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6295查看
  • 26回复

有谁知道油泵行业潜在的危险?---受制于老外-是谁出卖了中国人及中国油泵行业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6-12-2008 12: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无锡威孚杀鸡取卵
作者:李优优
经营管理者 年7期 字数:4065 字体: 【大 中 小】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外企纷至沓来,众多国内企业为谋求出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联姻”外资。于是,外资并购事件此兴彼起。面对这样的现 状,人们存疑惑者有之,乐观看待者有之,满怀憧憬者有之,痛恨叹息者亦有之,但和所有的故事一样,结局只有一个,好或者坏。但无论如何,这是中国企业在经 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中迈出的第一步,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步。然而诸如乐百氏的失身达能、中华牙膏想要从联合利华回“娘家”、四川百事可乐与(中国)百事可乐的 最后斯德哥尔摩仲裁等,许多国内民族品牌、商标在外资并购浪潮中因此消失或萎缩,蜜月成了敲响丧钟的棒槌。诸如博世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8月,博世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在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这是在原有合资企业无锡欧亚柴油喷射系统有限公司的基础上,进行资产重组成立的新合资企业。然而这一场当时在众人赞誉中的“联姻”对于无锡威孚来说不过是一场杀鸡取卵的噩梦。
  
  蜜月
  
  无锡威孚的前身叫无锡油泵油嘴厂,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是家农机企业,主要生产拖拉机用的柴油机配套。由于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威孚在原机械工 业部的组织下于1984年花3000万元引进了博世公司的A型泵制造技术。这是两家公司第一次合作。其结果是威孚转型为给运输卡车生产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企 业。彼时恰若天赐良缘,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为无锡威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1993年,威孚又从博世引入了助力车柴油机技术,从而使威孚较早确立了其 在中国柴油内燃机配件行业的领先地位。到了1998年,集团的核心企业无锡威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业绩优良的A、B股上市公司。威孚集团也成为国 内柴油燃油喷射系统最大生产厂商。
  1995年,威孚与博世再次合作。投资近3000万美元、威孚股本占48%的无锡欧亚柴油喷射有限公司和注册资本12亿元人民币,博世和上 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威孚高科等10家中方企业各拥有50%股份的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建立了。无锡欧亚和联合电子给博世和威孚均带来了滚滚财源。在联合电 子中占股10%的威孚高科,2002年从这个合资企业分得利润5000多万元。而作为中德双方合作的结晶,无锡欧亚公司的赢利也达到1.5亿元,而博世仅 从无锡欧亚获益就超过5000万元。
  藉此,双方的合作达到了皆大喜欢的双赢局面。
  
  再婚
  
  2004年8月,无锡威孚与德国博世又一次有了“爱情的结晶”。也正是这一次,威孚成了中外合资并购浪潮的焦点,导火索就是由欧Ⅲ等引发的自主权的丧失。
  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德国西门子、日本电装、美国德尔福等世界主要柴油燃油喷射系统供应商均涌入中国,分享这块超级蛋糕。另外,随着国家 对汽车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不断升级,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技术升级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行业形势下,博世不得不再一次考虑和威孚合作。作为中国国内行业 领军企业的无锡威孚,不仅拥有广泛的营销网络,而且具备一定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开发能力,借助于这样的条件,博世就可以继续保持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而威 孚集团之前主要生产经营符合欧Ⅰ和欧Ⅱ标准的柴油喷射系统产品。但国家明确规定,沿海地区从2004年开始将强制性使用欧洲Ⅱ标准,从2008年起强制性 使用欧Ⅲ标准。
  “怀着对新技术的渴望,威孚再次回到谈判桌前”。博世与威孚再次一拍即合,又一次合作成功。其合资的主要内容有:一、股权比例。博世公司占 67%,威孚集团占33%。二、只许威孚生产欧Ⅱ以下的产品,欧Ⅲ的产品由合资企业生产。三、威孚集团原有的技术开发人员进入合资企业。四、博世将其在苏 州P型泵和VE泵的生产设备整体转让并搬迁到无锡,成立无锡威孚汽车柴油系统有限公司,博世承诺将不再在中国生产欧Ⅱ以下的系列产品。
  
