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948查看
  • 4回复

见证中国车市历程之十大标志事件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0-11-2008 21: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见证中国车市历程之十大标志事件
3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举国上下一片欢腾;30年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回望走过的历程,展望前方的征途,我们豪情满怀,踌躇满志。
2008,我们迎来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回眸来时路,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都值得我们共同回顾、纪念与思考。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是我国工业3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而改革开放30年正是中国汽车产业不断成长、飞速发展的30年,其中有许多对中国汽车工业产生深远影响的标志事件、风云人物、经典车型与重要品牌,值得我们共同回顾与铭记。
从本期开始,本报推出"走过30年"见证中国车市历程大型系列报道,其中包括十大标志事件、十大风云人物、十大经典车型和十大重要品牌,邀您一起共同参与、铭记和分享。
在您心目中,哪些标志事件能代表中国车市30年来发展进程?哪些车界大腕为30年的中国车市立下赫赫战功?哪些经典车型、重要品牌铸就30年中国车市的无限辉煌?请您拨打本报全国新闻专线400-702-0707告诉我们,我们会参考您的宝贵意见和观点。
北京吉普首开合资先河
中国迄今有55年的汽车工业史,如果说长春"一汽"奠基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零起点,而"北京吉普"合资成立则是中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的标杆。
事件1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拉开大幕,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批准中外汽车企业合资经营。1979年2月,机械工业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提出"关于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美国汽车公司合资经营吉普车公司"的报告,合资经营总合同的签字,于1983年5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984年1月15日,北京吉普公司宣布正式开业,我国第一个中外合资的汽车企业由此诞生,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搭上了改革开放的快速列车,从此驶进发展的快车道和明媚的春天。
1985年9月26日,第一辆命名为"北京JEEP"切诺基牌汽车的下线,标志北京吉普在引进技术、提高制造技术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2年6月6日,中国政府正式批准了北京吉普延长30年合资经营的新合同。"北汽控股公司"与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将向合资企业新增投资2.18亿美元,并引进"现代"和"奔驰"两个大项目,北汽成为与一汽、二汽、上汽并驾齐驱的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
作为开拓者,北汽在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开始了寻找合作伙伴、引进资金、技术及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探索,虽然在过去的20年里付出了昂贵的学费,但通过与国际合作,为中国的汽车工业请来了老师,这对中国汽车工业的贡献不可磨灭。"北京吉普"的23年探索,为
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借鉴。而作为我国首个汽车合资企业,开创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先河,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极其深远。
事件2:
上海大众成立领航车界
如果说北京吉普是我国第一家合资汽车企业,而上海大众的合资成立则更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出现,无疑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的领头羊,在以后23年的征程中,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传奇与辉煌。
其实早在1979年3月,德国大众已开始在中国秘密"寻亲",决定与上海汽车厂牵手联姻,当时双方已达成了意向性协议。
• 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桑塔纳牌轿车在上海汽车厂宣布组装成功,国家开始规定,汽车生产企业有一定比例的汽车产品自销权--此举无疑更加撮合了这门恋爱已久的"亲事":1985年3月21日,中国与德国合营的上海大众正式成立,仇克时任董事长,张昌谋时任总经理,是年9月上海大众开业投产,领航中国汽车工业一路乘风破浪。
20多年来,由上海大众重力打造的桑塔纳轿车堪称中国车界的"常青树",至今仍然畅销中国。它开创了我国汽车业诸多先河,创造了诸多奇迹,它不仅改变了我国消费者消费汽车的观念,也成功将国外品牌通过合资方式引入中国市场;上海大众随后引入的POLO轿车再次风靡全国,彻底颠覆了我国消费者排斥两厢车消费的旧理念;而帕萨特的出现让国人真正知道了什么是德国品质,并使其一度成为公务车的首选;斯柯达轿车的引入,则让上海大众拥有了自己的子品牌。
今年1月18日,上海大众第400万辆轿车正式下线。如今,作为上汽集团的开路先锋,上海大众不论在技术还是在销量,在中国车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它的发展,经历了由自主到合资,再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完全见证了我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而母公司上汽集团去年与南汽集团成功合并,不仅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最大资源的整合,也成就了我国汽车行业的最大的"航空母舰"。
事件3:
中国轿车生产正式起步
1980年后,中国的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当时商用车与乘用车的比重是2∶8左右,而我国9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商用车,而且是不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中型货车。"这有违汽车产业发展规律,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中国汽车工业元勋陈祖涛回忆说, 1982年中国汽车公司一成立,中汽公司就马上打报告,要求允许上海汽车公司加大投入,组织大批量生产轿车以替代进口。 但报告未得到当时的计委、经委通过,陈祖涛遭遇挫折。当时决策机构里有一部人思想相当保守,他们认为"轿车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绝不能为它开绿灯"。最后报告未能通过计委这关,中汽公司不得不寻求其他渠道把报告直接送到邓小平手里,
