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2039查看
  • 0回复

同济大学校长万钢解读混合动力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6-8-2007 20: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同济大学校长万钢解读混合动力

丰田汽车公司的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Prius)2005年底来到中国。为了向中国人推广混合动力概念并奠定自己在此领域的霸主地位,接连启动了包括宣传环保的先锋体验之旅、与国家环保总局合作“地球奖”等在内的一连串未雨绸缪的商业秀。

  在长春通过进口散件组装,由一汽丰田汽车销售公司负责销售,普锐斯上市第一年定下的目标只有区区3000辆。如果联想到其比同排量威驰高出了近3倍的30万元左右的价格,这个销量已算奢侈;如果再联想到其到2005年短短数年累计已售42万辆的现实,谁又敢打赌说这个目标不能完成。

  即使卡洛斯戈恩也不能。这位同时掌管雷诺和日产汽车的著名汽车领袖在2005年的美国汽车经销商大会上发表过如此宏论――“混合动力车是个动人的故事,但不是个商业故事,与投入相比,它带来的价值甚微。”当他这么说的时候,日产已经选定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的工厂作为混合动力车的生产工厂。

  面对这场来势汹汹的混合动力竞赛,你千万不要把丰田汽车的举动简单判为一般的商业秀,它是值得一做的商业秀,完全贯彻了前任社长张富士夫2004年新年献词中提出的“没有环保就没有汽车的未来”的理念,同时也进一步走近丰田多年以前提出的奋斗目标――“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取胜,使企业在21世纪继续保持发展”。

  近日,同济大学校长、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总体组组长万钢对《新汽车》指出,很多中国汽车公司在此缺乏长远的眼光。他们需要从科学规律、社会规律、市场规律角度彻底分析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来龙去脉,并表示中国汽车公司通过国家的政策支持,有望在世界混合动力汽车的竞赛中脱颖而出,诞生一条不同于丰田技术的新路径。

  1、混合动力不是中间态

  新汽车:丰田的混合动力车已经在中国销售,中国长安汽车的混合动力车也能够开上长安街试运行了。混合动力车的概念现在很热,但是另外有些说法还是认为混合动力车并不可取,你如何解释?

  万钢:汽车的发展规律和能源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当人类发现煤的时候,才有了蒸汽机;发现油的时候,才有了内燃机;发现天然气的时候,才有天然气发动机;当人们走到氢气这一代的时候,就想做氢动力发动机。煤的碳原子和氢原子的比例为4比1;油是1比2;天然气就是1比4。所有这些排放的污染源都是碳造成的,所以减碳加氢是能源技术发展的一条规律。内燃机取代蒸汽机,不是因为煤没有了,是因为技术发展了。就像通用副总裁说的一句让我印象最深的话――“人类在离开石器时代的时候,不是因为石头没有了”。煤的污染大,油的污染就比煤的小,最后所以这样发展下去,它必然要到氢。在这种能源技术发展的规律上,才有了蒸汽机,内燃机,燃气内燃机。这条路大家都是看准的,氢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是谁也阻止不了,它必然就是一个趋势。

  但是为什么现在不能一步到位做氢动力汽车呢?这里有一个工业结构发展问题。一辆汽车成本的三分之一是动力系统,一个企业资产的三分之一也是驱动系统——发动机,变速箱等心脏部分。当它从内燃机变成燃料电池的时候,意味着是从今天到明天的变化,就意味着企业三分之一成本要沉没,可以想象这会造成多么大的一个震荡。所以这条路谁也走不起。但是世界发展规律又是这样,那你就必须要走一条走得通的路。混合动力实际上是能走通这条路的一个很重要的棋子,是一个中间部分。

  新汽车:不过,我觉得氢动力也未必能够解决能源问题。这个氢本身来源于哪里?还不是通过煤、油、碳转换。如果通过这些转化的话,本质上不还是一样消耗能源?

