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288查看
  • 1回复

“技术过剩”的德国车越来越远离消费者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4-5-2008 14: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技术过剩”的德国车越来越远离消费者 (我心飞翔的博客)
在任何产业领域,都不存在“技术过剩”,更多的是开放式的“技术追赶”。只有那些对暴利垂涎三尺的企业,才会用卑鄙的宣传手段鼓吹陈旧的技术,为自己产品过高的价格作掩护,这是极不诚信的行为。这种做企业的方式,尽管能够暂时迷惑一部分消费者,延续自己获取暴利的时间,但最终只能损害自己的品牌形象,为消费者所不齿。



     对于在我博客上发生的种种事件,起初我是没有料想到的。写那篇德日车优劣之争的稿子,原意是练笔,我也特意在文中说明,之后会写一篇观点相反的文章。这种自我否定的做法,不是像某位网友说的“自己扇自己耳光”,而是希望人们把目光聚焦在真正应该重视的地方。因为在我心目中,争夺德日车的优劣,根本毫无意义。



     我国民族汽车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它更需要人们的支持。而现在的情况是,全民的目光都在向外国车看齐,并分成多个为跨国企业摇旗呐喊的粉丝团,互相扯皮、为自己的阵营拉票,生怕在这场异国人妖选秀节目中,自己的外国偶像被PK下去。



    不管是德国车也好,日本车也好,它们都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国有财力和跨国企业合资的汽车厂,也都没有短视的系别偏见。让我举两个例子:一汽和大众、丰田都建立了合资企业,上世纪90年代的红旗轿车,取自奥迪的技术;但自从一汽与丰田合作之后,新的红旗轿车则更多地具有日本车的技术内涵。在自主品牌路上亦步亦趋的华晨,旗下的金杯客车一直与丰田合作,海狮系列产品获得很多国人的喜爱;之后与宝马合资,也提升了一定的德系技术水准。



    那些仇视日本车的德国粉丝,他们在买一汽大众的车,却不知道这个合资企业所从属的一汽集团,旗下还有另一个合资企业,在生产日本车!现实证明,我国很大一部分汽车厂商,一边在使用日本三菱的发动机、爱信精机的变速箱,一边还在以大众的空腔注腊和激光焊接做卖点,标榜自己的德系品质。那些通过购买德国车,来显示自己“爱国情操”的人,请你们不要再做这种荒唐的事了!当汽车技术全球一体化成为一个趋势时,不仅“德日之争”这样的话题已经成为笑料,那种对德国车纯正血统的笃信不疑,也将被置入废弃的垃圾桶内。



    也许有些人会说,买德国车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爱国情操”,而是因为德国车的品质更高,更能有效防范交通事故。这的确是一个好的理由,但不是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以“德国品质”美饰自己的大众,恰恰利用了中国消费者这种心理。而它的品质,真的有如它吹嘘的那样神乎其神吗?



    尽管大众在中国一直鼓吹自己的“钢板论”、“激光论”,但其在德国本土的车辆年检报告中,却连续数年排在质量排名的末位!今年10月16日,美国《消费者报道》杂志公布了最新汽车可靠性调查排名,大众的捷达、帕萨特分别被评为紧凑型轿车与中型轿车最差车型。在中国C-NCAP碰撞测试中,大众在中国市场热卖的一款中高级车(帕萨特.领驭),因为获得了一分的加分项,才勉强成为4星车型,只需减掉0.4分,就会沦为3星。



    为了把成本降至最低,大众开始普遍使用国内供应商的零部件。目前,与国内其他厂家同样采购宝钢、鞍钢钢板的大众,使用冷板软钢的车型并不少,却一直在以“高强度钢板”做卖点,生怕自己品质下降的事实被拆穿。号称“视质量为生命”的大众,不仅在德国本土得不到认可,在中国也惨遭滑铁卢。它并没有对自己的品质问题给出任何解释,而是继续“疯狂降成本”。



    大众的成本负担真的有那么重吗?事实并非如此。从桑塔纳到捷达,大众的几个老旧产品连续生产十几年也不愿更新,成本早已降至最低,而价格却维持在中国市场平均价格之上。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大众迫于竞争对手的压力,不得不拿出新车型来。可它却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旧车型的换代版包装成新车型,那些早该抛弃的旧车型,则交给两个合作伙伴进行升级,而升级的费用则高的惊人!



    2004年上市的新捷达,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外观改变,没有任何性能的提升,就足足花了一汽大众3亿元!大众这种向合资企业漫天要价的做法,不仅仅体现在老车型的翻改上,还更多地体现在新车型技术转让费用,及核心部件制造的利润转移上。



    以大众在中国的变速箱合资公司为例,大众一手把控了60%的控股权,上汽和一汽仅仅各占20%股份。据了解,这家企业从2003年成立至今尚未赢利。而这家企业的一位中国高管竟然称:“作为大众在中国的控股企业,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而是为了配合大众在中国的战略,扩大大众在中国的市场。”



    大众为了挽回其在中国市场逐渐丧失的占有率,竟然置中方合资伙伴的利益于不顾!掌握核心零部件的控股权,意味着大众能在未来的动力总成价格体系上,拥有绝对话语权。扩大的是大众的市场,增加的是大众的利润,而它的中方合作伙伴却一无所得!



