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3816查看
  • 7回复

[讨论] 汽油机与柴油机在进排气设计时有哪些不同点?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6-2008 19: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汽油机与柴油机在进排气设计时有哪些不同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6-2008 21: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汽油机(一般的)进的是混合气  柴油机不是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5-6-2008 21: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油机:油从油箱被内置油泵吸出,经过油滤到脉动减轻器,将平稳的燃油供给供油架,一部分被喷到汽缸燃烧、一部分根据节气门后方的真空度调节油压调节器的开度流回油箱,使燃油在工作时保持一个良好而平稳的供给量。

柴油机:由于柴油是压燃的,汽缸内的压力很高,所以要求喷入汽缸的燃油有更高的压力。为了达到这个效果而在柴油供给系统中装了最关键的东西“高压油泵”,以达到喷入高压力柴油的目的。这就是通常在市面上见到的“校油泵”中的泵。








汽车汽油机

优点汽油喷射发动机与化油器式发动机相比,突出的优点是能准确控制混合气的质量,保证气缸内的燃料燃烧完全,使废气排放物和燃油消耗都能够降得下来,同时它还提高了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增加了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电子控制燃油喷射装置的缺点就是成本比化油器高一点,因此价格也就贵一些,故障率虽低,一旦坏了就难以修复(电脑件只能整件更换),但是与它的运行经济性和环保性相比,这些缺点就微不足道了。

分类汽油喷射型式分为机械式和电子控制式两种。机械式汽油喷射装置是一种以机械液力控制的喷射技术,早在30年代就应用在飞机发动机,50年代开始应用在德国奔驰300BL轿车发动机上。集成电路的出现使电子技术能在发动机上得到应用,一种更好的汽油喷射装置――电子控制汽油喷射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了。

结构任何一种电子控制汽油喷射装置,都是由喷油油路,传感器组和电子控制单元(微型电脑)三大部分组成。当喷射器安装在原来化油器位置上,称为单点电控燃油喷射装置;当喷射器安装在每个气缸的进气管上,称为多点电控燃油喷射装置。

原理喷油油路由电动油泵,燃油滤清器,油压调节器,喷射器等组成,电控单元发出的指令信号可将喷射器头部的针阀打开,将燃油喷出。传感器好似人的眼耳鼻等器官,专门接受温度,混合气浓度,空气流量和压力,曲轴转速等数值并传送给"中枢神经"的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是一个微计算机,内有集成电路以及其它精密的电子元件。它汇集了发动机上各个传感器采集的信号和点火分电器的信号,在千分之几十秒内分析和计算出下一个循环所需供给的油量,并及时向喷射器发出喷油的指令,使燃油和空气形成理想的混合气进入气缸燃烧产生动力。

历史从60年代起,随着汽车数量的日益增多,汽车废气排放物与燃油消耗量的不断上升困扰着人们,迫使人们去寻找一种能使汽车排气净化,节约燃料的新技术装置去取替已有几十年历史的化油器,汽油喷射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人们这一理想能以实现。早在1967年,德国波许公司成功地研制了D型电子控制汽油喷射装置,用在大众轿车上。这种装置是以进气管里面的压力做参数,但是它与化油器相比,仍然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不稳定的缺点。针对这些缺点,波许公司又开发了一种称为L型电子控制汽油喷射装置,它以进气管内的空气流量做参数,可以直接按照进气流量与发动机转速的关系确定进气量,据此喷射出相应的汽油。这种装置由于设计合理,工作可靠,广泛为欧洲和日本等汽车制造公司所采用,并奠定了今天电子控制燃油喷射装置的邹型。至1979年起美国的通用,福特,日本的丰田,三菱,日产等汽车公司都推出了各自的电子控制汽油喷射装置,尤其是多气门发动机的推广,使电子控制喷射技术得到迅速的普及和应用。到目前为止,欧美日等主要汽车生产大国的轿车燃油供给系统,95%以上安装了燃油喷射装置。从99年1月1日起,只有采用电子控制汽油喷射装置的轿车才能准予在北京市场上销售。


柴油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其实跟汽油发动机一样的,每个工作循环也经历进气、压缩、作功、排气四个行程。但由于柴油机用的燃料是柴油,其粘度比汽油大,不易蒸发,而其自燃温度却较汽油低,因此可燃混合气的形成及点火方式都与汽油机不同。