  万钢:本质上不一样。我的学生问我,什么时候能把石油用光了?我说没有这个时间,不可能到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仅仅像现在这样单纯依赖石油的话,石油不能说没有,而是集中在一些特殊的地方,所以围绕着中东战争,大家都想买它的油,最好的办法就是占领它。那就打仗,战争一打,我们实际上都变石油了,所以不会到这一天。

  人类的发展需要这种技术,它是必然要到来的。而氢气不是一次能源,它是能源的载体,跟电一样,电哪里都有,但是发电有一个问题,晚上用电少,它还得发那么多电,你不能让长江水不流,但是放到网上存不下。氢气可以放在容器里存得住,它是一种载体。就是说用氢气的第一个好处就是能源来源的多样化,有煤的地方可以用媒、有气的地方可以用气做、或者用生物能源做,只要有“H”都可以做,只要你把氢气提炼出来就行了,比如在上海是用焦炉气。现在为电打仗的没有吧?

  新汽车:是的。但是按照你刚才所说,某种意义上新能源的获得和混合动力技术没有关系。混合动力技术是中间部分,是不是等氢动力汽车成熟了,混合动力技术就淘汰了?

  万钢:混合动力技术的实质是什么?就是把汽车的动态能量变成一个均匀的能量。一个汽车加速的时候需要很大的动力,匀速的时候实际上只要有一半动力就够了。但是在下坡、减速的过程中,动态的能量就被制动系统给消耗了。这时,你如果能把下坡减速时候的制动能量回收回来,存到电池里面,加速的时候你再把它放出来,就能够很好地节能。这就是混合动力技术的原则。

  这个原则里面没有说混合动力只能用在内燃机的混合上面,燃油的内燃机可以用,燃气的内燃机照样可以用。我们做燃料电池汽车从开始就是混合动力汽车。戴克公司的人跟我讨论的时候,曾经说你们国家的燃料电池不行,所以搞点混合动力就行了。我当时就说混合动力是今后发展的趋势,氢动力汽车也是混合动力汽车。

  新汽车:混合动力技术听来意义非凡。怪不得去年通用,宝马,戴克决定联合研究混合动力汽车。是不是从商业的角度来讲,可能单个的研究的话投入太大了,成本太高,不如联合起来设计发动机,或者是技术共享,节约成本,集中优势兵力?

  万钢:通用、奔驰、宝马他们从来不合作,这次为什么要合作,说明他们没有技术力量,没有做好超前的部署,这是欧美汽车公司的一大败笔。它们没有及时很正确的判断汽车发展今后的趋势和今后的特点。实际上混合动力汽车最先弄的还是美国人。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没有一心一意地做到底,说到底这些企业对混合动力前期开发的东西有一点短视,怀疑它到底省不省油,这种方法到底行不行,怀疑这套新的技术能不能占领市场。

  很明显,丰田在技术上已经引领了,这三家在混合动力研究这一块已经落后了,而且它们还必须购买丰田的技术。据我所知,他们已经购买了一些基础技术。从商业的角度上说,丰田开发混合动力汽车是最成功的,它吃准了以后没有多考虑,直接就上,而且是沿着一条路走下去。1997年丰田的第一台混合动力汽车在日本的市场上出来以后,那个时候对混合动力的怀疑还是很多,日本政府给了丰田很多支持。

  2、突破丰田技术路径

  新汽车:是否可以说,日本政府的支持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丰田在混合动力技术上的领先?

  万钢:当年丰田推混合动力车时,得到了日本政府的补贴。而当丰田在2000年把这个车推向欧洲市场和美国市场的时候,尤其在美国市场他得到美国加州政府的大力支持,卖一个车补贴一些钱。丰田正是用了这些政府的远见和政府对此的支持,才把它的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成熟起来。

  不光是丰田,日本所有的汽车公司,可以说在混合动力上可以看到了政府的力量,这是让人敬佩的一件事。本田,日产这些都在发展混合动力汽车,使得混合动力汽车整体得到了提升。从1992年开始研究混合动力汽车,1997年研究出来第一代试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到2000年推出混合动力车走向世界市场,2005年丰田达到了量产,那么经过这一轮发展,丰田实际上不过是刚到了一个break even的微利阶段,但是它已进入市场,已经引领了整个市场的发展。

  这样继续下去,丰田有可能走向汽车界的MICROSOFT,也就是它可以制定标准,所以丰田现在已经开始销售它的技术,来推广它的零部件,再往下走,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都在学习这一块。其实现在丰田和本田已经把混合动力可能的专利基本上都已经封杀了,你很多地方都已经绕不过去了。你只要走到它的这个技术系统里去,你就完蛋了。

  新汽车:那我们中国发展混合动力技术,现在也就根本绕不过去了,必须碰到丰田这个标准?