    事实上,大众搞“降成本运动”,主要是由于两个合资企业已步入亏损边缘。大众常年向中国出口零部件,其利润能占到大众在中国总利润的30%以上。大众所谓的“高成本”,实际上是两个合资企业的高成本,在零部件采购上,它们要被迫购买大众价格昂贵的进口零部件,而且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大众之所以要搞“降成本运动”,是因为它坚守的产品价格阵线已经被击破,如果两个合资企业丧失了赢利的能力,大众也无法在中国市场立足。  



    2005年,大众在中国亏损了1.19亿欧元,大众官方宣称,这是“投资性亏损”,与两个合资企业无关。令人费解的是,2005年前后,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在扩建产能、建立配套零部件厂,可是谁也没有遭遇“投资性亏损”,唯独是大众。而在长春市发改委发布的《2005年长春市上半年计划报告》中,则提到了上半年“一汽大众亏损2.1亿元;一汽集团实现利润3亿元”的事实。



    姑且认为两个上半年巨亏的合资企业都在年底度过了难关,但它们利润急剧下降的事实却是不能掩盖的。大众对合资企业的亏损状况避而不谈,原因皆在于,尽管合资企业在亏损,但并不能影响到大众在中国的利润!这个通过索取高昂技术转让费、售卖高价零部件,向合资企业敛财的德国企业,如今竟然故计重施,通过垄断动力总成价格体系,来损耗合资企业的元气!



    即使暴利如此诱人,大众仍以成本过高为借口,宣传早已变质的“德国品质”。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被当今汽车厂家广泛应用的激光焊接技术,被大众标榜为“高科技”,愚弄中国消费者20余年,至今,它仍在厚颜无耻地宣传过时技术,在中国扩大它的粉丝群。这也是大众至今仍能维持16%市场占有率的原因。说大众“技术过剩”,真不如说它“利润过剩”!

    时至今日,大众汽车中国业务首席执行官范安德仍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竟向英国媒体发表不负责任的演说,称“中国消费者有着变化无常的本性”,并把其中国市场占有率下滑的原因归结为“中国顾客的忠诚度只有25%,相比之下,欧洲顾客的忠诚度为50%”。



    试问,已经脱离了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国消费者,凭什么要对一个德国企业“忠诚”?范安德的话值得推敲。



                                                       未完待续。。。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众的产品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大众长期以来奠定的口碑,并不是因为其品质高,而是因为消费者没有体验别的品牌的机会。正是因为大众垄断了中国市场,并将此作为其重要的政治“筹码”,大众俨然成为中国汽车界的“中宣部”。这20多年来,大众通过封锁对它不利的消息,来维持自己的品牌形象,但大众忘记了一点,中国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尽管大众在中国一直鼓吹自己的“钢板论”、“激光论”,但在德国本土的车辆年检报告中,它却连续数年排在质量排名的末位。今年10月16日,美国《消费者报道》杂志公布了最新汽车可靠性调查排名,在美国销售的大众新款捷达和帕萨特,分别被评为紧凑型轿车与中型轿车最差车型。



  在中国C-NCAP碰撞测试中,大众在中国市场热卖的一款中高级车,在51分满分的标准下,由于获得了一分“驾驶员安全带提醒”的加分项,才勉强成为四星车型,只需减掉0.4分,就会沦为三星。据了解,今年的C-NCAP碰撞测试,截至目前共有11款B类乘用车参加,有7款车都是五星成绩,而大众的这款车只比获得三星的奇瑞A5高出2.7分。



  号称“视质量为生命”的大众,不仅在德国本土和美国市场得不到认可,在中国也惨遭滑铁卢。面对中国消费者的质疑,大众显得心安理得,并拿出欧洲NCAP同样为四星的成绩,来标榜自己品质的稳定性。但据了解,中国C-NCAP正面碰撞速度只有每小时50公里,而欧洲NCAP是每小时64公里。国内碰撞测试相对较低的标准,在大众眼里,怎么就变成了标榜其“品质稳定性”的筹码呢?



