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2940查看
  • 4回复

影响冷却系的主要因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6-10-2015 21:25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7-3-2009 21: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希望和大家多点交流。影响冷却系的主要因素

      由于汽车发动机工作工况比较复杂,影响冷却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来说,主要有循环水量、散热效率、空气流量三方面的因素影响。要使汽车冷却系发挥最佳冷却效果,不仅这三者必须有一定的数量,而且它们之间必须有适当的匹配。

      循环水量

      循环水量不仅与水泵的结构、转速有关,而且与冷却水量、水流的组织是否合理有关。冷却水量应基本与发动机功率成正比,每千瓦约需0.3~0.4升冷却水。另外,合理的水流组织,可使水流阻力减少,提高循环水量,而且能够使发动机各缸冷却均匀,避免一些受热零件,特别是气缸盖和气缸体的壁面由于温度太高而产生“死区”和局部炽热区。

      散热效率

      散热效率主要同水箱有关。现代汽车多采用带有压力盖的管带式水箱,该类型水箱散热性能比较优越,由于带有压力盖,使系统内压力增高,其冷却水即使在100℃仍不会沸腾,加大了散热器内外温差,提高了散热能力,而且由于冷却水没有直接同外界抵触,减少了“死水”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封闭式冷却系”。

      空气流量

      空气流量主要由风扇的直径、转速、叶片形状、导风板密封程度、水箱罩与风扇叶片相对位置等因素有关。风扇的叶片直径及角度对扇风量影响很大。

      水箱罩与风扇叶片的相对位置。一般地,水箱罩应包含风扇叶轮纵向宽度的三分之二较为合适。另外,空气流量还受到水箱罩与风扇叶片径向间隙的影响,间隙越小越好。但由于水箱罩与风扇在行车震动时,步调经常不一致,因此一般取 15mm~20 mm 。但若风扇轴座与水箱罩是刚性连接的,可取 5mm~6mm ,效果更佳。

      导风圈的密封性。导风圈的密封,可以避免空气量反向流窜,影响空气流量。

      膨胀水箱的应用

      对于压缩比较高的发动机,特别是柴油机,由于燃烧压力高,燃烧气体很容易窜入冷却体,形成大量气泡,使冷却系产生局部真空,产生所谓的“汽蚀”、“汽阻”现象,这会使冷却水流量剧减,造成发动机过热,严重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解决办法是加装膨胀水箱,在冷却系的最高处设置一静水室(即膨胀水箱),其上部空间用细管与冷却系中最易积存汽泡的地方,如水箱上水室、气缸盖等部位相连,其下部用水管(内径约为 20 mm)与水泵入水口处连接,这样就能将冷却系中汽泡迅速排出,并利用膨胀水箱的静水压提高水泵入水口处的压力,大大减少了“汽阻”及“汽泡”现象的产生。

      加装膨胀水箱应注意几点:1)膨胀水箱的安装高度应尽量大些,以形成足够的静水压;2)膨胀水箱要限制水位,形成一定的膨胀空间,以利于汽泡的排出。膨胀空间应占膨胀水箱容积的 1/3 ~1/2。

      影响冷却系冷却效果的各个主要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例如:增大散热器散热管的数目,可以提高冷却水循环速度,提高散热效率,但却使空气流动阻力增加,影响空气流量,因此它们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不能突出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冷却系的最佳效果才能发挥出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7-3-2009 22: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影响冷却系的主要因素
        由于汽车发动机工作工况比较复杂,影响冷却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来说,主要有循环水量、散热效率、空气流量三方面的因素影响。要使汽车冷却系发挥最佳冷却效果,不仅这三者必须有一定的数量,而且它们之间必须有适当的匹配。
        循环水量
        循环水量不仅与水泵的结构、转速有关,而且与冷却水量、水流的组织是否合理有关。冷却水量应基本与发动机功率成正比,每千瓦约需0.3~0.4升冷却水。另外,合理的水流组织,可使水流阻力减少,提高循环水量,而且能够使发动机各缸冷却均匀,避免一些受热零件,特别是气缸盖和气缸体的壁面由于温度太高而产生“死区”和局部炽热区。
        散热效率
        散热效率主要同水箱有关。现代汽车多采用带有压力盖的管带式水箱,该类型水箱散热性能比较优越,由于带有压力盖,使系统内压力增高,其冷却水即使在100℃仍不会沸腾,加大了散热器内外温差,提高了散热能力,而且由于冷却水没有直接同外界抵触,减少了“死水”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封闭式冷却系”。
        空气流量
        空气流量主要由风扇的直径、转速、叶片形状、导风板密封程度、水箱罩与风扇叶片相对位置等因素有关。风扇的叶片直径及角度对扇风量影响很大。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4 COPY【交流中才能学到书上没有的东西】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6-5-2009 16: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有没具体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6-5-2009 16: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箱的散热面积(大小)特别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6-5-2009 19: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动机冷却系简单介绍

