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2487查看
  • 2回复

节油产品不节油 省油还应靠习惯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9-2007 19: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近年来,随着用车成本的日益增加,与之相对应的是市民对汽车“胃口”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各种各样的节油产品走进了他们的视线。面对节油的诱惑,一些消费者方寸大乱。在此情形下,很多商家都争先恐后地推出琳琅满目的节油产品。据我市某汽配城有关行内人士透露,很多节油产品可不省钱。

    省油可不省钱

    消费者在到汽配城选购商品时会发现,市场上有一种一小瓶的液体,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种节油产品。他们称:“只需要加入这种添加剂10毫升,9号汽油就能变成97号,一箱油可以多跑150—200公里。”

    据记者采访了解到,市民杜先生曾经用过与其类似的一款节油产品,用过几小瓶之后,感觉效果并不明显,而广告却吹得天花乱坠。为了达到节油省钱的目的,杜先生已经花了好几百元了,但是最终省下的油钱,还不如买添加剂的多,可谓是得不偿失。而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他曾经买了一款小巧玲珑的省油产品,当时售价为1580元,相当于370升93号汽油的价值,但是回来后想到要把这部分成本给节省回来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这才发现其实买这些节油产品的钱比节省的油钱还多,非常不划算。

    节油器并非真节油

    目前,各种类型、各种品牌的节油产品比比皆是,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竟有数十种之多,售价由几十元至上千元不等。从外包装来看,所标明的节油效果大都在20%以上,有的甚至宣称可以达到40%。可问起真正的节油效果,店主却明显信心不足。有经销商直言:“产品到底能省多少油,在使用过程中很难测算,我也不清楚。”经销商告诉记者市场上有一种节油添加剂产品,加在汽车冷却水中,每100公里可以节油1升,节油率高达15%。据这款冷却水添加剂的销售人员介绍说,把这款添加剂倒入水箱里,添加剂内所含富有阳离子的超强红外线纳米结晶传导物会产生细微而均匀的电流。该电流使燃油分子的碳氢链断开,提高燃油燃烧值,达到节能效果。

    有关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汽车燃油燃烧做功只有大约25%—30%用在动力上,而70%—75%因不能充分燃烧,一部分成为积碳留在汽缸内,另一部分形成废气排放掉了。而且,历史上燃油的发展永远比汽车发动机的发展超前,任何一款汽车都难以解决汽油燃烧不充分的问题,只是燃烧质量的差异而已。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节油是如何使没有充分燃烧而浪费掉的那70%—75%的油充分燃烧,从而达到节油的目的。这同时又作用于汽车尾气的排放和汽车发动机的保护。由此来讲,单纯的节油概念是不存在的,称为“节油器”只是商家炒作的概念和卖点。更专业的讲法应称之为“促燃器”或“助燃器”。节油产品是否节油,就要看它能否解决帮助汽油燃烧的根本问题——提供足够的“氧气”。所以,要想通过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来达到省油15%—40%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注重习惯才能节油

    据汽车零配件方面的业内专家介绍,目前,车用节油产品还没有对应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市场上销售的节油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所谓的质量标准都是企业自行制定的一套规范,没有任何权威性和可信度。一般一款节油产品的节油率能达到1%已相当不容易,市面上一些号称可以节省25%—45%的节油产品从目前的技术角度说是不太可能的。任何一个品牌,不可能几个产品同时使用,如果节油器节省8%,添加剂节油10%,真要那样的话我们的汽车不用加油就可以跑了。节油只有三分之一通过发动机改变,三分之二靠司机自己的驾驶习惯。
专家提醒各位车主,汽车实际油耗与驾驶习惯、发动机性能和实际路况等多因素相关,车主要想使自己的汽车省油,最好的方法是按照汽车的使用说明进行正常的保养,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驾车习惯,对各种节能产品不要轻信。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9-2007 23: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了,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4-9-2007 08: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handshake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5-7-2025 11:07 , Processed in 0.438762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