  卖身
  
   对这样的一次合作,双方谁的小算盘能打赢呢?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 2005年第四季度,博世欧III业务开业,前期开办费和固定资产折旧费等将使博世汽车柴油面临亏损,预计亏损3000万元左右。
   2006年,威孚高科自1998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这是根据威孚高科在合资公司中占有的股份,它要分摊博世汽柴高达4亿元人民币的亏损额将超过亿元。
   成立博世汽柴前,威孚高科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均连年大幅增长,但与博世合资当年,尽管威孚高科的主营业务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38.63%,但净利 润却同比下降了1.27%。2005年,威孚高科的主营业务收入又比上年增长了33.53%,但净利润反而同比下降了22.62%,仅1.819亿元。 2006年其业绩更直线下滑,由盈转亏。还有另一个原因,“欧亚并入博世汽柴,使威孚失去了一个重要利润来源。”威孚的一位职工说。在无锡欧亚,威孚持有 48%的股份,仅2002年和2003年,它就从无锡欧亚分得净利润5200万元和7274万元。但如今,这些对威孚业绩至关重要的收益在博世汽柴的巨额 亏损之中如沧海一粟,津淹其中了。
  而在2004年8月的合资之前,无锡威孚集团无疑是中国油泵油嘴工业的排头兵,仅威孚一家就占据了中国油泵油嘴市场40%以上的份额,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
  有好事者,将这一合作归结为“卖身”。
  
  赔了夫人又折兵
  
  显然,如今的威孚已失昔日风采。导致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就是合资,无论威孚是否记得,但旁人却记住了2004年8月。就众人看来,当年威孚的那场“联姻”不过是杀鸡取卵而已。
  从双方2004年合资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首先,博世取得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而威孚失去了对公司的任何重大事项发言权,同时还要承担风险和责 任。第二,满足欧III排放标准以上的电控喷设系统只能由新成立的合资企业生产,威孚不仅没有通过合资得到新技术,而且从此失去了欧Ⅲ产品的开发与生产资 格。第三,博世将威孚所有研发人员按照名单几乎全部招进合资企业。国家以巨资支持建设的威孚失去了对核心技术的控制权和产品开发的主导权。
   “从博世开给威孚苛刻的合资条件看,如此合资已经不再是中国企业引进技术的手段,而是跨国公司灭掉中国龙头企业的收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初正是因为感 受到无法进入欧III及以上标准产品市场的威胁,威孚才产生了通过合资引进技术的动机,而结果居然是使自己永远不能进入这个市场!威孚的合资道路无异于自 绝了在技术上依托市场需求变化继续前进的机会,并因为永远不能进入未来的主流市场而实际上选择了慢性自杀。”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企业与政府研究所教授 路风如是说。
  不但如此,博世将从2006年6月起接管威孚在欧II标准产品领域的全国营销服务网络。由于博世控制了销售渠道,新公司将P型喷油泵产品的销售价格由原来的7000元一件提高到13000元。籍此,博世通过垄断性的销售又赚了个钵满盘满,而这一切利润已与威孚无关。
  路风说:“中方一旦丧失控制权,合资企业就会走上一条从亏损到外方独资的轨迹。除了偶尔有产品不适应中国市场等经营方面的原因之外,普遍存在 的主要原因是外国企业的转移支付。由于中外企业在技术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中方通过合资引进的产品都是外方设计的,所以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需要从外国母公 司进口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当外国公司掌握了合资企业的控制权后,就可以轻易地通过高价采购母公司的产品而把合资企业的利润转移到国外。当合资企业的亏损 使中方不堪重负之时,外国企业就会提出增资扩股的要求,最后迫使中国母公司全部退出。威孚刚刚走上外方控股的合资之路,其结局尚待观察,但把自己的脑袋系 在别人的裤腰带上,其未来能有多大的意外?”
  
