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210查看
  • 0回复

朱明荣:全球化背景下汽车人才生态建设的思考--2010年全球汽车论坛系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9-2015 14:4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3-6-2010 00: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2010年全球汽车论坛系列
    朱明荣:全球化背景下汽车人才生态建设的思考
    ——2010年全球汽车论坛人力资源分论坛I
    作者:中国汽车要闻,田永秋   发布日期:2010-5-21 14:44:27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长兼秘书长朱明荣
    2010年全球汽车论坛:未来十年的中国和全球汽车市场:创新、绿色汽车和国际竞争

    人力资源分论坛 第一专题组
    时间:2010年4月23日下午
    地点:金茂北京威斯汀大酒店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长兼秘书长 朱明荣:全球化背景下汽车人才生态建设的思考

    Frank Mulligan:下一位发言人,是朱明荣先生。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长兼秘书长,同时他也是中国汽车行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杰出人物。是全国人士系统先进工作者,接下来让我们请出朱明荣先生。如果大家有问题的话,大家可以写在纸上,然后把它传上来,非常感谢。

    朱明荣:谢谢Frank Mulligan先生,也谢谢我们各位嘉宾。今天我们主持人Frank Mulligan先生,他既是主持人,又是一位重要的嘉宾。今天主持的对象,我看了一下,基本上没有政府官员,都是企业。以及有行业相关的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而且刚才Frank Mulligan先生在主持这个会议之前,他说我汉语讲的很好。所以这次我想起有我们中国文化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我不知Frank Mulligan先生是否会注意到,我们中国有一个汉字,叫企的企字。它有两个字组成,上面是个“人”,下面是个“止”。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成长,如果没有人才,没有人力资源的支撑,这个企业就停止发展,这个企业也一定会死掉。我们的老祖宗,在造这个字的时候,就给我们灌输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而我们当今社会,现代企业发展的实践,也无不证明,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

    现在有一句比较流行的话,叫大企业在做人,小企业在做事。我们仔细琢磨了一下,这是世界五百强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谓人才,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大到对一个民族的兴起,国家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所以,各位来宾,我今天给大家演讲的题目就是,全局化背景下,关于汽车人才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分四个部分给大家论述。一个是全球时代带动了人才流动的日趋频繁。第二个部分是,多元文化凸现了人才杂居的和问题。第三,生态建设营造出人才融合的和谐环境。第四,人才融合将引发壁垒隔膜的逐渐消除。汽车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1886年,第一辆私人汽车每小时18公里的速度,在当时令人感觉快的难以自信。当然我们在今天看来,它确实是慢了。但是汽车时代的到来,确实改变了人们的促进方式。缩短了人们印象中距离的概念。也使地球各个角落,更加紧密快捷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这样说,汽车工业的发展,促使全局化更加惊恐。全局化是随着市场全局化,经济全局化这样的话语而出现的。而且我们知道这一概念的提出,也并不遥远,仅仅是20多年的时间。但是全局化的进程,确实在我们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长期的历史交往当中逐渐推进的。大家都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全球航行。不光彩的革命战争,跨国公司和跨国贸易,人类文明始终在探索更陌生的土地,挖掘更广阔的市场。更密切的联系。全局化今天的格局,就是建立在历史的引进中。因此全球化也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资源,市场技术,还有更重要的是汽车人才。

    我们进入第一部分。全球时代带动了人才流动的日趋频繁。有数据称,全世界大约有有两亿人在除中国以外的地区工作。也就是说,意味着地球上每3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移民。而且这一数量,正在逐渐增加。很多国家都担心人才,对本国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为此而担忧。就连人才济济的发达国家也对人才流失非常紧张。整个世界我们说,仿佛进入了人才战争的巨大阴影。我们长期从全球化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对整个世界来说,这存在人才流动的概念。而且我们应该仔细的分析,人才流动的不动情景。也就是说人才流动不等于人才流失。我们应该仔细分析,人才流动的不同情景。一般来讲,人才流动有两种方式,一是人才自发的流动,多取决于个人因素。譬如对事业的发展,待遇的提升,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渴望自发到的国外去工作,去生活。

    二是拥有企业和市场的拓展随之产生的人才流动,这里我们都是企业。都说企业国家所担忧的人才流动,都建议第一种方式。因为这种流动的带来的是利益的损失。而第二种方式的人才流动,所带来的是市场扩大,财富增加,这无疑是令人期待的。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如果这是基于利益集团考虑,而将人才流动视为人才流失,显然是一种戴公益观。而我们现在研究人才问题,指定人才政策,谋划人才战略,都应该回归到人文主义的道路上来。从对各级生命的尊重,对个人价值的提升角度,作为我们一切人才工作的积淀。

