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031查看
  • 0回复

柱塞式喷油泵的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6-6-2010 15: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喷油泵是柴油供给系中最重要的另件,它的性能和质量对柴油机影响极大,被称为柴油机的“心脏”。它的主要功用:提高柴油压力,按照发动机的工作顺序,负荷大小,定时定量地向喷油器输送高压柴油,且各缸供油压力均等。
   要求

   (1)泵油压力要保证喷射压力和雾化质量

   (2)供油量应符合柴油机工作所需的精确数量

   (3)保证按柴油机的工作顺序,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供油

   (4)供油量和供油时间可调正,并保证各缸供油均匀

   (5)供油规律应保证柴油燃烧完全

   (6)供油开始和结束,动作敏捷,断油干脆,避免滴油。它的主要类型:车用柴油机的喷油泵按其工作原理不同可分为柱塞式喷油泵、喷油泵-喷油器和转子分配式喷油泵三类。

   柱塞泵的泵油机构

   柱塞和柱塞套是一对精密偶件,经配对研磨后不能互换,要求有高的精度和光洁度和好的耐磨性,其径向间隙为0.002~0.003mm。柱塞头部圆柱面上切有斜槽,并通过径向孔、轴向孔与顶部相通,其目的是改变循环供油量;柱塞套上制有进、回油孔,均与泵上体内低压油腔相通,柱塞套装入泵上体后,应用定位螺钉定位。柱塞头部斜槽的位置不同,改变供油量的方法也不同。出油阀和出油阀座也是一对精密偶件,配对研磨后不能互换,其配合间隙为0.01。出油阀是一个单向阀,在弹簧压力作用下,阀上部圆锥面与阀座严密配合,其作用是在停供时,将高压油管与柱塞上端空腔隔绝,防止高压油管内的油倒流入喷油泵内。出油阀的下部呈十字断面,既能导向,又能通过柴油。出油阀的锥面下有一个小的圆柱面,称为减压环带,其作用是在供油终了时,使高压油管内的油压迅速下降,避免喷孔处产生滴油现象。当环带落入阀座内时则使上方容积很快增大,压力迅速减小,停喷迅速。

   泵油的主要工作原理

   (1)工作时,在喷油泵凸轮轴上的凸轮与柱塞弹簧的作用下,迫使柱塞作上、下往复运动,从而完成泵油任务,泵油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进油过程:当凸轮的凸起部分转过去后,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柱塞向下运动,柱塞上部空间(称为泵油室)产生真空度,当柱塞上端面把柱塞套上的进油孔打开后,充满在油泵上体油道内的柴油经油孔进入泵油室,柱塞运动到下止点,进油结束。

   (3)供油过程:当凸轮轴转到凸轮的凸起部分顶起滚轮体时,柱塞弹簧被压缩,柱塞向上运动,燃油受压,一部分燃油经油孔流回喷油泵上体油腔。当柱塞顶面遮住套筒上进油孔的上缘时,由于柱塞和套筒的配合间隙很小(0.0015-0.0025mm)使柱塞顶部的泵油室成为一个密封油腔,柱塞继续上升,泵油室内的油压迅速升高,泵油压力>出油阀弹簧力+高压油管剩余压力时,推开出油阀,高压柴油经出油阀进入高压油管,通过喷油器喷入燃烧室。

   (4)回油过程:柱塞向上供油,当上行到柱塞上的斜槽(停供边)与套筒上的回油孔相通时,泵油室低压油路便与柱塞头部的中孔和径向孔及斜槽沟通,油压骤然下降,出油阀在弹簧力的作用下迅速关闭,停止供油。此后柱塞还要上行,当凸轮的凸起部分转过去后,在弹簧的作用下,柱塞又下行。此时便开始了下一个循环。

   (5)结论:通过上述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①柱塞往复运动总行程L是不变的,由凸轮的升程决定

   ②柱塞每循环的供油量大小取决于供油行程,供油行程不受凸轮轴控制是可变的

   ③供油开始时刻不随供油行程的变化而变化

   ④转动柱塞可改变供油终了时刻,从而改变供油量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3-4-2025 21: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柱塞式喷油泵的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以下是专业回复:

柱塞式喷油泵主要由泵体、凸轮轴、高压油管及喷油器等部件组成。其核心工作原理是利用发动机凸轮轴的旋转驱动柱塞在泵体内进行往复运动,进而产生高压燃油。此过程中,通过控制柱塞的行程及供油开始与终止的时刻,实现燃油的定量供应。柱塞式喷油泵的精确燃油喷射控制保证了发动机的高效运行与优良性能。

以上是对柱塞式喷油泵结构及工作原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3-8-2025 19:52 , Processed in 0.453213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