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2622查看
  • 2回复

深冷处理的工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5-8-2008 20: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深冷处理主要是采用液态氟为冷却剂(-196摄氏度),利用气化潜热的快速冷却方式,将淬火后的模具冷至-120摄氏度以下,并保持一段时间。深冷处理的效果主要有:残余奥氏体几乎可全部转变成马氏体;材料组织细化并可析出微细碳化物;耐磨性比未深冷处理的模具高2--7倍,比普通冷处理的模具高1--8倍。为了防止深冷处理时产生开裂,深冷处理前须在100摄氏度热水中进行一次回火,并且深冷处理在50——60摄氏度的热水中快速升温,由于表面膨胀而收到减小应力的效果。深冷处理可提高耐磨性外,还可作为稳定模具尺寸的一种处理方法
简单地说吧,这是为了消除淬火件中的残余奥氏体。
工件在淬火的时候,奥氏体转化成马氏体,体积会膨胀,从而产生压力。压力的存在会阻止剩余的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化。因而会有一部分奥氏体不能转变,从而保存下来。残余奥氏体的存在不仅会降低工件的强度,而且会在以后的使用中,由于受到外来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从而导致工件尺寸变化。为了消除残余奥氏体,从理论上讲有两种方法,其一是释放应力,其二是降低温度,即所谓的冷处理。第一种方法实际上不太可能,因此生产上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冷处理的般是将工件的温度降至温室以下,具体操作方法上面已有两种兄台论述。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12-2008 13: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截图.jpg
深冷处理主要是采用液氮制冷。采用氟的一般为压缩机制冷,而压缩机制冷达不到-196摄氏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12-2008 18: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冷技术原理】
深冷处理就是利用冷媒介质作为冷却介质,将淬火后的金属材料的冷却过程继续下去,达到远低于室温的某一温度(-196℃),从而达到发挥金属材料性能的目的。深冷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发挥金属工件性能的新工艺技术,是目前最有效、最经济的技术手段。
深冷加工过程中,金属中大量残余奥体转变为马氏体,特别是过饱和的亚稳定马氏体在从-196℃至室温的过程中会降低过饱和度,析出弥散、尺寸仅为20~60A并与基体保持共格关系的超微细碳化物,可以使马氏体晶格畸变减少,微观应力降低,而细小弥散的碳化物在材料塑性变形时可以阻碍位错运动,从而强化基体组织。同时由于超微细碳化物颗粒析出后均匀分布在马氏体基体上,减弱了晶界脆化作用,而基体组织的细化既减弱了杂质元素在晶界的偏聚程度,又发挥了晶界强化作用,从而改善了工模具的性能,使硬度、抗冲击韧性和耐磨性都显著提高。
深冷技术的改进效果不仅限于工作表面,它渗入工件内部,体现的是整体效应,所以可对工件进行重磨,反复使用,而且对工件还有减少淬火应力和增强尺寸稳定性的作用。
深冷箱1副本.jpg

有关深冷、超深冷处理析出更细小的弥散碳化物是指——在显微镜下看图片:深冷、超深冷处理后马氏板条尺寸明显细小,表示原粗大的马氏体板条在深冷、超深冷处理的过程中发生碎化,低碳马氏体的碎化与深冷处理引起的马氏体微分解有关。在深冷、超深冷处理过程中,马氏在-190度低温下,由于体积收缩Fe的晶格常数趋于缩小,而低温下固溶度变小使马氏体的过饱和度有所增加,亦使空位的平蘅浓度降低。这些都增加了碳原子析出偏聚的驱动力,但低温下原子运动困难,扩散距离极短,马氏体内过饱和碳原子往往偏聚于附近的错位线上,在随后的回温过程中逐步形成超微细碳化物核心,脱落后使马氏体发生微分解,内部亚单元尺寸变小:低碳马氏体在淬火过程中会发生回火现象,碳原子有部分偏聚并以有微细的碳化物析出,但仍是碳在α-Fe中过饱和固溶体。深冷、超深冷处理促进碳原子更弥散偏聚,形成超微细碳化物核心使马氏体分解,马氏体内界面增多而碎化。在深冷、超深冷处理的温度回升阶段碳原子的扩散能力大大增加,而随温度回升空位平衡浓度也升高,从而更加快碳原子的扩散运动。自回火产生的微细碳化物促进碳化物的聚合长大,深冷、超深冷处理形成的超微细碳化物在回温过程和室温保持中逐步聚合长大。故深冷、超深冷处理后马氏体内碳化物微粒的数量增多且尺寸较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7-7-2025 04:10 , Processed in 0.315346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