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4333查看
  • 2回复

发动机电控 原理和运用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8-2-2007 20: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Motronic系统

Volkswagen(大众)Corrado SLC(科拉多)

一、概述

本系统包括与发动机性能相关的系统和部件的基本描述和工作情况。在诊断还不完全熟悉的车辆和系统时,先阅读本系统。

二、发动机计算机控制

1、电子控制装置

Motronic发动机管理系统用单独的电子控制组件(ECM)控制燃油喷射、怠速、点火、排放。电子控制组件基于各种输入信号不断地修正空气/燃油混合气。电子控制组件位于挡风玻璃框中央的下面,发动机舱驾驶室前壁后面。

注:部件分两类。第一类包括输入设备,用来控制和产生由控制装置监控的电压信号。第二类包括输出信号,它是由控制装置控制的部件。

2、输入设备

(1) 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该传感器位于恒温器壳上。电阻值随发动机温度升高而下降。传感器信号用来控制喷油脉宽、点火正时、怠速稳定性。另外爆震传感器、怠速控制、氧传感器、油箱通风也由冷却液温度激活。

(2) 发动机转速/基准信号传感器

位于发动机气缸体的单个传感器探测发动机转速和曲轴位置。传感器读取安装在曲轴上的飞轮齿圈信号。飞轮齿圈上的2齿间隙用作曲轴位置的基准点。发动机转速/基准信号用来监控发动机转速及判断一缸上止点位置。

(3) 霍尔效应传感器

参见本系统“点火系统”中的“电子点火系统”。

注:欲了解部件安装位置,参见 图11 和 图12 。

(4) 进气温度传感器

该传感器位于进气歧管一侧。传感器信号用来控制怠速稳定性与点火正时的修正系数。如果进气温度传感器失效,电子控制组件用20℃(68℉)代替。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发动机在0℃(32℉)以下会出现冷起动问题。

(5) 爆震传感器

参见本系统“点火系统”中的“点火正时控制”部分。

(6) 质量空气流量传感器

用热线空气流量传感器检测进入发动机的空气量。传感器位于空气滤清器壳体内。传感器中的热线温度总保持在180℃(356℉)。随空气流量上升热线冷却、传感器电阻变化,其结果使电流变化转变为电压信号供电子控制组件计算进入的空气量。如果质量空气流量传感器信号失效,将用节气门电位器信号代替。

(7) 节气门电位器

节气门电位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与节气门轴连接。它通知电子控制组件驾驶员所需功率(节气门开度)。电位器没有使用怠速与节气门全开开关。怠速和节气门全开是由电子控制组件通过电器的电压输出信号确认。节气门电位器信号用来控制怠速稳定性、怠速空气、后燃燃油切断、节气门全开加浓。如果节气门电位器发生故障,则电子控制组件用质量空气流量传感器信号和发动机转速信号代替。

注:对装有自动变速器的车辆,节气门电位器与变速箱控制电位器装在一起。

(8) 氧传感器

加热型氧传感器由氧化锆制成,内外表面涂有白金层。如果混合气稀薄(氧气过量),氧传感器将送给电子控制组件一个低电平(约100mV)。如果混合气浓,氧传感器将送给电子控制组件一个高电平(约900mV)。

[ TOP ]

3、输出信号

注:每种车辆装有不同的计算机控制组件。下列部件可能不是所有车型都安装。对每种部件的原理和运用均标记在各系统部件右侧。

排气再循环频率阀

参见本系统“排放物控制系统”中的“ 排气再循环系统 ”。

燃油蒸发(频率)阀

参见本系统“排放物控制系统”中的“ 燃油蒸发排放物控制系统 ”。

喷油器

参见“燃油系统”中的“燃油控制”。

燃油泵

参见“燃油系统”中的“燃油供给”。

怠速空气控制/稳定阀

参见本系统“燃油系统”中的“怠速”。

点火线圈与输出级

参见本系统“点火系统”中的“无分电器点火系统”。

故障指示灯

参见本系统“ 自诊断系统 ”中的“故障指示灯”。

三、燃油系统

1、燃油供给

燃油泵

采用位于油箱中的两级燃油泵(一个电机驱动两个分开的油泵)。第一级叶片泵把燃油通过滤网从油箱底部输入储油器。叶片泵作为输油泵使用。第二级齿轮泵把燃油从储油器底部输入外部油路。

燃油压力调节器

膜片式燃油压力调节器固定在燃油导管回油侧。燃油压力由进气歧管真空度决定。当时气岐管压力变化时,燃油压力调节器会增加上成降低燃油系统的压力。

2、燃油控制

喷油器

通过供电继电器将蓄电池电压加到喷油器上,并由电子控制组件控制。喷油器按照气缸发火顺序依次打开。燃油量决定于喷油脉宽(占空比)。

3、怠速

怠速空气控制/稳定阀

怠速空气控制阀由电子控制组件通过该阀的接地控制电路控制。如果识别到电路故障,两个输出级被切断而且控制阀转到一个固定位置。这使发动机在热机状态某一怠速下运转。

四、点火系统

注: Corrado SLC车型装有无分电器点火系统。

1、电子点火系统

电子点火系统包括电子控制组件、能量输出级、点火线圈、分电器、质量空气流量传感器、节气门电位器、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和霍尔效应传感器。