    当然,目前这个情况之下,人才流动的趋势,还是在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源源不断地流露。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本国留学人员,出现了大规模的回流。这一现象也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号,就是人才对于事业拓展空间的渴望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视。他们并不仅仅看中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因此,在吸引海外人才归国的问题上,发展中国家更需要拿出十分的真诚和尊重,创造良好的渠道和和谐的环境,来吸引优秀人才。第二部分,多元文化凸现了人才杂居的融合问题。大家都知道,虽然全球化,我们今天的信息发达,人们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只需要敲击一下几各键盘。但是工作生活在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还是会产生许多问题。而对一个国家,或者企业来说,吸引不同国家的人才,这是第一步。如果融合本土和国外的人才,是真正的难题。每个人身上都有着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影,另外还有宗教,教育,家庭等各个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人才杂居的环境中,需要学习各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工作习惯,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等。我们认为,文化不存在优劣之分,所以,如果以一种文化来统一管理,显然有嫌疑。而且也不可能获得普遍的认可。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君子和而不同。强调了人与人之中的重要性,而不是盲目归为统一性。因此我们认为,管理者应该想办法执行,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文化的人才融合,而不是消灭各级差异,以一种文化取而代之。

    事实上,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人才,在经历了不同的工作生活之后的融合,也是有相当难度的。对于我们中国汽车行业,近年来海龟为例,我们曾经走访过许多留学海外,工作多年之后,归国的优秀工程师及专家。他们对中国的汽车工业,是充满了希望。立志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然后在实际工作中,却遇到了许多水土不服的情况。这里我来举几种情况,譬如对国内的管理,公司管理模式,团队合作方式,人际关系的处理,社会生活质量的认识,与原本的希望存在明显落差。他们最后一部分人,最终跳槽,或者重回国外。由此看来,虽然有民族文化底蕴做支撑,但是在经历了多年海外生活,一定需要时间来融合。那么我们大家知道,这一现象也很好的印证了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对影响是多么巨大。而想要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人才融合,又是多么艰巨的一个课题。

    第三部分,生态建设营造出人才融合的和谐环境。我们如何实现人才成立的融合,是摆再一个国家企业个人面前,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中国庄子有一句古话,相濡以沫,不如忘于江湖。他的意思就说,当泉水干涸的时候,用最好的生存方式,是放归江湖。延伸至当前的话题,要向真正很好的实现各级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整体人才生态环境建设上着手。所以,我们经过研究,建议可以从人才的流动机制,生存环境,各种桥梁,三个方面来思考。第一,我们建议创造人才良性流动的合理机制。金融危机以后,世界汽车工业是发生了重大变化,汽车帝国的神话扑灭。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市场和汽车工业,蒸蒸日上。国际检汽车企业的重组综合不断深化。这样一种格局,加剧了汽车人才流动的频繁,以便使传统的老牌企业要留住人才。另一边是,正在崛起的企业要吸引人才。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斗争悄然展开。正像前面所说的,人才流动是全局化时代不可遏制的现象,这在每一个时刻我们认为他表现的相对明显。因此我们并不认为人才战争,能够在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要提倡在国际间,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这里面我们认为,在维护一个国家技术安全和尊重各级选择的基础上,以合作共赢的态度,合理使用持续开发人才资源,当然,在经济基础,事业条件,等影响人才流动的各种要素,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这一人才的建立,也需要在相互尊重,也需要协商。

    第二,提供人才生存发展的软硬环境。我们认为,多元文化格局下,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无异于一场严峻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付出更多的财力,物力,支撑人才发展战略。更需要在国家政策,实现观念,文化氛围,法律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上下工夫。虽然各族文化之间不存在优劣,但是应该承认,发达国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人们更愿意在为主流认同中生活。2007年,我们中国实现了第一汽车产销量的神,民族汽车企业,也更多的加入了国际合作,于并购重组的。中外汽车行业的工作焦虑,也变得更加的深入和频繁。那么,我们中国汽车企业的管理者们,如何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理念,发觉民族文化的深邃内涵,调动使用管理,更为复杂,多样的人才资源,是值得我们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

    第三,需要我们搭建人才交流融合的通畅桥梁。我们认为,无论是人才流动机制的建立,还是人才生存环境的提供,都需要国际间有效的通畅桥梁来实现。政府间的高端对话,企业之间的往来合作,高效之间的交流互访,都是人才交融的建设桥梁。除此以外,还需要重视民间社团,行业组织的力量。我们认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许多汽车行业组织,成为世界各国汽车交流人才,成为了很好的平台,做出了积极贡献。不管我们今天,这次论坛的各主办方,承办方,赞助商我想都在共同为这个话题做出贡献。

