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红旗CA-72的发展历史内幕汽车自主品牌
在设计中强调追求民族之素无可非议,但从这么多年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来看,对此应做更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否则将使我们继续付出更多的代价而达不到目的
CA-72的方程式
至少到现在为止,红旗及一汽集团在中国汽车市场一直有某种意义,尤其当自主品牌成为中国汽车发展的最强音之际.
但在市场表现层面,无论是红旗还是一汽集团,都无法令人满意,红旗不得不开始整合国际资源,改变旧模样。孰料,此举备受褒贬。
此时,忆及红旗CA—72与系列车型的研发过程,对一汽集团和更多的自主品牌发展都是“聪明”的举措。
CA-72虽然正式投产,发送中央和各地,配备给较高级的领导人乘用。但是,中央方面出于谨慎,暂时还不同意发送到国外,为我驻国外使节使用。在1959年底,CA-72第一次迈出国门,是送到当时民主德国莱比锡举办的国际汽车博览会参加展出。展出后对世界汽车界人士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时世界划分成为两个阵营,莱比锡的博览会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方面。我们的车在莱比锡展出后,1960年国家又决定参加在西方世界的曰内瓦汽车博览会展出我们的“红旗”。后来据知,在曰内瓦博览会上的反映也很出色。当时有一位世界闻名的汽车设计专家看了我们的“红旗”后的评论是:“红旗”的设计是东方艺术和汽车技术结合的典范。还有一位意大利的著名汽车造型设计师给予我们车的评价只有一个字,那个字的原文虽然没有传达给我们,但知道了那个字的含义是:“聪明而狡猾”。
据我们的理解这位专家的评语所指的聪明是,我们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有能力制造出这样的高级轿车可谓“聪明”,在我们的车上可以感觉到我们学习了很多外国汽车的先进设计,但是叫人家说不出我们是抄袭了谁的设计。我认为这一句评语是十分含蓄但又具有准确而高超的见解。
1965年,CA-72被送往法国巴黎,在Foire de Paris的展览会的中国馆公开展出。
在设计中探讨民族风格
从CA-72开始设计的时候,领导强调:我们的车身造型必须保持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但是在具体的设计方案中民族风格究竟怎样体现,我们所有人的思想中都没有一个概念。甚至一提到民族风格就立即想到故宫博物院的一切,龙、凤、云纹……
为了使所有设计师体会“民族风格”,厂领导决定叫我们全造型组的成员一同去北京,参观故宫博物院,收集可能参考的纹样、图案,准备回来在造型方案中采用。从北京回来之后,我们确实想出若干古色古香的形式,生硬地搬用到汽车的内饰设计中。其结果使汽车内部看起来如同故宫博物院,让人哭笑不得。所以从此以后,我们把民族风格的探讨转向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形式。例如我们曾经请了在北京的中国手工艺老艺人,如象牙雕刻家杨士忠、杨世惠兄弟来厂试制象牙雕刻的内饰手柄、灯圈、门把手等等。但是手工艺品与汽车这种高度现代化的工业品的生产手段和生产周期格格不入,无法协调。在使用中也诸多不便,极不耐久。这些都是根本性的失败。但领导上不放弃追求民族风格的努力。最后我们从福建请来福建漆工艺的老艺人为我们试图在仪表板面漆饰福建著名的福建漆“赤宝砂”。这一探索产生了令人惊绝的效果。
