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4110查看
  • 16回复

[讨论] 发现一奇怪现象,很少有研究汽油雾化方面的文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1-2009 14: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现在研究讨论发动机的进、排气系统的文章很多,什么双凸轮轴结构,可变进气系统结构等,再售车在这方面做文章的也很多,但很少有研究汽油雾化方面的文章,我个人认为,汽油雾化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能以汽油分子结构独立存在,这样与空气的混合应该最理想,难道现在的电喷,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状态?还是就目前情况,有不可逾越的技术鸿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1-2009 14: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技术在当今科学领域的限制下,确实不能很全面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当然燃油分子与空气分子的结合越充分然有效率越高,电喷能取代化油器,已经是现代汽车的一项进步了。
期待更好的燃油供给系统!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1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1-2009 15: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缸内汽油直喷不就是个例子吗?
化油器可以省油,但排放不好;电喷正好相反?
任何技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必须满足当时或不远的将来所要求的目标。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1-2009 16: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汽车电喷行业也待了有些时间了,关于油气混合的问题还是一直是一个内部的问题,楼主所说的汽油以分子结构独立存在那是在现阶段技术条件下完全不能达到了,强调下,即使技术在将来能够达到使汽油分子独立,还有分子密度不均匀的问题需要解决,这说明下,缸内直喷实际上是增加了油气混合的程度,由于其喷油器的结构限制,其汽油液滴的直径并不是比所有的缸外喷油器都小。现在一般的小排量发动机采用的喷油器均是四孔的喷板,这种喷板能够将80%的液滴直径控制在100纳米以下,已经能够满足国三和国四批量生产的要求了。
根据流体力学定律要想将汽油液体完全解体到分子状态需要非常大的力,这个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是达不到的。并且在燃烧中液滴直径在50纳米~100纳米之间时影响其燃烧的主要因素就不是汽油液滴的直径了,而是汽油和空气混合的均匀程度
还有楼上说的很有意思,化油器省油?那是在非常稀燃状态下,发动机损失了很多功率扭矩的条件下得到的结果,按照有用功的原理判断,化油器要比电喷多耗油10%以上~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7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7 专业人士【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17-1-2009 11: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化油器结构,简单说,就是负压吸油。电喷结构则是正压送油。至于哪种结构省油,我认为不能简单而论。

大家知道,老化油器车,其油量控制,基本都是机械设定的工作原理(含真空控制),其控制范围不够宽,控制曲线不够平滑。而电喷,理论上控制精度高,结构也简单,但实际应用与理论上的东西差距也许较大,首先其空气流量传感器,是平均值检测(由结构决定),而实际精度也不可能很高,再就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空气流量传感器以及电喷嘴容易脏,这就造成ECU检测到的信号不够真实,从而计算误差也会相应增大,控制效果有可能偏离实际值。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5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009 09: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opli 于 16-1-2009 16:55 发表
我还有楼上说的很有意思,化油器省油?那是在非常稀燃状态下,发动机损失了很多功率扭矩的条件下得到的结果,按照有用功的原理判断,化油器要比电喷多耗油10%以上~


这只是理论情况而已。
我赞同kanty兄在楼上提到的。
不知道kopli兄开过车没有,大家可以问一下老司机,在实际应用中化油器的确比电喷的省油,这也是刚刚推进电喷发动机时遇到的障碍,电喷发动机价格高,还不省油。也许这是我遇到的片面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009 12: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braxyb 于 20-1-2009 09:08 发表


这只是理论情况而已。
我赞同kanty兄在楼上提到的。
不知道kopli兄开过车没有,大家可以问一下老司机,在实际应用中化油器的确比电喷的省油,这也是刚刚推进电喷发动机时遇到的障碍,电喷发动机价格高,还不省 ...



libraxyb兄开省油化油器车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加速无力,发动机转速(注意不是车速)提不上去的现象?这些都是化油器无闭环稀燃造成的,我说的化油器比电喷费油是在有用功的基础上~即发动机输出同样的功率和扭矩,电喷更省油!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009 13: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opli 于 20-1-2009 12:28 发表
libraxyb兄开省油化油器车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加速无力,发动机转速(注意不是车速)提不上去的现象?这些都是化油器无闭环稀燃造成的,我说的化油器比电喷费油是在有用功的基础上~即发动机输出同样的功率和扭矩 ...


化油器比电喷费油是在有用功的基础。
理解失误。
看了koplix兄的帖子,高人啊,有机会向您请教。

[ 本帖最后由 libraxyb 于 20-1-2009 13:3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009 20: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怎样,改善油气混合是追求的方向。

今后,还会有HCCI燃烧。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1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3-1-2009 00: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同样功率、扭矩输出的条件下,说化油器油耗会高10%以上,我个人认为理由不够充分。

在相同条件下作对比,只能出现在汽油雾化效果的差异上,理论上说,化油器车低转速时,雾化效果会差些,随着转速的提高,雾化效果也会提高。而电喷车,我不知道其喷油压力是恒定不变还是也随转速升高而增大,但可以肯定的,其高压喷油有利于汽油雾化,但时序的断续现象却会造成混合不均匀,反而是影响雾化,所以我认为不能简单去说化油器车费油。

如果用最新最高技术的电喷车去和传统的化油器车进行对比,那是没有意义的,起码也要让传统的化油器车穿上“新衣”后,再去作比较,但那时候的比较,我估计也不一定能分出个高低。因为应用技术是可以交叉利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11-2009 10: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HCCI这是国外的研究方向但是好像现在是不了了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3-11-2009 03: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opli 于 16-1-2009 16:55 发表
我在汽车电喷行业也待了有些时间了,关于油气混合的问题还是一直是一个内部的问题,楼主所说的汽油以分子结构独立存在那是在现阶段技术条件下完全不能达到了,强调下,即使技术在将来能够达到使汽油分子独立,还有分 ...

说的比较专业,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4-11-2009 17: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楼 kanty 的帖子

喷油压力应该是恒定不变的 变的只是喷油嘴开合时间来控制喷油量多少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 收起 理由
liujianjiang + 1 鼓励讨论【重在参与,不以对错论英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4-11-2009 17: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没有看到的.并不等于说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5-11-2009 08: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化油器发动机停车也在“放”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8-5-2024 07:18 , Processed in 1.421505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