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商品进出口继续呈现增长态势,据海关总署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汽车商品累计进出口总额为378.07亿美元,同比增长35.50%,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出口总额与增幅明显高于进口,上半年整车出口总量超过进口总量高达171857辆,我国汽车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顺差,顺差额从去年同期的38.41亿美元上升到今年的43.38亿美元,同比增长12.94%,继续呈现增长趋势。
表1 2008年上半年汽车产品进出口情况
单位:美元,%
据海关总署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进口比去年同期明显增长。从金额看,汽车及其关键件、零附件进口金额为167.35亿美元,同比增长39.11%;其中汽车整车(包括成套散件)进口78.06亿美元,同比增长71.23%;汽车零部件进口总额为89.28亿美元,同比增长19.51%,其中发动机进口金额为8.13亿美元,同比增长16.58%; 在整车进口中, 货车进口金额为4.36亿美元,同比增长12.41%;小客车为2.93亿美元,同比增长47.25%;四驱越野车为35.41亿美元,同比增长101.61%;小轿车为33.33亿美元,同比增长59.56%;特种车为1.31亿美元,同比增长51.85%。汽车底盘为0.19亿美元,同比增长152.68%。客车进口金额为0.32亿美元, 同比增长460.13%。 从数量看,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进口量为212663辆,同比增长53.06%,增幅提高17.99个百分点。其中小轿车进口为80740辆,同比增长25.81%;货车为5989辆,同比增长47.66%;四驱越野车为108477辆,同比增长79.09%;小客车为14860辆,同比增长74.56%;汽车底盘为468只,同比增长66.55%。客车为863辆,同比增长9.52%;特种车为284辆,同比增长30.28%。
表2 2008年上半年汽车产品进口情况
单位:辆,美元,%
今年上半年进口汽车市场呈“前高后低”趋势,价格相对平稳,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今年一季度中国进口汽车市场,增长幅度大大超出预期,同比增长72%。其中主要豪华品牌销售快速增长,平均增长幅度达到82%。一季度进口数量高速增长,有正常增长因素,也受到VIN码备案政策的非正常增长影响。从需求角度看,消费结构升级明显,而且用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改变,进口车需求增加;从供应角度看,在2007年市场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进口汽车厂商普遍看好2008年的进口汽车市场,订货量大幅提高。同时,由于VIN码(车辆识别代码)验证管理办法3月1日正式执行,许多进口汽车经销商都赶在3月1日前突击报关。使得2月份的进口量不但没有像往年大幅下降,反而提高了10.42%。推高了进口汽车数量。因此此次增长有政策的异常因素影响。 2)今年上半年前几月汽车行业进口加速,呈现“三高一稳”的特征:汽车市场的增长高于GDP的增长,进口汽车市场的增长高于国产汽车市场的增长,SUV的增长高于轿车的增长;进口汽车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尤其在整车领域表现突出,特别是整车进口金额首次高于零部件进口的金额成为进口主力。 3)今年我国面临奥运商机及新一轮“换车潮”,整体汽车市场的成长是拉动进口汽车快速增长支撑的因素,国内市场汽车消费需求的释放为汽车进口增长提供了动力。此外,受到汇率的影响,我国汽车进口增长较快,人民币升值使进口整车有了价格优势。目前,人民币升值已经成为国外高端车型进军我国市场的助推器,而且对于目前仍需要大量进口关键件、高附加值件、以进口组装为主的中国汽车业来说,总体上还是可以起到降低制造成本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以美元和日元结算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进口可享受到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巨大好处。 4)今年以来,各类政策调整基本到位,部分消费人群开始对车辆的更新换代,导致对进口汽车需求呈持续增长态势。此外,《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实施产生的综合影响。自去年各品牌总代理成立后度过磨合期,今年运作将逐步正规化,市场营销网络逐步建立,而且更多的新车型大量投放到我国市场。随着各品牌汽车国外总部更加重视我国市场,2008年对我国总代理的销售指标任务加大,也刺激了进口。 5)与国产汽车的错位竞争格局为汽车进口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伴随我国汽车工业强劲发展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迅速崛起的国产经济型汽车和合资中高档汽车已经占据我国汽车生产消费的主流。汽车进口结构逐步向国内尚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档化、个性化产品调整,而对国内汽车市场的影响也由数量补充转向品种调剂,与国产汽车之间形成了差别化的错位竞争格局。随着国内高端消费群体日渐膨胀,其对汽车消费的特殊需求大多只能通过进口满足,由此推动汽车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大排量汽车进口增速明显高于中小排量汽车。由于国内中低档汽车的国内替代能力的增强,进口汽车逐步转向了大排量的高档汽车。 6)自5月份以来,进口汽车销量及价格环比已有所下降,由于进口汽车数量的迅速增长远远高于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进口汽车市场供需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已经引起业内分析人士的高度关注。 