80.jpg


450.6

方案二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81.jpg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82.jpg


434.4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83.jpg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84.jpg


474.3

方案三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85.jpg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86.jpg


349.0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87.jpg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88.jpg


407.0

方案四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89.jpg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90.jpg


333.5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91.jpg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92.jpg


371.1

表5. 不同方案最高温度及最大热应力云图汇总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93.jpg
图4. 不同方案最高温度节点的温度时间历程曲线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94.jpg
图5. 不同方案最大热应力节点的应力时间历程曲线

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w95.jpg
表6. 不同方案的温度和热应力计算安全系数

从计算安全系数来看,方案三的 和 均最大,方案二均最小,即减速度增加20%的方案最为保守,速度增加20%的方案最苛刻,轴重增加20%和许用范围降低20%居中。

5. 结论及建议

(1) 在模拟制动盘温度场和应力场的过程中,对于使用条件比较苛刻的情况可以考虑增加仿真时的最高车速,对于使用条件比较宽松的情况可以考虑增加仿真时的减速度;

(2) 在模拟制动盘温度场和应力场的过程中,增加轴重或者降低材料许用范围来考虑安全余量的方案能够保证仿真时间与实际运行时间一致。
参考文献[1]Gao, C.H. and Lin, X.Z. (2002) Transient Temperature Field Analysis of a Brake in a Non-Axisymmetric Three- Dimensional Model.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129, 513-517.http://dx.doi.org/10.1016/S0924-0136(02)00622-2[2]李继山, 林祜亭, 李和平. 高速列车合金锻钢制动盘温度场仿真分析[J]. 铁道学报, 2006, 28(4): 45-48.[3]杨世铭. 传热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41-49.[4]丁群, 谢基龙. 基于三维模型的制动盘温度场和应力场分析[J]. 铁道学报, 2002, 24(6): 34-38.[5]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 锅炉压力容器金属材料下[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25-28.[6]孙超. 摩擦块排布对制动盘温度场及热应力场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交通大学, 2012.[7]冯超, 孙丹丹, 陈火红. 全新Marc实例教程与常见问题解析[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2: 324-325.[8]陈礼. 流体力学与热工基础(第二版)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146-149.[9]战洪仁. 工程传热学基础[M]. 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14: 91-96.[10]赵秋萍, 李春雷. 化工原理实验[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 201-203.[11]Hwang, P. and Wu, X. (2010) Investig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Thermal Stress in Ventilated Disc Brake Based on 3D Thermo-Mechanical Coupling Mode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4, 81-84.http://dx.doi.org/10.1007/s12206-009-1116-7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1-7-2015 18:46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16-3-2025 14: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与安全余量方案设计,以下是我的回复:

    一、引言

    制动盘在高速列车制动过程中承受着极高的温度和应力,其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考虑到直接试验测定制动盘瞬时温度和应力分布的困难,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预测制动过程的温度及应力分布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方案介绍

    为确保制动盘的安全性,提出一种基于热机耦合分析与安全余量设计的方案。通过精确模拟制动盘在不同工况下的热应力变化,确定关键参数如最高温度和最大应力值。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安全余量概念,确保制动盘在实际应用中具备足够的安全性能。安全余量的大小需结合模拟结果和实际工程经验确定。通过对比分析,此方案不仅能有效提高制动盘的安全性能,还能优化制动盘的结构设计,降低成本。总之,本方案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3-2025 14: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安全余量方案设计的专业回复:

    引言:
    高速列车制动盘的瞬间高温和应力分布对制动性能及列车安全至关重要。鉴于直接试验的困难,数值模拟成为预测制动盘温升和应力变化的主要手段。

    正文:
    一、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是核心,应利用先进的仿真软件,精细构建物理模型,准确模拟制动过程中的热传导和机械应力变化。
    二、在设计安全余量方案时,需考虑材料性能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尤其是材料的热膨胀、热疲劳及高温强度等。
    三、结合历史数据和现场测试,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和优化,确保安全余量方案的准确性。
    四、制定监控策略,对制动盘进行定期的非破坏检测,评估其使用状态,确保在实际运行中满足安全要求。
    五、优化设计方案,考虑使用高性能材料,改善结构,以提高制动效率和安全性。

    结论:
    通过严谨的热机耦合分析,结合材料性能和现场测试数据,制定出合理的安全余量方案,确保制动盘在高速列车运行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7-8-2025 06:27 , Processed in 1.635964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