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3566查看
  • 7回复

驾驶安全与汽车内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8-2015 11:17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18-11-2006 23: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专家们说,在撞车时能救你性命的将不是下一代的传感器和能冲气的什么玩意儿,而是你自己的膝盖,虽然安全带和气囊在维护乘员安全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位于人体膝盖部位的膝垫作为整个身体在发生撞车时的支撑,能使安全带和气囊有效地发挥作用。对于这一点,还很少有人注意到。
        在撞车时,司机的腿和膝盖总是最先和汽车接触,仪表板的下部必定会顶住人的膝盖,它通过变形来吸收热量,并在撞击的百分之几秒的时间内定住乘员的身体,使你能碰上安全气囊。有鉴于此,在引进了新的材料和思维,以使汽车内部成为一个单一而巨大的安全系统的设计中,膝垫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汽车里载着人就象柳条筐装着几碗胶,即使柳条筐坠落、颠簸、翻滚和破碎,但碗里的胶只准轻轻摇晃,碗也不得倾覆和破碎。这就是进行汽车内饰设计的原则。
        开车的人应该但却往往想不到自身的脆弱性。据美国国家公路安全局统计,1998年美国有3.7万人在撞车事故中命丧黄泉,而伤残事故发生了200多万起。杜邦汽车公司的资料表明,美国每年约有7300人在撞车时摔出车外致死。这都是撞车时能量在起作用。可是司机们却常把撞车造成的伤亡当成偶发事件,很少将其看成是必然的物理现象。
        内饰工程师们是根据能量说话的。汽车即使是在低俗下碰撞也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转移,这些能量必须以某种方式分散和吸收。这就意味着汽车内部的结构必须比人的躯体弱,可实际情况是人弱汽车强。
        1998年,美国颁布了一个要求从2002年9月开始起给乘员头部充分保护的新标准,这个标准要求汽车制造商加强汽车上半部吸收能量的能力,当汽车以24公里时速碰撞时,车内乘员的头部不得受伤。这意味着不得再有包得很薄的门柱,也不得再有只起装饰作用的顶衬,汽车上半部的装饰材料要能起到保护乘员头部的作用。
        汽车厂商们都在以新标准为目标改进汽车内饰。顶衬已由硬板上蒙一层薄布变成了层压泡沫塑料和玻璃纤维的坚实而柔韧的结构。A柱、B柱和C柱的覆盖层从材料和形状也都是推陈出新了,有些汽车厂家已经研制出了内部带螺纹圈的门柱覆盖层,它具有足够的刚性,但在碰撞时会按照预先设定的方式破坏,或产生蠕变而吸收热量。有的厂家把晶格状的细钢丝网格埋入塑料内饰件中,据说这种结构对吸收碰撞时的能量非常有效。
        为了安全,汽车厂家也在改进座椅的设计,例如在座椅的软泡沫塑料下面加装较硬的泡沫塑料,以便管住乘员的臀部和大腿,并在撞车时防止身体往下出溜。而在汽车上采用聚碳酸脂的车窗系列和玻璃夹塑料的层压玻璃系统,则是为了在撞车中把乘员留住在车内,同时也不让外物侵入。总之,新的材料、技术和现有系统相结合正使内饰的安全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9-11-2006 09: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对感谢,真是隔行如隔山;汽车就像是个有机的动物或者人,它慢慢的变的完整,有机和统一。也许几百年后真的有和人一起生活的机器人eluda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9-11-2006 17: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9-11-2006 21: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了见识啊,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0-12-2006 22: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就是看着这么密密麻麻的小字眼睛累;P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9-1-2007 16: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2-10-2007 16: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此文章获益非浅,是应该从多个角度考虑内饰设计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3-10-2007 21: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的观点啊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9-4-2024 17:18 , Processed in 0.32307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