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4040查看
  • 6回复

[综合设计] 坦克安全性≠汽车安全性:也说汽车钢板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6-8-2007 19: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平时喜欢到搜狐汽车,新浪汽车看网友对车型的评论,我觉得这是最直接了解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评价,期望的方式。但是因为消费者存在普遍的非专业性,其评论也容易受到误导,从而不能对产品有一个公正的评价。而往往这种被误导的评价,对汽车产品销售造成了好的或是糟糕的影响,这应该就是常说的“口碑”的一部分了。

这些评论我认为被曲解最多的是关于汽车安全性,而且在网友讨论时还会时不时的有些人发个抵制日货帖(比如买多少钱的日货就是帮日本人造个子弹阿之类的)影响一下评论的情绪和环境。然而逐渐在评论中形成了一些主要观点和事例。比如对车身的说法,有些人就喜欢拿汽车钢板厚度说事,说今天按了某个车(日本的车型比较多)发动机盖,一按就凹了个坑。(其实现在按什么新上市车型的发动机盖都能按个坑,可是有些人就因为所谓的民族情绪对其它国家和本国生产的车只字不提)。但是这些都不算什么,我觉得最可笑的是常有人把坦克钢板厚做为论据反驳汽车钢板薄的好处,经常的论调诸如:“如果钢板薄好,为什么坦克不用薄钢板?”“薄皮汽车撞坦克,哪个扁?”而且最让我吃惊的是竟然还有很多人认同这样逻辑混乱的理由。

为什么说这样的说法逻辑混乱?就是因为坦克安全性和汽车安全性里所谓的“安全”对象是截然不同的。坦克安全性侧重的是车辆的战场生存能力,通过先进的防护技术(比如复合装甲)提供车辆抵制反坦克武器的防护能力,而这种防护能力才是坦克安全性的体现。汽车安全性侧重的是对车内人员的保护,通过吸能结构和安全保护设备(气囊,安全带)提高车祸中乘客的生存机率。简单来说,一个是保护车辆最大程度的完好,一个是保护人员最大程度的生存。所以建议喜欢用坦克这个例子的网友,今后就不要再用了。
710.jpg
图1: 当坦克面对先进的反坦克武器,再厚的钢板也不安全

汽车钢板厚薄已经被人争论了很多,但是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结论好像还没有,消费者还是不知道是厚好还是薄好。其实在不断要求节省资源,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的今天,现代汽车设计向汽车轻量化设计发展呈现了必然趋势。汽车轻量化设计不仅有利于降低成本,同时还节省了材料资源和对能源的消耗。所以汽车钢板也会越来越薄。

但是汽车轻量化设计并不是单单降低钢板厚度,它还体现在车身结构,材料选择等方面,其实现在的消费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汽车轻量化设计的好处,现在市场上的轿车的车身结构已经全部采用承载式结构,比起从前的非承载式车身结构,不仅大幅减少了车重,降低了车高和地板高度。

而材料的选择更多的就体现在钢板厚度上了,当轿车车身钢板材料的厚度分别减小0.05mm, 0.10mm, 0.15mm时,车身的重量分别减轻6%,12%,18%。新设计的车型车身多使用高强度钢板,因为这种钢板密度比普通钢板小25%,自然整车重量比从前下降了不少。虽然高强度钢板比普通钢板轻,但是其机械性能比普通钢板更高。高强度钢板的强度比普通钢板的强度高,用高强度钢板代替普通钢板制成的构件,在保证其强度要求的条件下,可以减薄使用钢板的厚度,并且还可以提高构件的耐压性和疲劳强度。比如车身中柱构件,采用普通钢板要求板厚1.0mm,而使用高强度钢板,只需0.9mm的板厚。而一辆中型轿车,使用高强度钢板制造车身,车身重量比使用普通钢板要降低10%-20%,同时提高车身扭曲刚度50%,并降低成本12%以上。

另外先进的吸能结构设计也大大提升了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这个问题以前讨论过很多,这里就不细谈了,下面这个Smart的车身结构图和Smart与奔驰E级的碰撞实验也可以证明结构设计的优越性。
711.jpg
图2: Smart的车身结构设计
712.jpg
图3: Smart和Benz E的正面50%重叠碰撞
713.jpg
图4: Smart和Benz E的正面50%重叠碰撞结果:四两搏千斤,大奔很受伤,很受伤。。。。

(注:图片标错了,应该是Benz E级车,谢谢各位指出!)

最大的安全来自什么?