??柴油机在进气行程中吸入的是纯空气。在压缩行程接近终了时,柴油经喷油泵将油压提高到10MPa以上,通过喷油器喷入气缸,在很短时间内与压缩后的高温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由于柴油机压缩比高(一般为16-22),所以压缩终了时气缸内空气压力可达3.5-4.5MPa,同时温度高达750-1000K(而汽油机在此时的混合气压力会为0.6-1.2MPa,温度达600-700K),大大超过柴油的自燃温度。因此柴油在喷入气缸后,在很短时间内与空气混合后便立即自行发火燃烧。气缸内的气压急速上升到6-9MPa,温度也升到2000-2500K。在高压气体推动下,活塞向下运动并带动曲轴旋转而作功,废气同样经排气管排入大气中。

??普通柴油机的是由发动机凸轮轴驱动,借助于高压油泵将柴油输送到各缸燃油室。这种供油方式要随发动机转速的变化而变化,做不到各种转速下的最佳供油量。而现在已经愈来愈普遍采用的电控柴油机的共轨喷射式系统可以较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共轨喷射式供油系统由高压油泵、公共供油管、喷油器、电控单元(ECU)和一些管道压力传感器组成,系统中的每一个喷油器通过各自的高压油管与公共供油管相连,公共供油管对喷油器起到液力蓄压作用。工作时,高压油泵以高压将燃油输送到公共供油管,高压油泵、压力传感器和ECU组成闭环工作,对公共供油管内的油压实现精确控制,彻底改变了供油压力随发动机转速变化的现象。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喷油正时与燃油计量完全分开,喷油压力和喷油过程由ECU适时控制。

??2、可依据发动机工作状况去调整各缸喷油压力,喷油始点、持续时间,从而追求喷油的最佳控制点。

??3、能实现很高的喷油压力,并能实现柴油的预喷射。

??相比起汽油机,柴油机具有燃油消耗率低(平均比汽油机低30%),而且柴油价格较低,所以燃油经济性较好;同时柴油机的转速一般比汽油机来得低,扭距要比汽油机大,但其质量大、工作时噪音大,制造和维护费用高,同时排放也比汽油机差。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柴油机的这些缺点正逐渐的被克服,现在的不是高级轿车都已经开始使用柴油发动机了

依维柯汽车燃油供给系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是什么?

8140.07/27型发动机的燃油供给系主要由燃油箱、低压燃油管、输油泵、燃油滤清器、喷油泵(转子分配泵,装有喷油提前调节器和起动加浓装置等)、高压油管和喷油器等组成.其中,喷油泵和喷油器的结构比较复杂,部件最精密,其技术性能对发动机的工作影响也最大.在使用中应及时和定期对其保养和检修。
供油系统的工作原理,是输油泵从燃油箱中吸出燃油,经过燃油滤清器后剩达供油泵进油腔.供油泵为叶片式,它的作用是依据发动机转递的增加来提高燃油压力;然后燃油到达调压阀,此阀用来调节喷油泵内的燃油压力;分配器柱塞进一步提高油压,并通过高压油管将燃油送入喷油器,从喷油器渗出的燃油被回油阀回收,并送回燃油箱。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0 收起 理由
cartech8.com + 10 热心人士【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5-6-2008 17: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汽油机与柴油机进排气系统设计原理完全一样,只是同排量汽油机与柴油机的进气量、进气噪声特性、排气量、排气噪声特性不一样而已。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cartech8.com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5-6-2008 17: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柴油机更容易实现增压!!!
汽油机进入汽缸的是可燃混合气,在增加了涡轮增压器后相应的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参数指标,如进气压力,温度,空气密度等都会影响到汽油的雾化情况,而柴油机进入的则是新鲜的空气,大家都知道柴油机混合气是在汽缸内形成的,对进入的新鲜空气相对要求要低一些,因此相对来讲,汽油机的涡轮增压技术要比柴油的涉及的因素比较多,所以柴油机的应用比较广泛!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cartech8.com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6-2008 00: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讲,汽油机进气系统有节气门存在,柴油机无。一般汽油机的混合气都是在气缸外形成(直喷汽油机除外),柴油机是在气缸内。排气方面,汽油机会在排气管上游段设置三元催化装置,主要对NOX,HC,CO排放进行控制,柴油机则主要对NOX和烟度进行控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8-4-2011 11: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是混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0-4-2011 20: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柴油机是压力大并且增压的,进气门和排气门不是很要求,能者多不设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5-2024 15:56 , Processed in 0.78962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