点火系统通过发动机转速、发动机负荷和节气门电位器信号计算点火正时。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传感器信号用来修正点火正时并激活爆震传感器电路,参见本系统“点火正时控制”中的“爆震传感器”部分。

霍尔效应传感器

对Corrado SLC车型来说,该传感器安装在凸轮轴一端(靠近点火线圈)。该传感器包括一个磁腔和集成半导体电路。当触发轮以凸轮轴转速转动时,切割半导体产生的磁场便产生一个电压信号。霍尔效应传感器与发动机转速/基准信号传感器一起用来判断一缸上止点位置及调整点火爆震。

2、无分电器点火系统

霍尔效应传感器

参见本系统“电子点火系统”中的“霍尔效应传感器”。

点火线圈与能量输出级

无分电器点火系统包括电子控制组件、能量输出级、3个双头的点火系统及次级点火导线。电子控制组件通过能量输出级控制每一个点火线圈。能量输出级和散热片位于点火线圈后面。点火线圈位于气缸盖左侧。当能量输出级驱动点火线圈时,同时有两个火花塞产生火花。一个火花塞在压缩行程点火,另一个火花塞在排气行程点火(无效点火)。

3、点火正时控制

爆震传感器

爆震传感器像一个麦克风,“监听”点火爆震(爆燃)。爆晨发生后,点火正时推迟直到爆震消失。

使用一个爆震传感器。在Corrado SLC车型上,发动机缸体侧面装有两个爆震传感器。I号爆震传感器检测1、3、5缸爆震。II号爆震传感器检测2、4、6缸爆震。

[ TOP ]

五、排放物控制系统

1、空气喷射系统

Corrado SLC

空气喷射系统包括电动空气泵、进气阀、切断阀(装在2、4缸进气道之间)和空气泵控制继电器。

电子控制组件通过空气泵控制继电器(位于制动器主油缸上方)的接地电路来控制空气喷射系统空气泵。该继电器还控制二次空气喷射进气阀。

2、排气再循环系统

排气再循环系统包括排气再循环阀、排气再循环频率阀和排气再循环温度传感器。当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达到50℃(122℉)时,排气再循环系统被激活。系统向进气燃油混合气引入一小部分排气来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排气再循环频率阀

排气再循环频率阀装在进气歧管背部。频率阀控制加到排气再循环阀的真空度。电子控制组件通过发动机转速、负荷来控制频率阀。这样电子控制组件就可以控制进入发动机的排气再循环量。

排气再循环温度传感器

该传感器位于排气再循环阀的排气再循环通道上。排气再循环温度传感器测量排气温度。传感器电阻值随温度上升而下降。排气再循环温度传感器信号只用来诊断排气再循环系统。

3、燃油蒸发排放物控制系统

燃油蒸发(频率)阀

电子控制组件通过控制频率阀的占空比来调整从燃油蒸发(碳)罐流入发动机的燃油蒸气量。当阀中没有电流时,阀处于打开位置。发动机冷起动时,阀关闭(100%占空比)。当发动机停车时,频率阀中弹簧控制的单向阀关闭。这可以防止燃油蒸气从进气歧管中挥发,造成发动机重新起动时的浓混合气。

油箱通风

电子控制组件通过发动机转速、负荷、冷却液温度、节气门电位器输入信号来控制油箱通风。油箱的燃油蒸气通入燃油蒸发(碳)罐中。当发动机热机且转速高于怠速时,蒸气将流入进气歧管。燃油蒸发(频率)阀将根据发动机负荷和氧传感器信号来控制流入进气歧管的蒸气量。

六、自诊断系统

电子控制组件可识别下列电路/部件的故障(断路、短路、信号丢失或连续施加的电压信号)

*排气再循环频率阀

*排气再循环温度传感器

*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发动机转速/基准信号传感器

*燃油蒸发(频率)阀

*霍尔效应传感器

*怠遥空气控制/稳定阀

*进气温度传感器

*爆震传感器

*节气门电位器

*氧传感器

故障指示灯

所有车型都装有故障指示灯(发动机检查灯)。如果故障指示灯在车辆运行中变亮并保持发亮,故障原因一定要确认,参见“ 自诊断 ”。
汽车生产工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4-11-2007 08: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把人家的使用说明书的目录摘录了一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3-3-2009 10: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算不错吧,还是支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7-11-2025 17:14 , Processed in 0.458385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