除此之外,我们还选用出名的杭州织锦材料,用于CA-72的全部座椅的面料,效果也是令人倍感珍奇。但是杭州的织锦纺织材料里掺有金属丝,虽然看起来金光闪闪,非常华丽,但是如果乘坐人的衣服有丝纱之类则会与织锦的金属丝勾挂,甚至把衣服撕扯。并且杭州织锦的价格昂贵。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发现,这些试用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在汽车内饰中的使用最大的问题是生产过程和周期与现代汽车的生产周期不可能匹配、协调,结果证明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回想起来,我们过去在设计中强调追求民族形式的意识是作为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感情,是一种自尊自信的信念,是一种高尚而尊严的情操,没有任何可值得非议的问题。但是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来看,对于这个问题应当更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否则将使我们继续付出更多的代价而达不到目的。
如果我们从过去半个世纪的经验中所体会的实质而论,我认为,民族形式在汽车车身造型设计中的表现手法,决不应当是一种固定的纹样所能代表和概括。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和看出各种不同国家自己的汽车造型特点。这就说明,在每一个国家自己设计的汽车的造型均蕴涵着强烈的民族风格,他们没有采用某一种固定的纹样和形式,即使保持某种设计的特殊形式,那些形式也在不停地发展和变化。我想,任何一个对汽车稍有了解的人,当看到一辆尚不知名的新型汽车时,至少都可以说出那辆车大概是某个国家的产品。在某些世界名车中,如英国的劳斯莱斯、德国的奔驰、美国的凯迪拉克和意大利的菲亚特,它们虽然采用某一部分的相同结构,但是各个时代的产品决不一样,而是逐年改变,在发展,在与时俱进。所以使人很容易地辨别出他们之间的差别,就是差在他们的不同的民族风格。因为他们自己在追求的美,本身就是他们自己民族的情感,民族的个性。所以我认为,对民族形式的探讨必须摈弃无原则的模仿和抄袭外国的设计,而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感受自己内心的喜好,实事求是地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试验,而后采用,不拘一格,这样去做,其结果总会表现出我们自己民族的美感、爱好。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民族风格”。为什么,我们在设计CA-72和CA-770的造型时没有在车身外形上采用我国固有的纹样、形状,而在世界汽车博览会上意大利的汽车造型专家评论我们的红旗时说:“它是汽车技术与中国艺术结合的典范。”
红旗轿车的第一个检阅车车型是在1958年,当第一辆样车试制完成后,当时从上海来我厂支援的一位上海老工人——陈福贵同志,他是一位富有经验的老工人。他和他的一位徒弟两个人,在没有图纸的情况,而自己在地面上放样、下料,自己动手制成两辆没有顶盖的检阅车车身,安装刚刚试制的红旗发动机,制成两辆红旗校检阅车。由于时间紧,来不及做试验,没有正式编号,后来没有送往北京,只参加了在长春市的国庆游行队伍,与群众见面,但这个车型后来没有投入正式生产。
在CA-72投产后,一汽领导立即决定在1959年国庆节前开始设计试制CA-72的正式检阅车型,为在建国十周年庆典阅兵式上专为国防部长彭德怀同志阅兵乘坐。由于当时我们对可以收折的活动顶棚设计没有任何经验,又得不到任何可供参考的样车,所以决定根本不设可收折的活动顶棚,在前、后座之间的中隔墙上设扶手,供检阅者站立时使用。
此车制成之后,送到北京,但是由于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受到批判,国防部长由林彪担任。于是这辆车成为林彪的专用车了。
1961年厂内决定设计一种后座靠背可以折转后升起,成为阅兵人站立时临时靠坐的小座。
这辆活动座的检阅车制成后,在1961年朝鲜人民共和国的崔庸键委员长来我国访问时,我国外交部长陈毅同志去迎接时乘坐。是曰在长春正下大雨,由于此车无顶篷,两位领导人被雨水淋湿,造成狼狈局面。这暴露了我们的检阅车根本不设活动顶棚是严重缺陷。
1959年末,在CA-72投产后立即考虑到为适应国务、外交活动接待中随员的乘坐问题,而专门设计试制CA-72的长轴距三排座车型。
这个车型,除水箱面罩改为横向方格的装饰条外,其余部分均沿用CA-72基本型的造型与结构。这辆车的设计工作进行时,我因公出差北京,没有能参加。主要工作由车身科吕彦斌科长和造型组其他同志承担。只试制了一台,而未投产。