    1 概述
    随着发动机采用更加紧凑的设计和具有更大的比功率,发动机产生的废热密度也随之明显增大。一些关键区域,如排气门周围散热问题需优先考虑,冷却系统即便出现小的故障也可能在这样的区域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一般应满足发动机满负荷时的散热需求,因为此时发动机产生的热量最大。然而,在部分负荷时,冷却系统会发生功率损失,水泵所提供的冷却液流量超过所需的流量。我们希望发动机冷启动时间尽可能短。因为发动机怠速时排放的污染物较多,油耗也大。冷却系统的结构对发动机的冷启动时间有较大的影响。
    2 现代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特点
    传统冷却系统的作用是可靠地保护发动机,而还应具有改善燃料经济性和降低排放的作用。为此,现代冷却系统要综合考虑下面的因素:发动机内部的摩擦损失;冷却系统水泵的功率;燃烧边界条件,如燃烧室温度、充量密度、充量温度。
    先进的冷却系统采用系统化、模块化设计方法,统筹考虑每项影响因素,使冷却系统既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又提高发动机效率和减少排放。
    2.1 温度设定点
    发动机工作温度的极限值取决于排气门周围区域最高温度。最理想的情况是按金属温度而不是冷却液温度控制冷却系统,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发动机。由于冷却系统设定的冷却温度是以满负荷时最大散热率为基础,因此,发动机和冷却系统在部分负荷时处于不太理想状态,如市区行驶和低速行驶时,会产生高油耗和排放。
    通过改变冷却液温度设定点可改善发动机和冷却系统在部分负荷时的性能。根据排气门周围区域温度极限值,可升高或降低冷却液或金属温度设定点。升高或降低温度点都各有特点,这取决于希望达到的目的。
    2.2 提高温度设定点
    提高工作温度设定点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方法。提高温度有许多优点,它直接影响发动机损耗和冷却系统的效果以及发动机排放物的形成。提高工作温度将提高发动机机油温度,降低发动机摩擦磨损,降低发动机燃油消耗。
    研究表明,发动机工作温度对摩擦损失有很大影响。将冷却液排出温度提高到150℃,使气缸温度升高到195℃,油耗则下降4%-6%。将冷却液温度保持在90-115℃范围内,使发动机机油的最高温度为140℃,则油耗在部分负荷时下降10%。
    提高工作温度也明显影响冷却系统的效能。提高冷却液或金属温度会改善发动机和散热气热传递传递的效果,降低冷却液的流速,减小水泵的额定功率,从而降低发动机的功率消耗。此外,可采用不同的方式,进一步减小冷却液的流速。
    2.3 降低温度设定点
    降低冷却系统的工作温度可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降低进气温度。这对燃烧过程、燃油效率及排放有利。降低温度设定点可以节省发动机运行成本,提高部件使用寿命。
    研究表明,若气缸盖温度降低到50℃,点火提前角可提前3℃A而不发生爆震,充气效率提高2%,发动机工作特性改善,有助于优化压缩比和参数选择,取得更好的燃油效率和排放性能。
    2.4 精确冷却系统
    精确冷却系统主要体现在冷却水套的结构设计与冷却液流速的设计中。在精确冷却系统中,热关键区,如排气门周围,冷却液有较大的流速,热传递效率高,冷却液的温度梯度变化小。这样的效果来自缩小这些地方冷却液通道的横截面,提高流速,减少流量。
    精确冷却系统的设计关键在于确定冷却水套的尺寸,选择匹配的冷却水泵,保证系统的散热能力能够满足低速大负荷时关键区域工作温度的需求。
    发动机冷却液流速的变化范围相当大,从怠速时的1 m/s到最大功率时的5 m/s。故应将冷却水套和冷却系统整体考虑,相互补充,发挥最大潜力。
    研究表明,采用精确冷却系统,在发动机整个工作转速范围,冷却液流量可下降40%。对气缸盖上冷却水套的精确设计,可使普通冷却道的流速从1.4m/s提高到4 m/s,大大提高气缸盖传热性,将气缸盖的金属温度降低到60℃。
    2.5 分流式冷却系统
    分流式冷却系统为另外一种冷却系统。在这种冷却系统中,气缸盖和气缸体由各自的液流回路冷却,气缸盖和气缸体具有不同的温度。分流式的冷却系统具备特有的优势,可使发动机各部分在最优的温度设定点工作。冷却系统的整体效率达到最大。每个冷却回路将在不同冷却温度设定点或流速下工作,创造理想的发动机温度分布。