    在这里面我想借这个机会给大家说一说我们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的一些简要情况。我们中国汽车研究会成立于2005年,是集中国国家能力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民政部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的汽车行业组织。致力于为汽车行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我们原国家机械工业部的部长任为理事长邵奇惠。他是我们这个行业中的德高望重的一位老领导。一位老专家。我们这里在座的不少领导也都认识他。我们这个组织,汇聚了中国汽车的权威人士,是一个汽车与人才,领导与专家,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相贯通的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高端性,代表性和国际化的特征。这个组织,跟其他行业组织不同的是,有较强的政府背景。现任全国政协副部长,国家科技部部长万刚,是我们这个组织的副理事长。我们研究会成立之初,邵理事长就提出了,要改变汽车行业格局的愿望。

    第一步,要消除中国汽车企业之间沟通的壁垒。第二步,要实现中国主要汽车行业组织的合作。第三步要建立世界汽车人才,畅通焦虑的平台。经过四年的发展,我们理事会成了汽车领袖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四大组织之一。我们现在有将近30位副理事长,基本上是整个中国国内主要的汽车且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或者主要领导。我们按照邵理事长这三部工作要求,2006年,首届理事大会在上海成立,2007年,我们在中国一汽成功举办首届年会。2008年,在东风举行第二次年会。去年10月份,我们在广州,由广西承办组织了第三次年会。同时,按照这一个工作要求,这个部署,我们又联合美中汽车交流协会,成为了全球汽车精英组织。我们首届56名成员,齐聚了来自中美日,来自世界主要国家的领袖人物和专家。为全球,特别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战略指导,策略分析,技术咨询,学校交流,促进全球汽车精英的团聚和融合。我们这56名成员,我们的顾问团当中,我们还有包括我们原来美国通用的副总裁路先生,中国区的总裁凯文等这些专家。我们这里的副主席也包括像通用中国的副总裁陈实先生,也包括我们中国一汽技术中心的主任李骏博士,他又是下一届2012年到2014年,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的联合会的主席,在我们中国是首次加入这个世界性组织。

    我们这个组织,可以说是齐聚了中国汽车行业的精英。我们是以海外留学生,工作背景的华人,学者专家和中国汽车行业,技术领军人物为主体。海外工作的华人专家,关心与支持中国产业发展的外籍专家。我们这次到北京,我们也正在跟理事长,进一步在研究。我们将在我们这一次上海世博会期间,我们要组织全球汽车精英组织的活动,还要发展壮大我们的成员,所以这个组织,在我们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特别是海外华人华侨当中,有很大影响。同时我们还成立了全国汽车行业,能力资源精英组织,联合了中国120多家汽车企业的能力资源工作者,共同致力于汽车人才的行业指导规范。我们这120家,我看了一下,今天光是我们演讲的,我们的黄总,以及将要演讲的徐总,都是我们组织的成员。他们的老总,是我们汽车研究的副理事长。今年年初,我们发起了中国四大汽车行业组织,在上海实现联合办公,因为这三个组织人秘书处,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的秘书处,跟全国精英人组织的秘书处,都是在上海。

    今年年初,我们发起了中国四大行业组织,带上海实行联合办公,包括中国汽车公正协会上海办事处,中国汽车报,中国汽车杂志,华东传媒中心都在那边成立。集中各自优势,服务中国汽车产业。可以这样说,我们按照理事会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人才工作的构建,其中国汽车企业界,世界汽车精英界的交流合作平台。在此,我们也希望为内,更多的企业行业组织,能够更同携手,多方合作促进汽车人才资源的良好交流,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刚才孙总在发言中讲了薪酬体系,这家公司我们中国汽车研究会,最近几年合作方,合作对象。包括会前跟我们孙总也谈起,我们将来也可以进一步合作。所以我们也希望将来有更多机会,共同为汽车人才良好交流,为汽车产业发展共同努力。

    最后一部分,人才融合将引发壁垒隔膜的逐渐消除。在全局化大潮中,油市场,经济,贸易,资本相比,我们认为,人无疑是其中最柔性的。在这一温情升级活力的背后,涌动着国家之间,文化之间,信仰之间,最直接,最深层的交流,推进着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汽车工业发展的一百多年里,主要的汽车公司,几乎垄断了各种核心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有发达国家中,细致供应的合作形,往往是市场的图占。这样一种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认为是大大折扣。所以,世界汽车工业要发展,绝不能只是传统汽车强国一望无际的进步,而应该是吸收各方的发展。于是我们呼吁,我们希望可以从汽车人才,良性互动为切入点,逐步消除企业隔膜。共同为我们汽车工业的发展,铺就金色的道路,谢谢大家。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6-7-2025 00:17 , Processed in 0.313998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