7)从细分市场看,乘用车进口大大高于商用车进口。其中四驱越野车与轿车已成为进口的绝对主力,四驱越野车无论数量与金额均为第一,轿车数量与金额仅次于四驱越野车为第二,两者的进口数量与金额分别占整个汽车进口的89.00%和88.06%。商用车中,货车的进口数量与金额均为第一,进口单车价格呈下降趋势。客车进口数量增长不多,但金额增长高达460.13%,说明进口单车价格呈上升趋势。 1)由于今年上半年各大品牌对今年进口汽车市场预期良好,进货大幅增加,所以上半年进口车的数量呈现爆发式非正常增长。由于这种增长没有需求支撑,所以“井喷”行情不会持续,下半年市场将回归理性。今年宏观经济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影响中国进口汽车市场,包括宏观调控、地震灾害、通货膨胀等,股市低迷、房市徘徊将对进口车消费产生影响,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也将加大进口车的操作难度。 2)进入3月份以后,由于进口量远大于市场上的实际购买需求,进口汽车市场供求关系也已发生变化。所以各品牌库存增大,导致进口汽车价格开始下滑。经销商们在盈利大幅降低的同时,下半年各品牌势必将调低全年目标。眼下,资金的压力是经销商们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3)今年下半年消费税可能进行调整,受消费税调整影响车价将出现上涨。且3.0L以上大排量车的上调幅度会比较大。由于大排量车型是进口车的主要品种,所以如果消费税调整,对进口汽车市场的影响会是很大的。消费税的提高会导致下半年进口汽车市场增速放缓,但短期内不会改变进口汽车持续增长的态势,不过从长期来看,则会改变整个进口汽车市场的排量结构格局。特别是大排量高端车型,在消费税调整后价格将无法避免地出现上涨。预计在消息宣布后的一两个月内会形成一个购买小高潮。而此后随着各品牌车型价格的陆续上涨,预计整个进口车市场将进入一个低迷时期。 4)下半年产品结构将出现变化,但SUV仍是主要进口品种。2005年至今,我国油价总体呈上升走势。虽然油价上涨导致的使用成本增加总体来讲还在消费者可承受的范围内,对今年的汽车市场也不会有大的影响。但作用在进口车上,却将导致其产品结构出现变化。从细分市场来看,油价上涨会抑制部分中低端消费者的需求,对高端市场影响不大。因此,排量相对较小车型的进口量比例将增大。一段时间内,SUV仍将是进口车中所占比例最大的车种。但如果油价持续上涨或者燃油税出台,对SUV市场和部分大排量轿车市场都将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5)在这样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进口企业应采取措施,理性面对。一方面,根据新的市场形势,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调整制定理性的销量计划,合理安排进口量,以保持合理的供求关系,避免造成库存积压,从而导致价格大幅波动。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扬,中国汽油价格上涨及相关政策的实施将在预料之中,进口大排量轿车或SUV必将受到很大影响,对此应该重点关注,调整进口产品车型结构和排量结构,引导市场理性消费。 6)综合各种因素预测,今年全年我国进口车总量增幅约在20%至25%之间,进口车总量预计在37万辆左右,其中SUV进口总量约在21万辆左右,其增幅预计为55%至60%。 据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从金额看,汽车及其关键件、零附件出口金额为210.72亿美元,同比增长32.78%;其中汽车整车(包括成套散件)出口49.98亿美元,同比增长85.00%;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60.74亿美元,同比增长22.06%,其中发动机出口金额为7.00亿美元,同比增长51.88%。 在整车(包括成套散件)出口中,四驱越野车金额为1.29亿美元,同比增长15.08%;小客车为1.93亿美元,同比增长51.53%;特种车为7.20亿美元,同比增长77.76%;小轿车出口金额为9.53亿美元,同比增长84.22%,货车为23.39亿美元,同比增长95.37%;客车为5.14亿美元,同比增长86.00%;汽车底盘为0.96亿美元,同比增长176.24%。 从数量看,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增势不减,为384520辆,同比增长59.62%。各车种均呈增长之势,其中四驱越野车出口为11859辆,同比增长13.55%;小客车为22033辆,同比增长39.36%;特种车为6721辆,同比增长4.23%;客车为17772辆,同比增长21.47%;小轿车为133124辆,同比增长98.62%;货车为168153辆,同比增长44.66%;汽车底盘为17949只,同比增长169.50%。 今年上半年,摩托车生产企业累计出口超过500万辆,达到502.56万辆,同比增长32.13%,占同期摩托车销售量的36.24%。 上半年,出口量位居前10位的企业依次为:奇瑞、长城、吉利、北汽、广汽、长安、东风、一汽、哈飞和江淮,分别出口8.30万辆、3.07万辆、2.92万辆、2.51万辆、2.44万辆、2.39万辆、2.29万辆、1.45万辆、1.37万辆和1.33万辆,上述10家企业共出口汽车28.07万辆,占汽车企业出口总量的73%。与上年同期相比,除哈飞有所下降外,其他企业均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其中东风、吉利和北汽增幅尤为迅猛。
表3 2008年上半年汽车产品出口情况
单位:辆,美元,%
