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3222查看
  • 0回复

OBD-II标准故障码定义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5-7-2008 20: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一)BOD-II的特点:
1.统一车种诊断座形状为16PIN。
2.上有数值分析资料传输功能(DATA LINK CONNECTOR简称DLC)。
3.统一各车种相同故障代码及意义。
4.具有行车记录器功能。
5.具有重新显示记忆故障码功能。
6.具有可由仪器直接清除故障码功能。

(二)DLC诊断座统一标准:
1.DLC诊断座为统一16PIN脚,并装置在驾驶室,驾驶侧仪表板下方
2.DLC PIN脚说明:
资料传输线有两个标准:
■ISO=欧洲统一标准.(INTERNATION STANDARDS
利用7#,15#脚       ORGANIZA TION 1941-2)
■SAE=美国统一标准.(SAE-JI850)
  利用2#,10#脚

标准PIN脚功用:-- OBD-II-DLC接头

1#        提供制造厂应用        9#        提供制造厂应用
2#        SAEJ 1850所制定的资料传输线 10#        SAE制造厂所制定的资料  传输线
3#        提供制造厂应用        11#        提供制造厂应用
4#        直接车身搭铁        12#        提供制造厂应用
5#        信号回路搭铁        13#        提供制造厂应用
6#        提供制造厂应用        14#        提供制造厂应用
7#        ISO-9141-2所制定的资料传输线K 15# ISO-9141-2所制定的资料 传输线L
8#        提供制造厂应用        16#        直接电瓶正电源

3.自1990年11月SAE定订J2054号通报-- 「诊断资料通讯标准」制定了14
个模式,简称为(DTM) -- DIAGNOSTIC TEST MODES.

SAE-J2054号通报中制定的14个诊断通讯模式:

模式           功   能        模式           功   能
0        回到正常模式        7        数值指令显示
1        传输诊断资料        8        切断正常传输
2        记忆资料清除        9        连接正常传输
3        检测RAM资料        10        清除故障记忆
4        元件控制功能        11        暂停正常传输
5        RAM资料下载        12        依数值位置定义诊断
6        RAM资料修改        13        依记忆内码定义诊断

4.在1991年12月SAE定订J1979号通报,并在1994年6月修定该通报为--
「诊断测试模式标准」即为OBD系统(联邦)及OBD-II系统(加州)-- ON
--BOARD DIAGNOSTIC,制定7个模式,简称为(OBD/OBD-II)
SAE-J1979号通报中制定的7个诊断测试模式:
MODE $01-
◎目前引擎诊断数值需求
◎类比输入/输出信号
◎数值输入/输出信号
◎系统状态资讯
◎综合计算数据值        MODE $03 废气相关的引擎诊断
[模式3]  故障码
        MODE $04 废气相关的诊断系统
[模式4]  清除与归零
        CODE $05 含氧传感器监控测试
[模式5]  结果
MODE $02-
◎目前引擎瞬间数值需求
◎类比输入/输出信号
◎数位输入/输出信号
◎系统状态资讯
◎综合计算数据值        MODE $06 电脑监控非连续性
[模式6]  测试结果
        MODE #07 电脑监控连续性测试
[模式7]  结果
5.在1993年6月SAE定订J2190号通报 -- 「加强诊断测试标准」该通报
依据J1979号通报(诊断测试模式标准)之增订文件,并适用于「诊断
通讯方面」SAE -J1850或ISO 9141-2标准。该标准是用来定义资料
传输的协定及OBD-II统一诊断的格式,并以电脑16进位(HEX)方式
来定义传输协定。
(三)、OBD-II故障码的意义和分类:
SAE将OBD-II故障码5个字组合而成,第1个字为英文代码,第2个到第5个
码为数字码。
故障码前2个字分别代表下列不同定义:
P0        引擎变速箱电脑控制系统由SAE统一制定的故障码
P1        引擎变速箱电脑控制系统由厂家各自制定的故障码
P2        引擎变速箱电脑控制系统预留故障码

P3        引擎变速箱电脑控制系统预留故障码
C0        底盘电脑控制系统,由SAE统一制定的故障码
C1        底盘电脑控制系统,由各厂空各自制定的故障码
C2        底盘电脑控制系统,预留故障码
C3        底盘电脑控制系统,预留故障码
B0        车身电脑控制系统,由SAE统一制定的故障码
B1        车身电脑控制系统,由各厂家各自制定的故障码
B2        车身电脑控制系统,预留故障码
B3        车电脑控制系统,预留故障码
U0        网路连接相关故障码
U1        网路连接相关故障码
U2        网路连接相关故障码
U3        网路连接相关故障码
P01XX        燃油和空气侦测系统
P02XX        燃油和空气侦测系统
P03XX        点火系统
P04XX        废气控制系统
P05XX        车速怠速控制系统
P06XX        电脑控制系统
P07XX        变速箱控制系统
P08XX        变速箱控制系统
P09XX        SAE预留的故障码
P00XX        SAE预留的故障码
P01XX        以后是由厂家自行制定的一部份
P11XX        燃油和空气侦测系统
P12XX        燃油和空气侦测系统
P13XX        点火系统
P14XX        废气控制系统
P15XX        怠速马速控制系统
P16XX        电脑控制系统
P17XX        变速箱控制系统
P18XX        变速箱控制系统
P19XX        SAE预留的故障码
P10XX        SAE预留的故障码
其他部份,SAE和厂家尚未完全制定,待制定出来以后,我们会以最快的
速度将它翻译整理后印给诸位。
代码        SAE定义故障范围        代码        SAE定义故障范围
1        燃料或空气测定系统不良        5        汽车或怠速控制系统不良
2        燃料或空气测定系统不良        6        电脑或输出控制元件不良
3        点火系统不良或引擎间歇熄火        7        变速箱控制系统不良
4        废气控制辅助装置系统不良        8        变速箱控制系统不良
目前该码“0”代表SAE所定义的故障码。“1”,“2”或“3”等
码,代表汽车制造厂。
OBD-II故障码快速引表:
SAE将引擎和变速箱的故障码大致分为10大类,细分如下:
OBD-II故障码          系  统  区  分
P01XX        燃料和进气系统
P02XX        燃料和进气系统
P03XX        点火系统
P04XX        废气控制相关系统
P05XX        车速感知,怠速控制相关系统
P06XX        控制电脑相关系统
P07XX        变速箱故障码
P08XX        变速箱故障码
P09XX        SAE 预留部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4-2025 17: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OBD-II标准故障码定义,我作为汽车工程师给出如下专业回复:

OBD-II,即第二代车载诊断系统,其故障码定义是为了帮助诊断车辆可能存在的故障。这些故障码通常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特定代码对应特定的系统或组件问题。系统根据感知的故障类型和严重程度生成相应故障码,故障码中包含了关于问题根源和需要采取哪种措施解决的信息。通过读取和解析这些故障码,维修人员可以更快速准确地识别并修复问题。汽车厂商遵循统一的故障码定义标准,以确保诊断工具的兼容性和准确性。

以上是对OBD-II标准故障码定义的简要解释。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建议查阅相关维修手册或咨询专业维修人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1-7-2025 22:48 , Processed in 0.36563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