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633查看
  • 6回复

多段式可变进气歧管技术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5-6-2009 1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多段式可变进气歧管技术
  通过电脑控制进气管长度,满足低速时提供大的扭矩,高速时提供大的功率。
  >> F.I.R.E
  F.I.R.E意指“一体化发动机”,在意大利、巴西、土耳其等国均有生产,每年产量达数百万台,是一种技术成熟、性能稳定的经济型发动机,广泛地应用在菲亚特的各种经济型轿车上。
  以装载在菲亚特派力奥轿车188A4000发动机为例,发动机排气量1242ml,压缩比为9.5±0.2 1。发动机控制系统ECU为意大利玛瑞利公司Magneti Marelli? IAW 59F多点电喷系统。采用静电点火、顺序喷射、无回油供油系统及双氧传感器技术,使发动机排放水平轻松超过欧洲2号标准并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这个系统具有以下功能:调节喷油时间、控制点火提前角、控制散热器电子风扇、控制和管理怠速、控制冷启动补偿、自诊断及自学习,并具有跛行功能。
  >> VVT-i
  近年生产的丰田轿车,包括最新的威姿大都装配了标注有“VVT-i”字样的发动机。VVT-i,是英文“Variable Valve Timing intake”的缩写,意思是“智能可变配气正时”。由于采用电子控制单元(ECU)控制,因此丰田起了一个好听的中文名称叫“智慧型可变气门正时系统”。该系统主要控制进气门凸轮轴,又多了一个小尾巴“i”,就是英文“Intake”(进气)的代号。这些就是“VVT-i”的字面含义了。
  VVT-i是一种控制进气凸轮轴气门正时的装置,它通过调整凸轮轴转角配气正时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发动机在所有转速范围内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降低尾气的排放。而丰田在2000年发表的全新一代Celica则进一步地发展了VVT-i引擎,创造出新一代的VVTL-i引擎,它也用类似Honda VTEC的原理,比原来VVT-i引擎上的凸轮轴多了可以切换大小不同角度的凸轮,也利用“摇臂”的机置来决定是否顶到高角或小角度的凸轮,而作到“可连续式”地改变引擎的正时,重叠时间与“两阶段式”的升程。VVTL-i结合了VVT-i的连续式可变正时与重叠角,与VTEC式的凸轮轴切换,而首先达到第一具可以说是“近似”完美的引擎,VVT-i加入可以变化valve升程后的新引擎VVTL-i,果然在性能版的Celica身上有超过每公升100hp以上的实力,1.8升的它能有180hp/7800rpm的超强实力,而且它还保有扭力曲线高而平原式的表现,0-96km/hr。应该说VVTL-i是Toyota划时代的力作。
  >> VDE
  可变排量发动机(VDE),并准备装在福特公司以后生产的轿车和卡车上,以进一步改善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这种发动机技术最适合于多汽缸的发动机使用。例如对12缸发动机来说,采用这种技术后,等于装了两个独立的6缸发动机,可以根据驾驶的需要让一台发动机运行,而让另一台处在怠速状态。这样,就可以随时调整发动机的排气量,从而减少燃油的消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6-6-2009 09: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贴属文实不符型,有骗分赚疑。其中竟还提到欧II标准,这是哪年的事?还有把VVT当新技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6-6-2009 23: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感觉有点不对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6-2010 09: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不对题,标题党!鄙视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3-6-2010 16: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又不能下载 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0-6-2010 01: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好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5-8-2010 21: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乱了。。说的一点也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6-8-2025 00:59 , Processed in 0.356275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