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中国制造”汽车的海外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稳定、高速、持续”增长期。主要表现为如下特点: 1)汽车产业关联性和带动性很强,对就业和社会福利贡献度很高,始终被发达国家作为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加以扶持。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特别是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汽车整车批量出口,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实现持续快增不仅必须,而且可能。 2)我国汽车产品已占世界贸易总额10%左右,需求层次多,发展速度快,市场空间大;中国汽车工业已形成较完整的生产和配套体系,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中低档轿车、客车和卡车特别是汽车零部件上的比较优势明显;国内产能过剩苗头已显现,目前轿车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2.5%,企业有扩大出口的较强压力。 3)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商用车生产国,其规模效益是国外企业无法比拟的,尽管今年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我国商用车出口还是具有强大的优势,而且出口规模不断快速增长。出口的良好势头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长上,对一些新兴市场出口的突破,以及在一些主要市场上出口量的稳步增长都令人振奋。我国汽车出口地区呈现多元化。中东、非洲和亚洲是我国汽车整车产品的传统出口市场,并得到了有效的巩固和扩张,而对欧洲(主要是东欧)得到了大力开发,欧洲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 4)今年以来,我国出口汽车产品的技术质量档次稳步提升。各个出口企业放弃旧有的“低端、低价”战略,在可接受的质量和有吸引力的价格之间寻求平衡,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5)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国,国内汽车零部件性价比较高。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一些标准件类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有一席之地,生产的部分产品质量完全可以与欧美同类产品相媲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6)上半年,为了有效缓解国内摩托车市场日益严峻的形势,摩托车企业继续加大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同时采取了多种手段归避由于人民币升值给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上半年摩托车出口依旧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产品出口增势不减,整车出口贡献度继续维持较高水平;125ml等五大排量品种依旧是出口主导,三轮车品种表现也较为突出;行业内骨干企业维持较高贡献度,前十家企业出口量及金额均超过50% 7)从细分市场看,商用车出口大大高于乘用车出口,我国商用车整车出口贡献率更是远远大于进口贡献率。其中货车仍然是出口的主力,无论数量与金额均为第一,轿车上半年出口增速加快令人瞩目,数量与金额仅次于货车为第二,两者的进口数量与金额分别占整个汽车出口的78.35%和65.87%。客车上半年出口增速也较突出,“比较优势”明显。而乘用车出口单车价格(7632美元)则大大高于商用车出口单车价格(2373美元)。单车利润比较低,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明显不足。 1)今年的出口形势比较乐观,从2003年开始至今,中国汽车出口连续5年保持百分之百的“井喷式”增长。中国汽车大规模出口的时机已经成熟。以目前的出口规模和人民币的升值幅度,汇率变化短期内对企业出口的影响不会很大。随着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的高速增长态势,在国内市场支撑下,2008年我国汽车出口将同比增长30%以上。有望突破80万辆,其中商用车出口在45万~50万辆左右,乘用车出口在30万~35万辆左右。 2)我国汽车出口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平滑了行业的周期波动。从产品出口结构看,重卡、小排量轿车、轻卡、大中型客车等产品是我国汽车出口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大中型客车、轻型商用车以及重卡的出口比重已占其销量的10%以上,成为其需求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的主力仍然是内资企业。 3)国内汽车零部件性价比较高。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一些标准件类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生产的部分产品质量也完全可以与欧美同类商品相媲美,而且产品价格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为今年以来汽车零件、附件及车身出口增幅提供了条件。 4)我国汽车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约占出口金额的72%左右,加工贸易约占20%,其他贸易为8%。随着出口业务的拓展,国内多数企业也逐渐认识到竞相压价带来的恶果,开始委托当地的代理商或总经销商负责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目前中国汽车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低成本、低价格,这恰恰符合国际快速成长的市场需要。在那些价格敏感度很高的新兴市场上,中国汽车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决定了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该势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