1982年6月,小平同志给报告批示"轿车可以合资",这为轿车生产开了绿灯。但小平同志的批示只是个特例,全国对轿车的观念并未因此得到多少扭转。
1987年前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两次召开汽车工业研讨会,会议核心是:中国适合发展轿车吗?陈祖涛在会上做了发言,他说在轿车问题上,我们已经晚了,我们不能再晚了。最后这个观点占了上风,国务院确定一汽、二汽、上海三大轿车生产基地,中国从此真正进入轿车工业发展阶段。
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汽车人与业界都会永恒记住一个人的名字:陈祖涛。在一汽建设时,陈祖涛负责工厂设计和生产准备工作,为3年建成一汽做出重大贡献,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元勋级人物。是他主张大力发展轿车生产,促进轿车工业真正起步,为我国的汽车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事件4:
最大合资车企诞生
我们要回眸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标志性事件,一汽-大众的诞生就不得不提。大众汽车,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重要符号,旗下的"南北大众"在中国车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北大众--一汽-大众是我国汽车工业最大的合资企业,它的诞生,把中国汽车工业带进了国际发展轨道。
• 1991年2月8日,是中国车市值得铭记的一个日子:一汽-大众正式宣告成立,双方共同投资42亿人民币。如今,一汽-大众成为中国唯一成熟的全系列乘用车生产基地,拥有大众、奥迪两大品牌,累计产销量已超过200万辆。
作为一汽大众的第一款车型,捷达在中国无人不知。从1991年引进开始,捷达经过了多次的改进,技术含量的不断提升,目前捷达的累积销量已经达到100万辆。捷达数次登上国内轿车市场的月销量冠军榜,月均销量一直保持在18000辆左右,被誉为"汽车销售领域常青树"。
一汽-大众的落户,让大众汽车在中国形成了"南北大众"的产业布局,虽说是一对"兄弟",却一直在暗暗较劲,某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汽车产业从此形成了竞争格局: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从而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事件5:
年产量跨入"百万俱乐部"
衡量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状态,我们来看这样一组令人心跳的数字:1992年我国汽车年产量突破100万辆大关,2000年突破了200万辆大关,2002年突破了300万辆,2007年突破了800万辆,而今年的产销目标是千万辆……实现100万辆年产量,中国用了几十年的
时间,实现200万辆年产量用了8年的时间,如果今年目标实现,从200万到1000万的飞跃,也仅仅用了8年时间--中国汽车工业呈现出惊人的"加速度"。
1992年,我国汽车年产量成功跨入"百万俱乐部",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确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大事件。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汽车总产量其实很低:资料显示,1980年只有区区22万辆,从1980年的22万辆到1990年的50万辆,再到1992年的100万辆,中国汽车年产量在10年间增长了1.3倍。进入90年代后增长速度加快了,从1990年的50万辆到2000年的207万辆,中国汽车年产量在有一定基数的情况下,仍然增长了3倍。
客观地说,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业界一度曾十分"消沉"。然而,经过半年的实践,形势逐渐变得明朗起来,而且是朝好的方向明朗起来。短短7年时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国,正朝"千万俱乐部"进军,这也正是世界各个汽车巨头看好中国巨大市场潜力的原因所在。
改革开放前,我国汽车的年产量突破百万辆,成为中国几代人汽车人的梦想。从1953年到1992年,我们用了近40年时间,可谓熬过了漫漫"黑夜"。改革开放后,我国汽车产业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一系列的合资车企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完美实现了"几级跳",其发展速度超乎想象。
事件6:
世界汽车巨头齐聚中国
2001年4月25日,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在重庆宣告成立,标志着世界所有汽车制造业巨头在中国入关之前,全部在华建立了强大的扩展据点。但是长安福特的成立却并非一帆风顺,长安福特成立之初的冷清和低调让人唏嘘不已。
在中国加入WTO前夜,作为世界汽车工业革命的创始者、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公司、作为全球最盈利的汽车公司之一,福特在那个敏感是时期不得不选择低调进入中国。所以当年4月25日,在重庆市北部新区,长安福特的成立仪式如同小虾游大海,无声又无息。
• 尽管长安福特在成立之初不得不选择低调,但是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长安福特的成立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1999年到2001年的这段时期,正是继上海大众之后,跨国汽车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的"第二波高潮",上海通用、广州本田、南京菲亚特、天津丰田都是在这一时期投产或成立,加之早先的一汽大众、一汽奥迪、一汽丰田等,长安福特的成立标志着世界所有汽车制造业巨头齐聚中国。
2001年,被称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元年",中国汽车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家庭购车成为汽车市场消费主体。也就是在2001年,面对这个巨大的市场,世界所有的汽车制造业巨头在我国完成了"抢滩登陆"。同年底,中国民用车市场出现了第一次井喷,也为后来的中国车市出现连续不断的高潮打下了伏笔。
事件7:
加入WTO车市迎来井喷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一个迎来车市多次井喷的时代。
"入世可能使中国的汽车业荡然无存!"、"加入WTO,中国车市狼来了!"……在当年中国入世前后,曾有不少人发出这样的言论。"同意把汽车关税从180%降到25%。"这点被看做是当时最大的威胁,但仅仅过了一年之后,所有人都能清楚的看到加入WTO对中国车市带来的巨大的好处:国产汽车率先降价,引发全国汽车降价。世界上各大汽车公司争相进入中国,带来最先进的技术、最新车型,使中国汽车吸引外资出现全新的局面。就这样,中国车市迎来了一次巨大的井喷。
2002年4月29日,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它成为中国加入WTO后第一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
中国WTO谈判的首席代表--龙永图,在2004年就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围绕汽车关税等问题与谈判对手苦苦周旋。今天看到今天中国汽车业蓬勃发展,不得不悔恨,产业保护不利于中国汽车业发展,早点放开才能促使中国汽车业更快进入世界经济舞台!"