  万钢:我觉得比较庆幸的是我们国家的科技部能够超前部署一些科技项目。我们国家从1998年开始搞清洁汽车,到2001年启动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至今,搞出了一系列的专利技术。丰田能够封锁住其他的公司,但他封锁不住我们。因为这些技术在我们这都已经登了专利了,至少在我们国家都已经注册了专利。这个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出了500多个专利,300多个发明专利。应该说我们国家在这一点上虽然起步晚一些,但是没有走弯路,直接在往下走。

  新汽车:我们和日本的技术有什么区别?

  万钢:concept可能是相同的东西,但是我们实现这些概念的时候是按照自己的路径来实现。或者说路径可能是相近的,但还是不一样的。围绕着丰田混合动力技术的零部件和它的方案的细节的技术,丰田都已经封杀了。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径就是不碰他们的专利,我们的这条路径别人也没有办法攻我们。

  新汽车:两个点之间可能走一个直线就过去了,我们把混合动力看成是个目标,那有没有实现混合动力最优的路线?丰田是不是就是最优的,是直线过去的,而我们是绕弯过去的?

  万钢:实际上没有一条是直线过去的路。如果它这样走,我们这样走。现在只能说谁是最成熟的,但是实际上最成熟的技术未必就是最佳的。我们说丰田的技术方案确实是一个最好的技术方案,但是也是成本最高的一个方案。它需要的机械加工成本很高,好在它现在是达到了量产。

  我们现在出来的一些方案,虽然不能和丰田比,比如它能达到节油45%,我们只能达到30%,但是我们这个方案不需要向它购买任何技术,而且我们也有节油40%的潜能,因为我们的技术现在才刚刚起步,现在所处的情况有点像是丰田1997、1998年的情况。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还是走得相当快的。而美国、欧洲他们连1997年都没有到,差不多是1996年1995年这样一个状况,刚刚进入这个行当的状态。实际上不仅我们的混合动力技术跟丰田走的技术路径也是不一样的,本田的和丰田的路径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新汽车:丰田2004年底宣布2005年要在中国生产Prius,然后2005年底在中国上市。丰田的用意某种程度上是想在中国确立它在中国混合动力技术的标准,而并不是想卖多少车。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去年10月国家颁布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标准并不涉及专利技术。

  万钢:我们的标准是安全性,燃油经济性和电压的制定,丰田只要在我们的范围之内就可以进来。我们认为现在很多西方国家在制定标准之后是靠着卖标准来赚钱。我们做的标准是保证我们自己造的车能够进来,但是丰田等其它公司的车也可以进来。只有它们的车在我们这里上路以后,我们才能够有个参照系,才能走得更快。我们现在把住门不让它进来,实际上对我们是不利的。

  新汽车:丰田确实是值得敬佩的公司。我们知道,通用在燃料电池方面占有先机。2005年5月丰田与通用准备组建合资公司,致力于燃料电池车的研究开发。这次合作最后由于双方在交换多少燃料电池技术上未能达成共识,但是看来丰田在燃料技术也不放松,眼光放得很远。

  万钢:丰田深入研究了科学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企业发展的规律。它不是单纯的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律,同时还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发展自己。而且丰田是下定决心,做这件事情,就一下做下去。而丰田这条路,从战略角度讲,它仅仅走了一半,或者说它着走了一个开端。这样走下去,丰田我可以保证仍然是燃料电池汽车的世界领先企业。

  3、中国需要5年时间

  新汽车:你说到了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政府的支持对于我们混合动力技术的研发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具体讲讲这个项目。

