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9727查看
  • 12回复

CAN的原理和故障诊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5-9-2007 11: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1.CAN的时代即将来临
  1984德国人开始了CAN的试制.1992年奔驰的几个车系开始使用CAN系统.2003年世界汽车工业巨头,通用,福特,
xxxxxxxxxxxx,丰田,本田都开始使用CAN系统.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美国,其政府规定,2008年凡是在美国销售的汽
车必须安装CAN系统.国内的一些汽车制造商也开始采用CAN系统.
  就象70年代电子点火取代白金点火,80年代电喷取代化油器.CAN取代传统线路已成必然,CAN的时代即将来临.
作为修理工,特别是高级技师和电工,了解CAN的基本原理,知晓CAN故障的生成规律,掌握CAN故障的诊断技巧,
特别高端诊断仪的熟练使用,这都是必须要做到的.

2.什么是CAN
  CAN是controller area nework的简称.即区域网络.那区域网络又是什么呢?
  以车速传感器为例.在一辆近代汽车里,有多少控制单元需用车速传感器的信号呢?发动机控制单元,变速箱
控制单元,时速表,里程表,巡航控制单元,门锁控制单元.雨刷器控制单元(在雨天,雨刷器控制单元会根据车速
来调节雨刷器的频率.)收音机控制单元(当车速加快,发动机声音加大,收音机控制单元会调高收音机的音量)
好一共是八个.传统的线路是从车速传感器拉出八条线每个单元接一条.CAN系统则不是这样.CAN的方法,是用
一条总线(bus)将这八个控制单元串联成一个网络.车速传感器仅拉出一条线直接连接发动机控制单元.发动机
控制单元收到车速传感器器信号后,除了自己使用,同时还向CAN总线快速传播(broadcasting),每一个控制单元
收接信号后也再快速传播,从而形成信息共享.
   CAN有等级观念.不同的等级,享受不同的待遇.
   CAN A是对速度要求最慢的一级.如倒视镜控制单元,门锁控制单元,电动车窗控制单元,电动坐椅控制单元.
它们使用的总线如同普通道路.
   CAN B,它们的速度要求比CAN A快,被排列在信息共享的第二优先.如变速箱控制单元,防盗控制单元空调控
制单元,仪表板控制单元等.它们的总线如同国道.
   CAN C是速度要求最快的一级.享受信息优先的待遇.如发动机控制单元,刹车防抱控制单元,气囊控制单元.
他们的总线如同高速公路
   这三级速度不同,条件不同.彼此之间需要一个gateway来连接.打个比方,一个重庆的辣妹子和一个河南老
乡,在家乡各讲自己的方言,但他们之间的沟通不能用方言,必须借助普通话.这个普通话就是gateway.
   形象的讲,我们可以把CAN看成是由高速公路,国道,普通道路编织的交通网,这交通网连接的一个个城市乡镇
如同一个个控制单元.每个传感器发出的信号如同行驶在交通网里的车辆.每辆车都在驶向即定的控制单元.
   CAN总线每个控制单元都有个自的特有地址,以利于它接收特定的信号.同时信号都经过编码(coded).这种
编码有两层含义.一,代表信号来自何方.比如一个信号进入总线,发动机控制单元根据其编码确定来自氧传感器
于是立即接收.而变速箱控制单元看到此编码的信号则不予理睬.二代表信号的重要性.比如氧传感器信号和节
气门位置传感器信号,CAN总线会根据编码让后者优先通过跑的更快.因为对发动机控制单元来说,节气门位置传
感器信号远比氧传感器信号重要.
   CAN的最大优点是传播速度比传统线路快很多.其次可以减少简化传统的汽车用线.
   简单说,这就是我们汽车修理工所应该了解的CAN.当然CAN的工作机制远比这复杂,了解这复杂性是汽车设计
工程师的事.作为修理工,我们没有必要在这复核杂性上花费过多的精力.
     
3.CAN故障的诊断方法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汽车技术先进的欧美国家,CAN的故障诊断技术也不成熟.我经常访问的几个美国汽
修网站如auto tech,很少见到有关CAN案例的帖子.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控制单元的接口处是CAN故障多发区,如锈蚀,松动,脱落.这是因为CAN用线少了,线的接头
少了.但控制单元的使用大幅度增加,因而故障就相对增加.
   还有,CAN系统对电压较敏感,在电压不稳定或电瓶无电时会导致一些控制单元失去记忆.这种情况xxxxxxxxxxxx
较多.这样的故障只需重新设定(relearn)即可.
   CAN的自我诊断比OBD11更好,因为多数控制单元能向主控制单元报告自身的工作状况.因此故障的判定相对
准确.CAN一旦确认故障,即设定以U字打头故障码.故障码是通过OBD11接头第6和第14针脚输出.
   CAN的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A.使用有CAN诊断能力的诊断仪.这是最为迅速,有效,准确的方法.乃上上策也.
   在没有诊断仪的情况下,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B.如果几个控制单元都不工作,这往往是其中之一在干扰,可逐个拔下不工作的控制单元,当其他控制单元
     恢复工作,你刚拔下的这个就是捣乱分子.
   C.CAN的正常工作有三个前提(1)稳定的电压(2)良好的接地(3)畅通的总线.如果这三者都正常,几乎可以
     肯定控制单元有问题.
   D.原始目测方法有些盲目,但不妨碍一试.如果你的运气好,你可几分钟之内搞定.笔者当修理工多年,至今
     仅见两次CAN的故障.一次放弃,一次以原始的方式将其排除.

[ 本帖最后由 山里人 于 15-9-2007 11:30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2010 15: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不能复制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5-2011 23: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想学CAN故障诊断方面的。刚开始学,茫然,可以给些指导吗?谢谢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7-7-2011 10: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提供的CAN诊断方法非常有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1-1-2012 16: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诊断说得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2-2012 16: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CAN的正常工作有三个前提
稳定的电压
良好的接地
畅通的总线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4-2012 19:31: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对我太有帮助了就是能叫得再详细点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4-2012 20: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已经用得非常普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4-2012 11: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tyd228 发表于 1-2-2012 16:05
CAN的正常工作有三个前提
稳定的电压
良好的接地

再加一个号码。60欧的电阻。加上之后,电压的波形才会比较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1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2-4-2012 12: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适合一线服务人员的简便易行方法,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2-4-2012 12: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qingshoua 发表于 20-4-2012 11:23
再加一个号码。60欧的电阻。加上之后,电压的波形才会比较好。

60欧是终端电阻的下限。一般做法是总线两端末端的终端在CAN_H和CAN_L之间接一个121电阻(120Ω),或者两个串联的620电阻(各62Ω,中间抽头电容耦合到地),其余终端接1.3k左右电阻。还要注意CAN_H和CAN_L之间的电容值(线路寄生与器件电容)不能超470pF
具体可以参考周立功关于TJA1050应用的资料。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3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5-2012 15: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IT IS NOT SO GOOD THAT THE INTERNAL ENGINEE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3-7-2015 09:57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11-5-2012 10: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很有营养 非常感谢楼主的讲解 学习了不少知识,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8-2025 02:33 , Processed in 0.369859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