对于汽车最大的安全不是来自钢板厚薄,也不是吸能结构,更不是安全气囊,最大的安全来自人。安全清醒的驾驶,并且不超速可以带来最大程度的安全。举个例子,一辆车重1200Kg的汽车,车速80km/h的动能是296.3kJ,而在车速100km/h的动能是463kJ,车速提高了20%,但是动能却增加了58%(动能越大,在碰撞时对车辆产生的破坏也就越大)

结论

有人笑称,中国人买车的过程不亚于读个MBA。货比三家,比价格,比配置,比技术是消费者应该关注的领域,但是象钢板应该用多厚,吸能结构设计好坏我觉得就没有必要深入那么多了,还是把这些留给汽车公司的工程师们去研究吧,毕竟这些是他们的本职工作。

我建议在购车的时候,普通消费者不要把车重列为主要考虑的指标,说不定选来选去买了个车身材料很落后,车身结构设计很糟糕的车型。

(选自carzone2006.blog.sohu.com)



PS:   最近,我很郁闷(假的),理由很简单,只因为我不是专家,所以很多人都不相信我的观点和我所说的话,不管对不对都是如此,现举一例简单说明。
    大家应该知道近期网上关于汽车钢板厚薄对安全影响的讨论,以下是清华大学一位周姓教授的个人观点原文:

钢板越薄越不安全?

  很多车主认为钢板越薄越不安全,他们认为钢板薄20%也许就意味着安全性下降20%,一些评论者拿鸡蛋举例说:两个鸡蛋碰撞时破了的那个鸡蛋就是因为蛋壳薄,硬性不够。在清华大学从事汽车车身制造、车身轻量化研究的博士生导师周教授说:“从理论上说,钢板越薄越不安全是正确的,但在实际中却不是这样。汽车的安全性和整个设计有关,决定整车安全系数的是结构,是整车带有逐级吸能及抗变型能力的骨架,所以不能单拿钢板厚薄说事。现在需要采用的是一种钢性好质量轻的材料,厚并不意味着钢性好。从环保的角度说,轻质量还有利于省油。”

    我不是学汽车专业的,但我有大脑,会独立思考问题,还有一点点经验,所以我在此以一业余爱好者身份谈一点个人看法:

1、我从没有在任何地方看到过有人说“钢板薄20%也许就意味着安全性下降20%”(除了在周教授的文章中),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不会这样说,除非有人让他们说,或者有人非要把没有价值的命题拿出来说。

2、“钢板越薄越不安全是正确的,但在实际中却不是这样”。Why?不懂,是自相矛盾,还是掩耳盗铃?这里只有唯一的答案,请周教授选择一个!需要明确的是,周教授所说的汽车安全性话题主要是针对小型乘用车(轿车)而言。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承载式车身设计没有?现在销售的轿车大多数采用的是这种结构。据我的理解,所谓承载式车身,就是不使用我们经常能够在大型卡车上所见到的车厢下面的两根纵向安装的箱型或槽型大梁,而是将车身钢板通过冲压制造成截面为广义“口”型的承载体并通过焊接或铆接等手段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受力结构。说到这里问题出来了!由于没有大梁,钢板成了主要的承载受力材料,那你说钢板的厚薄对刚性有没有影响?上篇帖子中折断的汽车就很可能是一个典型的钢板薄、车身重量轻、为了节省材料而有焊接点导致重大事故的例子。

3、“从环保的角度说,轻质量还有利于省油”,典型的死x不怕开水烫逻辑!请问周教授,你会乘坐一辆明知不安全但省油的车吗?而且你是在讨论汽车安全性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考察一下周教授的座驾(如果有的话),回头把车型告诉我,我就知道周教授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了。

    因为我不是专家,所以只能在这里抒发一下对某些现象的疑问,多少有点值得同情的地方~~~!哈哈!
714.jpg
承载式车身结构,全钢板冲压,没有大梁,钢板厚度对车身强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715.jpg
非承载式车身结构,有两根纵向大梁,可以看出,大梁是车辆的主要受力结构。

[ 本帖最后由 四轮车 于 26-8-2007 19:24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8-2008 22: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奔驰里的人受到惊吓,但是不会受伤(如果系了安全带的话);Smart里的人受轻伤。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7-8-2008 14: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大众,估计会毁掉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2-11-2008 15: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牵扯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不能单纯看厚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4-2009 10: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了一大堆,好像有那么东西出来,不过还没有定论,

这些争论是从日本车,韩国车,某些车型来的,网上一大堆。。。。。。。。。。。

撇开其他。。。。。
问题是,市面上的车,到底哪一辆才是用高强度钢板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5-5-2009 13: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转移了论点。汽车安全因素是很多。如果汽车的结构相同,论钢板厚薄,薄板比厚板安全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7-5-2009 11: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汽车安全有很多因素,比如现在越来越强的主动安全系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6-5-2024 23:17 , Processed in 0.39210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