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4.7~4.9定性的比较和定量的计算可得出:
(1)爆发压力的施加并未明显改变密封力的分布规律;相比于预紧工况,各点处的预紧力减小量大致相同。
(2)第2(5)缸爆发时,气缸盖/气缸套之间的最小密封力最小;其中第1(6)缸爆发时,爆发压力的作用使气缸盖/气缸套之间最小密封力减小41.7%,第2(5)缸爆发时减小43.2%,第3(4)缸爆发时则减小40.7%。因此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条件下,第2(5)缸的密封性能最差。后文最小预紧力的确定将以此为根据。 5 螺栓位置对气缸盖/气缸套之间密封性能的影响 前文已经指出无论是预紧工况还是爆发工况,表2.1中各结构的密封力基本相同,因此,至少可以说,在允许改动的限度内,螺栓位置对气缸盖/气缸套之间密封性能影响很小。图5.1综合比较了表2.1中各结构在预紧力分配方案P3的预紧工况下,第3缸外侧密封圈密封力的大小。该图直观地证明了上述结论。 图5.1 各结构在预紧力分配方案P3的预紧工况下密封力的大小比较
Fig.5.1 Sealing force distribution in pretightening case P3,different structures 6 气缸盖材料对气缸盖/气缸套之间密封性能的影响 图6.1为预紧工况P3下气缸盖材料分别为铸铝(M1)和铸铁(M2)时第3(4)缸密封圈密封力分布对比。显然,铸铁气缸盖密封圈密封力的分布较铸铝的均匀。定量计算表明,铸铝气缸盖密封圈最大密封力较最小密封力大14.8%,而铸铁气缸盖密封圈最大密封力较最小密封力仅大6.0%。可见气缸盖的材料特性直接影响气缸盖/气缸套密封系统的密封性能,在密封系统的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刚性较好的材料制造气缸盖可以提高气缸盖/气缸套密封系统的密封性能。 图6.1 预紧工况P3下缸盖材料分别为M1和M2时第3缸密封圈密封力分布对比
Fig.6.1 Sealing force distribution of the 3rd cylinder in pretightening case P3,different structural materials 7 理论上保证密封的最小预紧力大小的确定 根据对爆发工况的分析,可以预估不考虑工艺条件、使用环境等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对于13.0MPa的爆发压力,保证密封的最小预紧力应为预紧力方案P3的43%左右。
为此将预紧力减为原预紧力的43%,计算结果示于图7.1中的S0(outside2-1)。此时最小密封力的确近似为0,因此,对于原结构S0,在爆发压力为13.0MPa,且不考虑其它其它工艺因素的条件下,保证密封的最小预紧力应为预紧力方案P3的43%左右,即大螺栓预紧11.0×43%=4.73(103×9.8N),小螺栓预紧4.0×43%=1.72(103×9.8N)。 图7.1 原爆发工况、原预紧工况及修改预紧力后爆发工况第2缸密封圈密封力分布
Fig.7.1 Sealing force distribution of the 2nd cylinder,original case, original pretightened case and case with modified pretightening force contrasted 8 结束语 目前,由于气缸盖密封钢丝应力测试的困难,本文缺乏实验验证。但是,文中分析结果直观,结论合理,这对于整体式气缸盖柴油机(12V型)在今后的改进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其它类型内燃机的设计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