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316查看
  • 0回复

广州本田雅阁7230轿车故障极其排除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7-2008 21: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随着汽车电控技术的发展,汽车故障的特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单凭简单的故障码分析故障,已远远不能满足准确判定故障原因的需要,有时甚至导致错误的判断,更换了不该换的零部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严重时造成多次返修,给企业信誉造成损失。下面就列举一些常见故障的判断误区进行分析,以引起同行注意。
   (1)一辆广州本田雅阁7230轿车,行驶里程3000km。
  故障现象:
  冷车起动后行驶30—35km后发动机故障灯亮,加速无力,怠速不稳,有时熄火。热车起动后,开暖气行驶15—20km后发动机故障灯亮。热车起动后开空调(A/C),若把出风口调向下方出风,行驶35—40km后发动机故障灯亮。
  修理记录:
  发动机故障灯第一次亮后,进厂进行检修,维修技师用发动机检测仪测得故障为:“分电器内信号转子信号不良”,根据维修手册对故障的分析要求,技师进行了线路检查,结果良好;对接地线及分电器输出信号进行检查,也没问题。后来怀疑分电器受热后性能不稳定,技师更换了分电器总成,清除故障码后进行试车,当车辆行驶40km后故障现象再现。此时,技师开始怀疑发动机电脑ECM有故障。理由是开空调向下吹风时冷却了发动机电脑(电脑位于中间位置地板处),便更换了一台电脑,并进行行车试验,但行车至30km后故障又一次出现。这时技师开始怀疑自己的技术能力,请求技术人员帮忙。
  在技术人员汇同技师一起对此车进行研究后,一致认为故障原因有三个:一是分电器不良,二是电脑不良,三是线路不良。前两项技术已完成,第三项应换发动机线束。技术人员指导技师拆下发动机线束后,逐段检查,没有发现任何破损,各接头良好无腐蚀、松动。各插接件插接到位且连接良好。为准确地确定是否为线束问题,还是更换了一新线束进行试车,可故障依旧。
  无奈,技术人员将故障上报。本田专业技术人员,行程几千里对车辆进行进一步检测与核实,最终认为是发动机机械部分发生故障,造成分电器信号不良。经检查,机械配合及正时齿带正确后,做出更换新发动机的结论。
  故障排除:
  笔者经过严密的检查后,更换了一台发电机后,故障消除。
  误区分析:
   ①分电器信号不良故障原因的分析不能仅凭故障码而定,应采用波形分析,找出真正的信号波形(最好取自电脑输入端子处)及故障发生时的波形变化。
   ②常常认为信号不良单指传感器好坏,而往往忽略一些与信号同步关系的干扰信号,如高压点火故障及发电机故障。
   ③将电脑故障误判为随温度变化(经冷气直吹后降温,此车故障发生里程加长)。
   ④正时齿带故障能造成信号不同步,但不会随电脑温度而变化故障再现时间。
  故障原因分析:
  此车发生故障后技师检查过充电电压,怠速时电压为12.8—13.2V,转速在1500r/min时,电压为13.2—13.8V,在标准范围内。但没有做发电机全负荷试验。即打开车上的所有用电器,如大灯、小灯、除霜器、空调及鼓风机最高转速挡等。由于此发电机整流二极管有一组损坏,发电机输出的波形发生了歧变(图2),造成峰值电压及电流产生严重脉动,使蓄电池两端电压产生脉动干扰,电脑接地(蓄电池负极)电位也随之产生脉动干扰。当这个干扰脉冲幅值大于±0.7V时,电脑误认为分电器信号丢失,点亮故障灯,记忆故障码,进入备用程序工作,从而造成发动机加速不良,怠速不稳的故障。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5-4-2025 13: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广州本田雅阁7230轿车故障,一般可通过专业的故障诊断流程来确定具体问题所在。若发现发动机性能下降或出现异常噪声,建议首先检查供油系统,确保燃油供应正常且无泄漏。同时,检查点火系统,确认点火线圈及火花塞工作正常。若问题依旧存在,建议连接诊断仪器进行故障码读取与分析。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如更换损坏部件或调整相关参数。排除故障后,务必进行功能测试以确保车辆恢复正常状态。作为汽车工程师,我们强调定期维护和保养的重要性,预防潜在故障的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3-7-2025 21:30 , Processed in 0.56275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