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436查看
  • 0回复

建立由民众(各界人士)参于的ITS智能交通系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8-2008 12: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建立由民众(各界人士)参于的ITS智能交通系统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大举措。为此目前已较多地提出建立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智能交通系统,它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三者紧密协调、和谐统一,而建立起的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对此我认为ITS的研究与开发也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国情实际,并需发动民众参于,从现实出发。并且它也应该与物流技术等新兴学科一样,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它涉及到交通管理、交通工具、马路设施(即人、车、路)等诸多方面,在高校应有它的专业研究。它将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及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可靠的数据……为此特提出:希望由政府牵头,并有各方人士参加,成立相关机构。在此顺便对该问题提出如下看法:
随着经济、旅游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每天人员的流动量也只能是有增无减。因此要想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在充分利用仅有交通资源的同时,只能从设法减小各种交通工具载人的人均占用交通资源的“面积•时数”上动脑筋,也就是说设法提高车子的载满率和安全行驶速度,即在人流量不变前提下减小载用车的人均所占马路的“面积•时数”是直接有效的办法。所以在此建议政府和交警部门能充分发动各界人士(如骑自行车、电瓶车,开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以及媒体等等)通过辩论、充分酝酿、讨论、分析、比较,直致通过民意测试等等方法,最后能确定几种人均占用交通资源“面积•时数”确实较小的交通工具,并且在现有国情下又极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的方案。然而政府即可在交通设施、车辆制造、宏观调控等多方面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确实大力发展快速公交是一极其有效的途径,但它总缺乏一定的个性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欲拥有轻便的私人交通工具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私家车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但按中国的人口数,如私家车发展到象发达国家的人均拥有量时,我国的汽油与交通资源都将存在极大的问题。交通高峰期大量空车和只载一人的小汽车在路上跑是对交通资源的一种奢侈浪费。如私家车在平时主要作为上下班交通工具,所载人数常为1~2人,而出租车也基本如此,相比之下电动自行车所占用交通资源的面积只有小汽车的六分之一也不到,而其速度在拥挤的市区几乎不低于小汽车,也由于价格因素极大地被民众所接受,由此导致数量极快的增加。又由于相应的配套措施未能跟上,以至于有人说它是马路杀手,交警部门也欲禁用它。但由于它在减小人均占用交通资源的“面积•时数”上还有较大的潜力,而在价格上又极易被当今中国老百姓所接受,为此我却要冒天下之大不违,建议政府设法允许电动车提高车速并可以带人,当然前提是必须在刹车、车型等安全技术上增强相应措施,并在马路设施和交通管理等方面增加相应的配套措施。(即出台电动摩托车标准及相关政策。)
本人曾在向中央领导提出过“通过电动机车的发展来综合解决能源与环保问题”的提案(曾得到国家发改委工业司的复函)中建议发展二种车型:一种是鉴于电动自行车与轿车之间的私家车车型、另一种是鉴于出租车与小公交车之间的车型。前种车型大体为:其车子的占地面积为普通轿车的1/4,前排只容驾驶员一人座位,后排座位可容1.5人(1大人和1小孩),即更适用于中国家庭趋于小型化的人口结构。其车速可根据现有技术水平,并从整车的性价比考虑设计多种挡次。如车速为50公里/小时,由于在车内能免遭日晒雨淋和尘土之苦,这将在城市中也有很多的适用者。这种车型人均占用交通资源的“面积•时数”比传统轿车或自行车都要大大减小。而其价格又更容易被广大的工薪阶层所接受。后一种车型关键是在车内增加一台具有特定功能的电脑,而在车外增加可显示车所开方向、车内还剩空位数的显示屏。如同出租车一样采用招手即停方式,乘客可根据显示屏的内容和自己所要去的方向来招手……即通过相关的配套措施使乘客即能享受出租车的便捷和舒适,又尽可能达到公交车的载满率。
近几年来政府在改善城市交通设施上确实已化了不少功夫,投入也不少,但交通的拥堵现象却越演越激。为此我们不得不要重新反省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否是基本思路有问题?由于交通是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民生大事,从网上或路途中听到一些百姓的有关呼声,在此直言敢谏:如说现在造的路和桥都是为富人(有私家车)造的,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对行人、非机动车考虑甚少,“以车为本”代替了“以人为本”。规划主导思想是以小汽车交通效率为导向的发展观,把城市道路对机动车的畅通作为城市交通服务水平评价的主要指标;城市道路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偏向机动车。政府按照习惯性的思路,正在把有限的资金过多地投入到只为私人小汽车增长所需要的城市主干道和高新技术上,路段上非机动车道被缩减改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被赶上人行道;交叉路口,信号灯间隔时间是依照提高机动车的通行量要求而设定的,并非为行人、非机动车所考虑。这种思路忽略了中国绝大多数非驾车弱势群体对出行安全、便捷的基本需求,有违公平原则。再看近几年造的几座钱江大桥对自行车、电动车的交通设施考虑甚微,略较好的算钱江四桥,但在高峰期可看到在拥挤的上下楼梯道上有众多的背或推着自行车、电动车在艰难的上下,而与此同时旁边可直接上下的通道上只有很少的车辆通行(因该桥的中间和上面也都是汽车道)。而交警还要在上下的通道上管着,看到众多的人群背或推着自行车、电动车在上下楼梯道上艰难的上下,正想去问一下交警:您是否是“人民的”警察。钱江时代的到来不会是只对有车(富)人开放吧。所以在此呼吁政府能把旁边可直接上下的通道让位给广大的老百姓,作为自行车、电动车通道。并同时建议尽快开通几条跨江快速公交。
总之,城市交通应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快捷轨道交通为骨干、融个体交通(步行、自行车、电动车、小汽车等)为一体的、多元化协调发展的综合客运体系。所以建议组织专家分析设计一套公交线路分布最佳设计软件,通过计算机统计分析,按需适时更换公交线路。同时也需要开发、发展几种人均占用交通资源的“面积•时数”较小,又易被大众所接受的交通工具。并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来收取“城市交通拥挤费”、“交通污染费”等,以适当限制载满率较低的传统轿车。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6-4-2025 04: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建立由民众参与的ITS智能交通系统,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提议。作为汽车工程师,我深知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性和广阔前景。

民众参与是系统成功建立的关键。各界人士带来的多元视角和丰富经验,将为系统建设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应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确保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深度互动。同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应遵循标准化、开放性的原则,确保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通过民众参与,我们可以共同推动ITS智能交通系统的完善和发展,为城市交通的智能化、高效化贡献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3-7-2025 18:19 , Processed in 0.378792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