如今再看,"入世可能使中国的汽车业荡然无存!"、"加入WTO,中国车市狼来了!"这样的言论是短浅而可笑的,我们要坐在发展的车轮上,而不是被发展的车轮碾碎!
事件8:
"中国第一召"让车市公平化
2004年6月19日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从2004年6月18日起,对2002年12月26日至2004年3月25日由一汽集团生产的马自达6轿车进行召回维修。当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发布后,第一家对国产汽车实施召回的汽车企业。所以一汽对马自达6的召回被称为"中国第一召"。
中国在2004年3月15日正式发布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200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同年6月,一汽轿车宣布召回问题马自达6。尽管当时"一汽轿车召回马自达6"被很多人定性为"作秀",但是其带来的积极意义仍是不能忽略的:汽车企业开始认识到对缺陷产品实施召回是对社会和消费者所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逃避责任则只能让企业形象大大受损,越来越多的企业敢于直面产品缺陷,对有安全隐患的产品进行召回。
• 2004年前,国外车商在全球的召回几乎总是有这么一句:"销往中国的轿车不在此次召回之列。"国内车商也是振振有辞:"国内没有召回法,你让我怎么召回?"
显而易见,《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的出台对我国车市的公平化、多元化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在厂家、经销商、消费者三方之间,厂方再不能一方独大,消费者权益得到体现,为车市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事件9:
普锐斯探索新能源时代
2005年12月15日,首次在海外生产的丰田PRIUS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在长春正式下线。当时,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正式对外公布了PRIUS普锐斯的国内市场价格,两种配置分别为:织物座椅版28.8万元和真皮座椅版30.2万元。
2005年下半年,我国各地经历了"油荒",而当年底下线的国内第一款混合动力车型普锐斯为当时的社会各界带来了一场"思想碰撞",发展新能源车型第一次从理论上升到了实践,为以后混合动力车型在我国的发展和销售奠定的基础。
单从普锐斯这个车型来说,由于定价、推广等原因,也许在销售上并不成功,但对于国内的新能源动力的发展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探索者、开拓者。
在传统能源越来越紧缺的今天,新能源动力成为各个汽车工业强国的研发重点。在我国,对新能源动力的研发较晚,但是,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已有好几家国内车企朝这方面发展,由此对行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上的贡献。
事件10:
奇瑞第100万辆汽车下线
2007年8月22日,奇瑞第100万辆汽车奇瑞A3正式下线。这个日子注定要被奇瑞载入史册,这个日子也注定会被中国汽车工业记载入史册。
奇瑞汽车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个突破百万辆的自主品牌,也是继两个大众,上海通用,广州本田之后,又一家晋级汽车行业"百万辆俱乐部"的企业。从1999年12月18日第一辆奇瑞风云下线,到2007年8月100万辆下线,从0到100万辆奇瑞仅用了93个月,而其它进入"百万辆俱乐部"的合资企业,到达百万辆的时间多则10多年,少则96个月。作为其中唯一的自主品牌,从0到百万辆,白手起家的奇瑞再次创造了中国第一。
另外,奇瑞从2001年起向国际发展,目前出口达到56个国家,并在俄罗斯、乌克兰等6个国家建立了7个工厂,并计划在2010年建设14家海外工厂,年出口量达40万台。
奇瑞汽车的快速发展之路,就是我国自主品牌的崛起之路;奇瑞汽车的100万辆下线,代表的并不只是奇瑞汽车一家的荣誉,而是中国所有自主品牌奋斗的结果。上世纪90年代初,华晨中华走上了自主之路。作为"最早吃螃蟹的人"之一,华晨汽车发展道路的艰辛曲折
是可想而知的,但正是有了他们在前面的艰难探索、披荆斩棘,才有了近年来吉利、奇瑞、比亚迪、长城、江淮等自主品牌车企的快速发展。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0-11-2008 21: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2007年12月上南合作
呵呵!~~~~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1-11-2008 15: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hen hao a  heh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2-11-2008 17: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11-2008 15: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收教育了~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4-7-2025 19:49 , Processed in 0.389438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