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2748查看
  • 11回复

涡壳和压气机的选择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5-2010 20: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请问各位高手,涡壳和压气机的结构尺寸大小,和性能关系是什么?比如涡壳一定,压气机尺寸大,性能怎么样?压气机一定,涡壳的尺寸变化,对性能有什么影响?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5-5-2010 15: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要说起来是比较复杂的。我只是简单的回答一下:如蜗壳一定,压气机尺寸大,压气机的特性曲线就会向大流量偏移,这时的发动机的运行线也会偏移,如果原增压器和发动机已经匹配好了,这时发动机的运行线就会偏离原匹配点,偏离高效区,使得匹配不合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4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3-5-2010 10: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增压器的选择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增压器的设计和匹配。

设计

针对不同的发动机应用,增压器应该满足各种要求,如Map图的高度、宽度、效率特性、中间轴的转动惯量等。同时,根据不同的排放法规要求,使用的增压器技术方案也不一样,如满足国二阶段排放只需要普通的、不带任何调解功能,三阶段排放就要带废气旁通阀(wastegate),四、五阶段需要可变几何面积(VGT)。

压气机叶轮和涡轮叶轮是决定增压器性能的最关键的两个部件,主要通过三维仿真模拟计算进排气的空气流量来设计。同时还要通过有限元分析来优化这两个部件的强度,满足实际运用中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要求。

即使目前的计算机仿真分析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但是还是需要通过实际台架实验来决定零件设计的好坏。因此设计环节完成之后,还要就进入匹配环节,一方面是对已有设计进行验证,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关键部件进行精调。

匹配

压气机和涡轮是影响增压器性能的两个极其重要的部件。通过增大或者减小尺寸,可以满足不同排量发动机的需求。匹配的关键,取决于发动机工作点是否合理的落在MAP图上的高效区。

通常的流程是,选取一个最初的方案(base turbo),然后在发动机台架上获取一组数据(通常是外特性和排放点),描到MAP图上,看工作点是否落在高效区。如果偏离高效区,说明增压器匹配不合理。

下一步就通过修改压气机包括压气机壳的大小、压气机叶轮的直径、叶片的数量,或者涡轮壳的大小、涡轮叶片的直径等来调解空气流量和压气机的压缩比,改善增压器的效率。

针对你提出的具体问题,提出我个人的观点:

当涡壳一定,压气机尺寸变大时,空气流量会增加,整个压气机MAP朝右移动,发动机工作点相对于MAP朝左移动。

当压气机一定,涡轮尺寸减小时,排气压差增加,导致增压器转速增加,空气流量增加,压缩比增加,工作点在压气机MAP上朝右上方移动。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值 +5 积分 +15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5 + 15 专业回复【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6-2021 13:4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7-5-2010 18: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所言确实有道理,但不知道一般是改变涡轮端还是压气机端好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0-5-2010 16: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要看实际情况来选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6-2010 09: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高手,你有没有使用过Boost软件对发动机进行增压器的匹配啊匹配的过程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3-6-2010 19: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压气机的蜗壳大的话,发动机的功率会提升的比较大!压气机的蜗壳小,发动机的加速性能好!所以为了兼顾两方面的性能,现在好多发动机制造商都在研究两级增压!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4-2012 10: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兄弟分享经验,不过我认为一般是优先通过改变蜗壳大小来满足动力性要求,然后再改变压壳大小来防止喘振等等。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9-2017 13:56
  • 签到天数: 13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6-8-2014 09: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与设计流量与实际流量有关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7-1-2019 15:31
  • 签到天数: 17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10-2014 14: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2楼分析的挺全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3-10-2014 21: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问题要系统,也要分清主从,不要被理论搞昏头了,给你个清晰的路线,涡壳内的压力,涡轮,转动,叶轮,进气量,燃烧,涡壳。其中涡轮和压叶轮属于叶片机械,有能量转化的特点,不要瞎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9-2017 13:56
  • 签到天数: 13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30-12-2014 16: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问题要系统,也要分清主从,不要被理论搞昏头了,给你个清晰的路线,涡壳内的压力,涡轮,转动,叶轮,进气量,燃烧,涡壳。其中涡轮和压叶轮属于叶片机械,有能量转化的特点,不要瞎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6-8-2025 04:36 , Processed in 1.090887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