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5019查看
  • 16回复

整车紧固件扭矩除了使用定扭力扳手、电动工具控制外,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控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8-6-2015 07:30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17-10-2009 11: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整车紧固件扭矩除了使用定扭力扳手、电动工具控制外,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控制?小小的螺钉(车辆上不重要的部位)是否也需要扭力控制?对于出现扭矩值反松的问题应如何解决?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9-10-2009 10: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是采用3个方法,一是用现用气动工具打,然后再用扭力扳手扳,这个缺点是明显的,气动工具会存在过紧的情况,并且一些数据和精度不能得到保证;二是 用气动工具加控制仪的形式,这个精度可到5%,并且数据可以保存,缺点是有时候会因气源变化太大而变化,并且气动不能用于多轴,不然精度很差;三是 用电动拧紧机,缺点就是单轴反作用力大,要加反作用力杆,并且价格比较贵。 一般不重要的部位也需要扭力控制,但是精度要求很低;对于反松的问题,电动拧紧机已经解决了,不会存在。 要不就在工艺上确定 过大一点比较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6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6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12-2009 21: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的少了一种,还有一种使用非常广泛的是蓄电池扳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3-2010 09: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扳手拧紧有很多种方式,不过蓄电池的没有听说过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2-10-2010 10: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蓄电池的使用是比较广泛,也可以实现定扭,它的好处是携带方便,不受气压影响,并且现场看起来更整洁,也不用需要气源。 缺点是  只能适用于小扭矩,大扭矩的话反作用力太大,并且充电式的精度比不上控制式的拧紧机和电动扳手。但是因为其噪音小和方便,在很多地方特别是扭矩要求不是太高以及扭矩不是太大的地方,用的特别多。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3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4-10-2010 06: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恩  刚知道有蓄电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4-10-2010 10: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角法和力矩法两种拧紧方法,重要部位使用转角法,拧紧的工具气动工具,电动枪,拧紧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5-10-2010 10: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角法和扭矩法是用的最普遍的, 其实还有斜率控制法,和转角法差不多,还有就是穿透力补偿法,适用于发动机或者自攻螺丝的拧紧。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1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9-11-2010 15: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有三个问题,我来回答第二,第三个问题。
    实际上小小的螺钉(车辆上不重要的部位)是不需要定扭力的,它的拧紧是凭手感控制。第三个问题,应该说是原因比较复杂,如果是定扭力后,车辆没有销售出去,在停车场里面,就发生扭力值下降,这要从工艺上找原因,一般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螺栓与螺母配合表面的问题,比如螺母螺纹内表面有诸如漆层一类的杂物,那么,即使你定力时达到了扭力值,实质上也达不到拧紧要求,过一段时间扭力值会下降。另一方面,是安装时工件有变形,虽然,当时扭力值够了,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工件内应力消除以后,扭力值会下降。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4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4-2011 20: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都很专业,不过扭矩是肯定要的。我们公司就因为螺钉松发生过召回事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3-9-2011 23: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建立一套力矩管理办法,螺栓需要明确的区分管理和明确的力矩管理。针对所谓的力矩控制想要的是符合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稳定/可靠的过程保证,例如:所谓的小螺栓重点过程的保证/扳手的符合与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8-9-2011 22: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力矩有很多值得探讨的方面,比如螺栓力矩拧紧和检查,曲轴回转力矩的静态和动态之分等,好像还没有见过讲的比较透彻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10-2011 23: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很多召回都是由于紧固件松动导致相关零部件带来安全问题 就像楼上说的 非重要的零部件也需要固定好 以免在行车中松动 一般对力矩都有上下限 20%算多的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10-2011 13: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都在讨论,我也来说说吧。
    装配过程中拧紧和密封都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但是以往对拧紧并不是很重视,早期都是呆扳手拧紧,生产效率逐渐提升后,大多数使用气动工具拧紧,是没有办法对力矩进行控制的,只有扳手本身可以控制最大扭矩。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控制力矩的工具有以下几种:
    1.气动工具,有一般的冲击扳手,还有可控力矩的扳手,现在还可以通过控制器来实现对拧紧数量的控制。但是受外界环境,特别是厂房气压的影响相当大。适用于力矩精度要求不高的拧紧,效率很高。
    2.扭力扳手,有表盘式,定扭式还有带控制器的。表盘的在不超过范围内,可以随意控制力矩,但是使用者需要再拧紧过程中观察表盘读数,效率是很低的。定扭扳手,拧到设定的力矩后,会提示和断力,但是和人员的使用技巧有很大的关系,角度、速度都会对最终力矩有影响,适用于管螺纹的拧紧。带控制器的扳手,一般是日本生产,可以设定角度拧紧,力矩拧紧,角度+力矩拧紧,同时可以得到最终的拧紧力矩,程序可设定,精度较高,但是效率不高,一般适用于修理等工位对有特殊要求的螺栓力矩进行拧紧。
    3.电动拧紧工具,包括前面有人提到的蓄电池式的。电动扳手的优点显而易见,能够精确控制力矩,能够计数,能够设定很多种的宁静方式,能够设定N多组的拧紧程序,结合网络可以存储全部拧紧数据,可以做到工位防错,包括拧紧顺序的防错。价格是比较贵,通常一套要10万左右,国产也有,但是精度和维护都是问题。
    4.拧紧轴,较大力矩使用拧紧轴进行拧紧,可以很好的控制反力,避免反力作用到人身上,劳动强度太大。
    5.拧紧机,一般两轴或多轴拧紧,适用于螺栓特别多或者拧紧顺序特别复杂的工位。
    螺栓的连接种类很多,使用的工具也要结合工艺来考虑。工具只是一方面,螺栓的材料、精度、涂层都会影响到力矩。连接件的连接形式,是软连接,硬链接合适复合连接也是不同的。国内对拧紧的研究是很少的,基础工作不扎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1-2011 00: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发现紧固螺栓的问题,应该找点资料来看看,然后结合实际,有空的同学可以出书写写论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30-7-2025 18:21 , Processed in 0.608960 second(s), 5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