  人之所以能 是相信能
  
  当初威孚选择了把博世已经完成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自己技术创新的方向,而没有选择原创或集成创新。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所长 朱剑明认为:“关键是威孚对自主开发电控共轨系统缺乏信心。威孚认为自己研发不出来,认为我们无油所研发不出来,认为我们两家合在一起还是研发不出来。”
  现在在威孚被合资的内容所限定而只能生产中低端产品的时候,威孚昔日的合作伙伴,在威孚与博世合资后孤军奋战的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在 2006年终于攻克了电控共轨柴油喷射系统这个世界级难题,全面掌握了欧Ⅲ及以上排放标准的技术。不知道威孚的公司决策层人士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是什 么感受?
  前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严肃地说:“我们要抓主导方向,要自主开发,不能因为我们的市场都被别人占了,就让别人控股。”“威孚是行业内的排 头兵,无论它的技术力量还是装备水平,在国内都是最好的。现在这样的一个企业让博世控股了,把技术权、销售权全部交给博世,我对这个问题有点耿耿于怀。” “我只是想问,我们有没有一种志气、一种劲头搞自主?为什么不能像无油所那样,下决心自己开发共轨?”
  老部长的话值得我们深思。尽管威孚的初衷是寄望通过选择合资道路加入跨国公司产业链,参加跨国公司的研发和技术人员培训,培养起合格的研发队伍,最终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但结果不尽人意。
  对无锡威孚,该次合作丧失的不仅仅是龙头大哥的地位,还有尊严,对于我们来说得到的是一个教训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8-12-2008 09: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说,我们现在还在修的主要都是龙口泵了,原来威孚的比较多,康明斯的很多用它,而北京天纬的给道伊斯的比较多。现在的电喷我们没法调教油泵,因为没资料和设备。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4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8-12-2008 21: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资只是威孚走向衰落的一个原因,主因是中国供油系统技术落后的现状。即使威孚没有合资,面临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威孚拿什么来供给市场?莫非就靠传说中的直列泵加电调?楼上说的北京天纬不是也不行了吗,它可没和谁合资吧?物竞天择是市场的选择,但是也不必太过悲观,威孚倒了,但是BOSCH的好多比国内现有技术领先的技术不是也随之传到了国内吗(他最先进的还是不卖给中国)。伴随国内对电控技术了解的日益加深和电控系统的日益普及,国内厂家完全掌握电控技术的时间也不会很远了可以说一个威孚倒下去会有千千万万个“威孚”(成都威特?辽阳新风?),站起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4 精彩回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5-1-2009 11: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还有几个老板真正重视技术研发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6-2-2009 11: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关系到国家发展未来和国计民生的行业应该有所保护,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西方人从来都是打着传播文明的幌子对中国进行掠夺,所谓的技术换市场最终就会演变成市场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不值钱。最终发现我们的市场被人家占领了,得到的技术过时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6-3-2009 15: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衡阳油泵站起来!