中间的折叠座:这个车型车头前方水箱面罩上的标志是“众”字,这个标志象征着当时我们一汽倡导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大搞群众运动”的意义。后来这个口号中央提倡成为:“工业宪法”。
可惜在文革年代,这个标志被造反派诬陷为“三座大山”,受到严重的批判而废除。由此后不复存在。
由于对1959年设计的三排座车尚感不能满意,1960年继续设计CA-72的三排座车型。此时国际汽车设计界正流行意大利造型风格。那就是,车身不用或少用装饰件而以浮雕取代,形成简练而淳朴的效果。我们造型组的同志也有此种想法,于是在这次的三排座车身造型中我们也采用浮雕取代装饰件。另外试图在结构设计过程中,省略1:1油泥模型和制表面的工序,由1:5的小模型直接放大成为1:1的黑板图;再由黑板图取样板,制造胎具,生产车身零件。这是一次科学性的探索,但是我们的工作做得不深不细。
样车于1960年秋完成,但发现造型效果并不理想。工作无下文而结束。由于这个车型的造型设计主要由我负责、并全部配合生产均由我完成。文化大革命时,我被隔离审查,造反派指责我的这个设计形式是“瘪肚子”,寓意是“讽刺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人民饿瘪了肚子”。除了对我开大会批判、斗争之外,还将这辆车作为用来拉到街上游街示众。此后又把这辆车用来拉原材料的货车,以示惩罚。
对于CA-72的三排座车型一直没有达到领导的满意,于是1963年底又开始设计CA-72的三排座车型。工作程序完全按部就班地进行。在车间雕塑1:1油泥模型时,副厂长王少林同志自己到雕塑平台上参加劳动。每天,我和他无所不谈,推心置腹,我们两个人成为好朋友。我和他的很多谈话至今记忆犹新。
对于这次试制的样车还是未加可否,后无下文。可是在1965年底四清运动在厂内进行。我的出身成为我的“终身罪证”,每逢政治运动,我决不可能幸免。当时的厂长为了批判我,只好又从这辆车的设计上寻找毛病。他们认为我的造型,使得车的前窗前支柱斜度太大,如果司机倒车时,想把自己的头伸出窗外,甚感不便。于是他们把这一点设计的缺陷作为批判我的罪证。结果召开全厂大会,对我进行批判。不过我的经历已经使我对于这类的打击无动于衷,习惯成自然了。
CA-72的三排座车型连续设计试制了三个回合,一直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终于下了决心;必须重新进行总布置,更换总成。于是过去的努力只能看作是探索,开始进行全新的总布置。但是我们过去五年间所付出的努力也从另一个方面为我们自己的设计能力积累了可靠的经验和教训,于是红旗轿车的新一代—— CA-770便应运而生了。
CA-72从1959年开始至1964年,五年间总共生产了206辆。期间CA-72车型已经在国务活动和外事活动中使用,并且曾为中央领导人的历史性礼仪中服务。但是CA-72车型在规格上也有许多缺点,例如,没有中间折叠座,在外事活动中实有不便之处;造型较笨重,动感不足;发动机、底盘若干总成性能有待改善。经过三次CA-72三排座车型的探索经验,厂领导决定立即开发下一代新车型。
1965年,正值“四清运动”基本结束,厂内的生产技术工作重新提到曰程上来,于是开始了CA-770的设计开发工作。从总布置和车身造型效果图着手,全部设计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
这时轿车厂设计科里从北京来了一位刚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大学生——贾延良同志。因为在我们厂里全部从事造型设计的人中没有一个是正规从工业美术专业毕业的人才,贾延良的到来受到高度的重视。于是他的设计方案成为出众的佳作。他的1:5缩比模型设计方案被选中。但是贾延良自己对汽车的接触很少,对于汽车生产的工艺和车身的结构了解甚少。在他的设计中很多地方的造型难于在真实汽车车身上体现,尽管造型有美感但难于成为现实。所以在雕塑全尺寸模型时的各个细节几乎都由我和其他几位造型人员来修饰、改变、调整,最后定型。从1964年末到1965年的五月第一辆样车就试制完成。这种设计工作速度仍然是世界上没有先例的。
低地板客车梦不再远
汽车外语
[ 本帖最后由 路边 于 27-1-2007 14:2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