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298查看
  • 0回复

中国汽车业认识误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0-12-2006 21: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中国汽车业要想走向世界,必须找到自己的发展模式,必须有一条独特的发展思路。这种模式和思路必须体现中国独特的竞争力。事实上,从理论上讲,这种模式已经有了,那就是笔者一直强调的:在质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充分体现价格竞争的优势,以经济适用型轿车为突破口,在5-10年的时间里把中国汽车做成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

这一中国模式的提出,可能痹烩一模式的实践要容易得多。而真正实践这种模式,必须重视一些以往的认识误区。这些误区的总结,是笔者第一次尝试较为系统地提出,最重要的是,笔者想引发汽车企业家们的思考。

第一个误区:把汽车设计当作神话,把本应是汽车企业的基本能力当成是阳春白雪般的高科技。我始终坚持认为,现在所有的汽车企业具备汽车研发能力,特别是基本的研发能力是大势所趋,也是非常合理的情况。现在目前的情况绝不是正常的,更不是合理的。那么,在3-5年之间,各个汽车厂培养起自己的基本研发能力,应该是完全有可能的。在这一误区里,还有一个观点是汽车设计是相当高昂的。原有的观点曾认为一款车的全新开发要投资80亿元人民币左右,即使是车身开发现在一般也认为在4-5亿元之间。这些数据可能都没有错,错就错在如果是中国模式,如果是现在,会是怎样呢?如果完全采用国内开发,包括汽车设计和模具开发,不到2亿元绝对是有可能全新开发一款在市场上有竞争能力的汽车。一般来讲,汽车设计费用在5000千万元以内,白车身模具费在1-2个亿。具体情况可视供应商而定,一般不会超过这个数。

第二个误区:汽车生产线投资巨大。一般双班年产10万辆投资从3亿到100个亿都有。用100个亿投资这样规模的企业,可能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企业,用3个亿投资的企业,可能是新兴的民营企业。3个亿可能确实太少了(某些人认为可能足够了,他们也可能是对的),但是4-5个亿绝对可行,10-20个亿就非常好了。假设年产10万台汽车的生产线,按10年折旧,投资100个亿和投资10亿的差别是什么呢?每辆车的生产线折旧成本差别是9000元,也就是说,同样一款家轿,投资10亿元的企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比另一家企业售价便宜9000元。这里面就体现了中国模式。如果按照国外投资模式发展,是没有出路的。那么人们就会问:投资相差如此之大,生产质量会不会有较大差别呢?答案是否定的。质量不会有较大差别,而成本却有较大差别,这不正是前面所说中国模式的优点吗?人们可能不相信,试问,中国单一型号卖得最多的车是什么?可能是普通型桑塔那,年产近10万辆。但是,他们使用的是全自动的生产线吗?全部是机器人生产线吗?还有一个问题,所谓的柔性生产线的问题,一位朋友笑着问我:难道机器人比人的柔性更好吗?他说得有道理。

第三个误区:汽车生产的复杂度要远远高于其它产业,特别是家电产业。人们往往也在熟练工人和管理经验面前却步。我在给企业老总建议的时候,也把这两点当作重要的方面。但是,过分强调却是不合适的。我强调的原因在于,如何快速地抓住这一市场机会。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一段时间的总结,人力资源和管理的问题都能得到较好地解决。人员的培训,在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的,就算汽车生产复杂,也是更多一些任务而已,也是可以把它分解成各种任务的。我承认,这必须有一批人认真研究才能解决。知识、技术和生产诀窍,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但是,说简单也很简单,国外跨国公司不是给我们上了一课吗?一台汽车的生产原来可以只装上轮子就行的。这么简单的工作为什么做不了呢?大家先不要误会,我不是说反话,这里有一个思想,只装轮子是一个极端的做法。现代汽车生产有一个现象,就是集成度越来越大,出现了大量的总成供应商。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总成供应商,这不但应该成为企业最初进入汽车业的解决方案,也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这也是降低成本的一个关键办法。汽车厂一般只做几个关键大件,其它的部件可以让供应商来做。甚至在中国也有专门提供车身生产的厂家。因此,汽车生产可能是复杂的,但各个部分的生产可能又是简单的或有供应商的。

中国汽车的认识误区可能还不止这些,但是以上三个可能是笔者所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我坚信自己所提出的所谓“中国模式”的强大竞争力,其最大的特点是质量相差不大,价格极具竞争力。这种描述不是特别准确,总之,就是让竞争对手的优势难以发挥,而让自己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并恰好克制竞争对手弱点的模式。选择这一模式的突破口必然从经济型车入手。我确实看到大量的中国制造的汽车比不上普桑的质量和性能,但我坚信一点,以现有条件,完全可以做到质量相差不大的程度,甚至有可能超出(普桑的一些技术毕竟落后了)。这只是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够好,而不是中国模式的失效。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5-6-2024 16:56 , Processed in 0.22749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