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672查看
  • 8回复

驾驶坏习惯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4-12-2008 19: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点刹车最有效?

    很多教练在教学员如何控制刹车时,“点刹”是经常被提到的一个词。所谓“点刹”就是以尽量快的频率踩刹车再松开再踩再松开,如此往复。按教练的解释,这样踩刹车的作用是可以防止车轮抱死,增加对车轮的控制力,避免在紧急刹车时车辆发生失控或翻车。

    正解:

    原来的汽车很少有配备ABS即刹车防抱死系统,所以,在很多驾校教练的心目中,“点刹”仍然是避免车轮抱死最有效的刹车方式。可是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ABS现在已经成了大多数车的标准配备。它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当系统发现车轮被抱死时,立即自动放松制动片,使车轮继续滚动,然后再自动刹紧,发现抱死后又立即自动放松,这样不停地刹车、放松,在1秒内可作用60至120次,相似于机械的“点刹”,却远远高于人类所能做到的每秒1至2次点刹。

  先进的电子辅助之后,人为的“点刹”自然已是多余。而由于“点刹”会不断松开刹车而延长了制动时间,这自然也会大大延长制动距离,面临紧急情况时将会非常危险。

    先离合后刹车?

    新学员的油离配合一般都掌握得不好,容易熄火。为了避免新学员在驾车过程中频频熄火,教练通常会让学员在碰到情况需要刹车时,先把离合踩到底,再踩刹车。哪怕只是在正常减速停车时,也都要左脚先把离合踩下去,右脚才敢往刹车踏板上放。有的人刚从驾校出来,甚至养成了左脚一直不离开离合踏板,一有情况先踩离合的坏习惯。

    正解:

    先踩离合再踩刹车,要比先踩刹车后踩离合所需的制动距离长很多,特别是在车速快而情况紧急的时候,这个细微的动作就会带来更明显的差别。“先离后刹”在下坡时尤其危险。此时挂1挡或2挡,就等于运用“发动机制动”来控制车速。而如果先踩下了离合,就等于在空挡状态下滑行制动。此时就等于放弃了发动机制动,而完全依赖于制动系统,刹车皮会越来越热,如果坡度既长且陡,就极可能导致刹车失效而发生危险。

   为安全走里道?

    在北京的环路上常见此景:在最里道有一辆车慢悠悠地开着,后面压着的车无论是按喇叭还是变换灯光都不能对这辆车起任何作用。这样长时间在快行线里磨蹭的根源居然也是在驾校学车时教练教的。因为“最外道总会有出口进口,情况变化最多;而在中间道,两边都会有车并线不容易兼顾。而最里面的快行线,只需要顾及右边的情况就可以了。”
大兵.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9-1-2009 11: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有道理,以后改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9-1-2009 11: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释得很正确,我已经养成了脚一直放在离合上的毛病了,但是教练车一般就是桑塔纳,没有防抱死功能,所以教练才叫用点刹,主要是刹车时人不会猛的向前冲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9-1-2009 23: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1-2009 16: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好  希望以后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1-2009 18: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1-2009 20: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講解的不錯,學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2-1-2009 01: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楼 mmx116 的帖子

我也常常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6-3-2009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学时教练也是先离后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3-8-2025 07:23 , Processed in 0.403238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