    理想的发动机热工作状态是气缸盖温度较低而气缸体温度相对较高。气缸盖温度较低可提高充气效率,增大进气量。温度低且进气量大可促进完全燃烧,降低CO,HC和NOx的形成,也提高输出功率。较高气缸体温度会减小摩擦损失,直接改善燃油效率,间接地降低缸内峰值压力和温度。分流式冷却系统可使缸盖和缸体温度相差100℃。气缸温度可高达150℃,而缸盖温度可降低50℃,减少缸体摩擦损失,降低油耗。较高的缸体温度使油耗降低4%-6%,在部分负荷时HC降低20%-35%。节气门全开时,缸盖和缸体温度设定值可调到50℃和90℃,从整体上改善燃油消耗、功率输出和排放。
    2.6 可控式发动机冷却系统
    传统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属于被动式的,结构简单或成本低。可控式冷却系统可弥补目前冷却系统的不足。现在冷却系统的设计标准是解决满负荷时的散热问题,因而部分负荷时过大的散热能力将导致发动机功率浪费。这对轻型车辆来说尤为明显,这些车辆大多数时间都在市区内部分负荷下行驶,只利用部分发动机功率,引起冷却系统较高损耗。为解决发动机在特殊情况下过热的问题,现在的冷却系统体积较大,导致冷却效率降低,增大了冷却系统的功率需求,延长了发动机暖机时间。可控式发动机冷却系统一般包括传感器、执行器和电控模块。可控式冷却系统能够根据发动机工作状况调整冷却量,降低发动机功率损耗。在可控式冷却系统中,执行器为冷却水泵和节温器,一般由电动水泵和液流控制阀组成,可根据要求调整冷却量。温度传感器为系统的一部分,可迅速把发动机的热状态传给控制器。
    可控式装置,如电动水泵,可将冷却系温度设定点从90℃提高到110℃,节省2%-5%的燃油,CO减少20%,HC减少10%。稳定状态时,金属温度比传统冷却系统的高10℃,可控式冷却系统具有较快的响应能力,可将冷却温度保持在设定点的±2℃范围。从110℃下降到100℃只需2 s。发动机暖机时间减少到200s,冷却系统工作范围更贴近工作极限区域,能够缩小发动机冷却温度和金属温度的波动范围,减少循环热负荷造成的金属疲劳,延长部件寿命。
    3 结论
    前面介绍的几种先进冷却系统具有改善冷却系统性能的潜力,能够提高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冷却系统的能控性是改善冷却系统的关键,能控性表示对发动机结构保护的关键参数,如金属温度、冷却液温度和机油温度等能够控制,确保发动机在安全限度范围内工作。冷却系统能够对不同工况作出快速反应,最大地节省燃料、降低排放,而不影响发动机整体性能。
    从设计和使用性能角度看,分流式冷却与精密冷却相结合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既能提供理想的发动机保护,又能提高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这种结构有利于形成发动机理想的温度分布。直接向气缸盖排气门周围供给冷却液,减少了气缸盖温度变化,使缸盖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也能将机油和缸体温度保持在设计的工作范围,具有较低的摩擦损失和污染排放量。■
    冷却系统的功能及维护保养方法如下:
    1、冷却系统的功能,就是将发动机零件吸收的一部分热量带走,保证柴油发动机各零件维持在正常的温度范围内。
    2、冷却水应是不含溶解盐的软水,如清洁的河水、雨水等。不要用井水、泉水或海水等硬水,以防产生水垢,引起发动机散热不良,气缸过热等问题发生。
    3、用漏斗将冷却水加入水箱时,应当防止水飞溅到发动机与散热器上,防止散热片和机体上积尘、弄脏,影响冷却效果。
    4、若因发动机缺水而引起温度过高时,不能马上加水,应使发动机慢速运转10—15分钟,等温度稍降低后,在发动机不息火的情况下慢慢加入冷却水。
    5、冬季,水箱内应加热水。启动后应慢速运转至水温超过40度时才能工作。工作结束后,必须放尽冷却水。
    6、要定期清除水箱内的水垢,对风冷发动机的散热片要经常擦洗污泥、脏垢。散热片不可损坏,若损坏后要及时更换,以免影响散热效果。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120762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9-4-2024 02:50 , Processed in 0.56437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