  万钢:这个重大专项是2001年年初开始规划的。我当时在德国奥迪汽车公司,科技部的领导把我找回来就是为了这个重大专项。这个项目2001年启动的,一年后就升格。我们通过国内国际的论证,认为这是最有前途的项目。

  当时说电动汽车实际上三种电动汽车:纯电动的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的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的电动汽车,它们都有一些共性、关键的技术,是现代内燃机所不能提供的技术。因此,我们在重大专项上,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和电动汽车都是平行的,我们叫做“三纵三横”研发布局,三纵就是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的整车项目,三横是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它们是三种整车的共性关键技术,也是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技术。

  新汽车:当时怎么分配这个任务的呢?

  万钢:我们是用整车来带领零部件的开发,它必须适合于车用的电池、电机,这样才能够发展下去。当时我们的组织形式是,一个整车的项目,第一年你可以带着三个配套零部件,三个电机,三个电池,三个电池控制系统,然后过了一年以后淘汰两个。

  我们和汽车公司组成了一些产学研的战略联盟。混合动力方面,有一汽、二汽的客车和轿车,还有奇瑞和长安。长安的样车已经出来了;燃料电池方面,在上海,主要由同济大学牵头和上汽、大众都有合作。在北京,清华大学和北京客车总厂等公司加在一起成立新型能源动力系统公司;从纯电动汽车说起,北京有北京理工大学和北方客车厂合作成立的一个产学研公司,天津有一个中国汽车工程中心和天大合作的公司,做纯电动的小轿车。

  新汽车:国家投了多少钱?

  万钢:专项有8.8个亿放在“三纵三横”上。学校、企业和地方一起参加,到2005年年底,这个重大专项的开发进行了三轮,着重的目标是专项结束之后的一年到半年之间,你要出产品。专项结束的时候,产品的开发阶段就已经结束。

  现在发该委已经制定了政策,在研发上,“十一五”期间还会有重大专项的支持他们产业化。开发费作为顶税的政策。所以企业将来混合动力车卖出去,国家也会给些补助;将来实行燃油税之后,他省油这个价格也就相对不高了。通过几个方法做,大概需要5年的时间才能有起色。

  新汽车:这5年的时间里,丰田会不会占领中国市场?

  万钢:我们的价格有优势。正因为我们做,我们还有个成本意识,我们现在零部件的成本明显的比丰田的低。所以丰田也在考虑,能不能利用中国的资源形成他们的一些零部件供应商,利用中国的价格资源的优势,我估计它也有这样的考虑。我现在倒认为是中国和丰田争夺混合动力国际市场的时候了。

  法兰克福车展上,我去看了奥迪、宝马和奔驰的混合动力样车。我让他们把机器盖打开,电池都是丰田用的那个松下的电池,都是买的,价格能下来吗?假如说我们国内的电池厂两三年后做好了,首先会把国外的市场都会抢掉的。所以我们国家现在有远见的企业家,赶紧去搞这些关键零部件的开发。

  新汽车:那么你觉得中国的混合动力车,比如长安的混合动力车,什么时候能够量产?

  万钢:我们现在的混合动力汽车都达到了省油30%这样一个数据,成本大概贵20%-25%。现在小批量量产。如果达到Prius那个水平的话,成本就能够持平。但还需要一定时间,我估计还需要5年的时间。

  关键的问题并不是这个车能不能量产,而是这些做电池的、电机的,因为当时加入的都是这个行业里的高新企业,它不是这种大生产企业,他们的目光更近视。要让高新企业变成大生产企业,本身在机构上就有困难。


  可能有几个企业会很快地走上去。

  新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确实是个需要远见的事业,中国汽车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万钢:中国的汽车产业一直不景气,抓住这一次,中国的汽车产业应该会往前走一步,这是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我们现在顺应了世界混合动力潮流,或者说和对手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们比竞争对手晚得多,但是比他们快得多。当然客观看问题,在这个快的过程当中,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这还需要一个过程。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6-6-2024 23:22 , Processed in 0.18479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