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050查看
  • 0回复

原材料涨价带来成本压力 汽车零配件集体涨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3-5-2008 17: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原材料涨价带来成本压力 汽车零配件集体涨价
由于国际铁矿石价格上涨及其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连锁引起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汽车配件市场迅速反应,至今汽车配件价格一年内已上浮三次。不仅油价涨、汽车零部件升价,就连轮胎零售市场也在酝酿新一轮的涨价,这让原本就感到用车成本压力的车主更有微辞。
  轮胎一年两次集体提价
  尽管品牌轮胎有安全品质等好口碑传播在外,但近日车主小陈还是开着自己的思迪车去永福路汽配市场更换了两条很便宜而且牌子不太响的轮胎。“不是不想用,而是贵。我这两条换下来,一共就三四百元,也能撑好久呢。好的轮胎,一条就是600元多甚至更贵。”并不是只有小陈才会这样想。
  5月7日,米其林(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宣布,米其林中国将提高轿车及轻卡替换轮胎价格,旗下米其林、回力、百路驰三个品牌的轮胎,依据不同的产品规格,价格涨幅在3%至7%之间。这个涨价措施将从2008年6月开始施行。米其林中国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本次提价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的上涨”,而且是“为了确保竞争力,跟随竞争对手涨价所定。”
  事实上,米其林并不是今年第一个宣布轮胎涨价的轮胎厂家。韩泰轮胎早前已表示从2月份起,对中国市场所售轮胎产品的价格小幅提升,幅度约为5%至8%;3月份,普利司通宣布调整旗下品牌的轿车胎和卡车胎的价格,提价幅度为3%至5%;与此同时,生产马牌轮胎的美国大陆集团也宣布在今年一季度对轮胎产品提价。固特异公司相关负责人同样向记者证实,该公司在今年4月已跟随市场变化,上调了部分产品价格。不过他并未透露具体提价幅度。
  原材料涨价带来成本压力
  距离去年5月部分国外品牌的轮胎宣布提价不到一年时间,国外知名轮胎品牌再度第二次集体宣布涨价。对于一年内连续两次提价,轮胎厂家也显得有些无可奈何。
  固特异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张季丹表示,公司一直在控制成本,但是“这一年原材料的上涨带来了轮胎原料的成本、制造轮胎所需要的成本和轮胎运输的成本的上涨。”   在国际上,橡胶价格近年来不断小幅攀升,2007年均价比2006年上升了10%。橡胶占轮胎成本的60%~70%,而橡胶、炭黑等原料价格的上涨,原油价格高位运行,导致轮胎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受压。
  此外,从2007年7月1日起,轮胎出口退税从13%降到5%,导致国内企业的轮胎出口价格普遍提升了5%。产品提价能保证这些轮胎公司获取最合理的利润空间,业内人士表示,欧美巨头轮胎公司的提价幅度介于4%~5%之间,国内轮胎企业酝酿涨价的提价幅度可能在3%~4%之间。
  零配件涨价 用车成本“高企”
  受到原材料上涨影响的不仅是轮胎价格,近期包括机油、三滤、蓄电池等常用汽车零配件的价格也暗中有了升幅,直接关系到车主的日常用车成本。在汽配城和市内的一些加油站,记者看见大部分进口机油的涨价幅度在15%~20%之间。壳牌、嘉实多等机油的零售价格平均上涨了40元~60元不等,一款批发价396元的嘉实多机油涨价后接近450元。
  除此之外,包括汽车防冻液每桶售价上涨幅度达20%~30%,刹车片上涨10%左右,售价20元左右的滤清器如今也卖到了25元左右。在汽配市场上,涨价的还包括引擎盖、外表件等易损件,一款原只卖300元左右的汽车引擎盖,如今已经涨至400多元。
  记者从市内的4S店了解到,鉴于去年年底厂家已经对零配件价格进行过一次价格调整,大多数4S店的汽车零配件价格近期不敢妄动。机场路一家上海通用别克4S店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原材料上涨已给经销商带来成本压力,但近期暂未收到汽车零配件和售后服务价格要提价的通知,厂家的进货价也未有变化。
  不过,据记者了解到,迫于成本压力,已有个别4S店更暗地里略升了部分配件价格,幅度在3%~5%之间。汽车零配件市场的涨声一片,最不受益的自然是消费者,这意味着以后维修车辆要多掏一些钱了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1-7-2015 18:46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2-4-2025 09: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汽车零配件集体涨价的问题,作为汽车工程师,我深知此现象对汽车产业的影响。面对此情况,建议企业加强成本管理,优化采购策略以降低采购成本。同时,探索技术革新以减少材料消耗。与供应商保持良好沟通,寻求长期合作以稳定价格。此外,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产品定价策略。综合考虑消费者承受力及市场竞争态势,确保涨价在合理范围内,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5-8-2025 01:19 , Processed in 0.31548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