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5136查看
  • 12回复

[悬挂] 谁做过渐变刚度主副钢板弹簧的同志过来交流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3-6-2009 16: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关于此中钢板弹簧的设计要点是:
1.空载刚度以及变形
2.副簧刚接触时的刚度以及变形。
3.副簧完全接触后的刚度以及变形。
4.满载时的刚度以及变形。
5.主副簧应力。
其中最关键的是2和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轻形车后悬架的同志过来交流下,怎么取值,谢谢!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4 价值主题【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3-6-2009 19: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是做微车的,
副簧刚接触时的刚度是按照主簧刚度和变形来计算的,
接触后的刚度为主副簧合成刚度,
随着副簧的接触,弹簧的特性曲线是非线形的,具体计算可参考《汽车工程手册》设计篇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3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15-6-2009 21: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一段时间请教专家陈耀明,他给了我一份资料,对于刚度,变形,固有频率已经掌握,但对于应力的计算不还不是很清楚,通过与南钢长力的交流,可知,副簧的应力要比主簧的应力小很多,因他们是用固定的程序计算的,因此计算过程和取值不是很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6-2009 16: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渐变刚度的计算比较复杂

渐变刚度的计算比较复杂,即使是计算也不是很准确,因此,比较好的办法是先进行一轮设计试制,并测试其刚性曲线.根据刚性曲线决定是否需要调整主副簧的接触点及刚度,经过两到三轮的性能调整,一般可得到比较完美的性能曲线,性能确定后再验证可靠性.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3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17-6-2009 21: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变截面钢板弹簧还是比较好设计的,但渐变刚度钢板弹簧实际产品和理论计算还是存在一些误差的,特别是应力计算还是没有比价好的资料进行计算。
对于主副簧的结构一般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两级刚度钢板弹簧
其又分为两类
1.副簧在上的,多用于中重载货汽车和牵引车。
2.副簧位于主簧之下的,多用于氢型客货车。
另一类为渐变刚度钢板弹簧选择:
1.主簧为多片钢板弹簧,副簧为单片等厚度钢板弹簧。
2.主簧为多片钢板弹簧,副簧为多片等厚度钢板弹簧。
3.主簧为多片钢板弹簧,副簧为单片或两片变截面钢板弹簧。

设计时要确定四个载荷;
1.空载载荷
2.副簧刚接触时的载荷
3.副簧完全接触时的载荷
4.满载载荷

这四种载荷实际的先后位置又可分为:
1.理想的等频特性的设计,即空载位于副簧刚接触时的载荷之后,满载位于副簧完全接触时的载荷之前,这样可以保证车辆空满载频率的相等,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实际不可能达到,这也是以后咱们设计者的努力方向。
2.副簧刚接触时的载荷位于空载之后,满载位于副簧完全接触时的载荷之前
3.副簧刚接触时的载荷位于空载之后,满载位于副簧完全接触时的载荷之后
.
.
.
.
对于空满载与两个临界载荷的差值大小也需要选择,以防止板簧在变形时产品频率突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9-6-2009 11: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主副簧设计,如何去载荷,刚度计算,频率计算,汽车设计基本都讲了。
只是楼主与供应商交流可知,副簧的应力要比主簧的应力小很多,我不太认同,通常为了安全考虑,应该让副簧应力大于主簧,确保主簧安全。我以前在做重型车设计时,也是这样做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鼓励讨论【重在参与,不以对错论英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19-6-2009 19: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所说的是对副簧位于主簧上的两级刚度主副钢板弹簧结构,这个我清楚,计算也相对比较简单,但对于副簧位于主簧下的“简编刚度”复合钢板弹簧结构,计算就相对比较复杂些,注意:我说的是渐变刚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6-2009 06: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3-8-2015 22:57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30-6-2009 17: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下班了,留个名回头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2009 11: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rankszhao 于 13-6-2009 16:28 发表
    关于此中钢板弹簧的设计要点是:
    1.空载刚度以及变形
    2.副簧刚接触时的刚度以及变形。
    3.副簧完全接触后的刚度以及变形。
    4.满载时的刚度以及变形。
    5.主副簧应力。
    其中最关键的是2和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 ...

    2和3应该可以由有限元分析得到。
    类似的开始不接触到突然接触参与变形的分析我做过,结果跟想象的接近,但是没有经过试验验证。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1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5-9-2011 09: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渐变刚度板簧有没用在重型车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8-2012 14: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对,有没有解释结合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11-2012 12: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苏联的一本书上很详细的介绍了你提出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0-7-2025 08:55 , Processed in 0.341036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