就在全国柴油喷射技术受制于博世等国外企业的时候,一个油泵行业的老二哥—衡阳油泵油嘴厂(现在叫亚新科南岳衡阳有限公司)正在崛起。除去占有全国市场份额近30%的欧二以下产品,其国三单体组合泵在08年装机来看,已经占有近80%的单体泵市场,与其合作的主机厂包括最大客户广西玉柴股份,更有一汽下属的锡柴、大柴、上柴,还有二汽的四九发动机厂,等等。随着市场不断深化和产品在实践中考验,衡阳单体泵系统一定会受到普遍的关注,一汽集团更是身担着振兴民族行业的责任和对自主知识产权的追求,重点发展和推广衡阳单体泵系统。08年冬季高寒试验项目试验车装配着的燃油喷射系统几乎全部都是衡阳单体泵。
现在国家默认非典国三,单体泵系统产量虽然下降,但是这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时分,衡阳单体泵也默默积蓄力量,全力解决08年装车在市场上出现的问题,可以说,非典国三给了衡阳单体泵和全国单体泵系统生产厂家一个缓冲的时间,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改进产品质量,为进一步的市场化做好准备。
单体泵站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3-2009 15: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小心噢,衡阳亚辛科南岳和北京亚辛科天纬都是美国控股公司,和博世来控股有区别么?博世还带来领先的技术,亚辛科好像都是大路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3-2009 15: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如果当初威孚要是知道国3可以像重汽1+2那样来做,估计也不会那么急呵呵去合资了,要怪只能怪上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3-2009 23: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其实是我们自己出卖了自己。
人家博世的电控技术也是联合其他德国公司开发的,而非一己之力。我们呢,各自为政,目光短浅,无视自主开发,即使有也是山寨级别,基本只是拿来忽悠人。
再加上这次 非典型 事件,国内未数不多的几家积极开发的企业更没有了积极性,莫非国家想用EGR直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9-3-2009 15: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各自为证,目光短浅”的看法。但若真的要实现举全国之力发展柴油技术,还是得看国家,现在国家政策不是要大力发展“混合燃料及电动技术”吗,因为比起国外,大家都基本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国家不进行调控,光靠国内各大企业凭着各自“振兴民族”的良心来做,不可能也不行。企业是来赢利的,能像联想像海尔像华为那样的企业,中国很难出几个。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3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9-3-2009 21: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我了解的情况:
1、威孚也在开发低成本共轨泵和轨道,目前已经在多个产品上应用,其深厚的油泵设计及加工能力令其在共轨泵的开发上独树一帜,而BOSCH也同意在许多机型上采用威孚自主研发的进油计量阀式共轨泵;
2、衡阳的单体泵技术来源于道依茨单体泵和BOSCH单体泵,据了解在大柴6DE机型等上已经批量应用,而且其已经在考虑将单体泵结构与共轨系统结合起来研发新型共轨系统;
3、山东龙泵通过与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合作已经开发了多种型号的共轨泵,目前在市场上小批量应用,而且也开发了单体泵、电控VE泵等多种产品;
4、辽宁新风通过引进瑞士CRT共轨技术,也开发了适应中国市场的国三燃油系统;
5、重庆威特的电控单体泵结构紧凑,目前也已批量应用;
6、除了以上国三燃油系统,还有重油的H泵,电调泵、PZ泵等一批目前达到国三排放的燃油系统,可以说当前国三排放的产品非常丰富!
——但纵观以上产品,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可靠性和市场应用的时间不够长,特别是采用电控系统后标定、诊断等功能还十分不完善,国内缺少相关的规范和流程,各公司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统一战线,则往往不能开发出成熟的产品!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值 +2 积分 +10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 10 专业回复【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6-2009 23: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就会受制于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6-2009 19: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轰轰烈烈的国3大战从最初的高压共轨和单体泵,走到现在的VE泵和直列泵+EGR,中间包含多少人的努力啊,高压共轨的高价,单体泵价位低一些,但是高价带来的是在中国的水土不服,中国油品、道路及用户的使用条件,注定高压共轨和单体泵只能在大城市高档车上发挥;而VE泵是小缸径发动机达到国3排放,成本下降的第一选择,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宽,VE泵肯定会遍地开花,但是其生产能力令人怀疑;最后是直列泵+EGR,不管是真正达到国3,还是拿到国家公告的假国3,都是最适合中国现状的一种路线,个人感觉应该还能有1~2年的黄金时间,但是排放的再提升却是个问题,还需要国人的大大努力!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4 专业回复【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4-2010 22: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有一个从前真正的老大哥倒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2-4-2010 05: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有更多的肯用心的年轻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4-11-2025 08:24 , Processed in 1.359986 second(s), 5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