    尽管大众的车型配置在缩水,价格仍然偏高,但大众的品质宣传却没有松懈下来。每当消费者对大众车型的高定价产生不满时,大众都会用“技术过剩”来为自己辩护。同属德系车,奔驰和宝马都不敢自诩“技术过剩”,可大众却偏偏对这个词汇情有独钟,它也因此成为德系车的“最高发言人”。



    当大众“品质下降”的说法在坊间流传时,大众拒绝承认,而其“降成本运动”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几年来,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持续下滑,它一直声称自己成本负担过重,对品质的严格要求,让它忽略了本地化,并进而导致价格没有竞争力。如今,大众通过降本增效,据说已经节省了百亿元成本,但消费者仍然没有看到一个价格平易近人的大众。




为德国大众做品牌宣传的中国行为艺术家



    大众的成本负担真的有那么重吗?事实并非如此。从桑塔纳到捷达,大众的几个老旧产品连续生产十几年也不愿更新,成本早已降至最低,而价格却维持在中国市场平均价格之上。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大众迫于竞争对手的压力,不得不拿出新车型来。可它却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旧车型的换代版包装成新车型,那些早该抛弃的旧车型,则交给两个合作伙伴进行升级,而升级的费用则高的惊人。



    2004年上市的新捷达,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外观改变,没有任何性能的提升,就足足花了一汽大众3亿元。当年上海大众只是觉得帕萨特B6的技术转让费太高,大众就以“迈腾”之名将其转给一汽大众,以断绝产品后路的方式教训上海大众。大众这种向合资企业漫天要价的做法,不仅仅体现在老车型的翻改及新车型技术转让费用上,还体现在核心部件制造的利润转移上。



    以大众在中国的变速箱合资公司为例,大众一手掌握了60%的控股权,上汽和一汽仅仅各占20%股份。据了解,这家企业从2003年成立至今尚未赢利。而这家企业的一位中国高管竟然称:“作为大众在中国的控股企业,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而是为了配合大众在中国的战略,扩大大众在中国的市场。”



    由于具有发动机及变速箱厂的绝对控股权,大众一直在压低其核心零部件的采购价格,一方面会造成其控股的合资公司毫无利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国内配套企业施压,迫使他们降价。当这些配套企业没有利润来源的时候,其配套部件的品质自然要打一个问号。这就是大众真正降下来的成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众的产品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大众长期以来奠定的口碑,并不是因为其品质高,而是因为消费者没有体验别的品牌的机会。“德国人对质量的要求有时几近苛刻,他们非常注重内在的东西”,以“德国品质”美饰自己的大众,一直在向中国消费者反复灌输这样的理念。在其它品牌,特别是自主品牌进入市场时,大众甚至采用诋毁竞争对手的低级手段,来达到维护自己品牌形象的目的。



    大众的工程师在不同的技术交流场合公开表示,中国消费者不需要过高的安全配置。他们的理由是:第一,目前中国的自主品牌产品销量猛增,这些自主品牌的产品都没有ESP等主动安全配置,表明中国的消费者不需要这些东西;第二,中国的交通事故中,多数是轿车钻进卡车的车尾、超速、疲劳驾驶、违反行驶规定等等,而这些与ESP等主动安全配置没有关系,所以,中国最需要的是安全教育;第三,大众要造的车是消费者买得起的车。



     至今,大众“造中国消费者买得起的车”的宏伟目标也没有实现,反而出现了75%配套零部件不合格的巨大丑闻!业内都知道,大众自称其对零部件供应商的要求极为苛刻,并自封为“行业最高标准”。如今,爆出这样的丑闻,我们在诧异的同时,也对这个标榜“德国品质”的企业的品行产生了怀疑。自诩为“中国优秀企业公民”的大众,背地里却在拿中国消费者的生命开玩笑。



    如今,大众的零部件配套丑闻,也揭露了其“降成本运动”的内幕。对零部件的品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恰恰说明了,大众根本就不把中国消费者放在眼里。对于这种不惜牺牲产品质量来保住市场份额的做法,我们不禁要问,大众的道德和良知在哪里?



    即使暴利如此诱人,大众仍以成本过高为借口,宣传早已变质的“德国品质”。目前,与国内其他厂家同样采购宝钢、鞍钢钢板的大众,使用冷板软钢的车型并不少,却一直在以“高强度钢板”做卖点,生怕自己品质下降的事实被拆穿。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被当今汽车厂家广泛应用的激光焊接技术,被大众标榜为“高科技”,愚弄中国消费者20余年。一个涡轮增压的TFSI发动机,到了中国就被大众改名为最先进的“TSI”,本想利用中国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渴求,来达到“免费”提升发动机技术含量的目的,却没想到被媒体揭穿,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至今,“技术过剩”的大众仍在不遗余力地进行品质宣传,其精神可嘉。只是,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大众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4-5-2008 16: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把成本降至最低,大众开始普遍使用国内供应商的零部件。目前,与国内其他厂家同样采购宝钢、鞍钢钢板的大众,使用冷板软钢的车型并不少,却一直在以“高强度钢板”做卖点,生怕自己品质下降的事实被拆穿。号称 “视质量为生命”的大众,不仅在德国本土得不到认可,在中国也惨遭滑铁卢。它并没有对自己的品质问题给出任何解释,而是继续“疯狂降成本”。
          都从国外进口零部件组装,来中国合资干什么,不用我们的东西,我们生产的卖给谁又?我们与他合资又有什么意义,这样的文章简直是 口诛笔伐,怀疑是浪人后裔书写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0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10 专业回复【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30-7-2025 01:45 , Processed in 0.64440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