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36896查看
  • 28回复

压缩空气动力汽车,有前景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6-7-2010 23: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刚看了“汽车工程师之家”负责人发的一片贴子——“汽车行业自主创新之隐忧,汽车人应该抱团,大家都来聊聊吧”感触颇深!
下面,就我的个人在汽车行业的一些小积累,与大家分享,希望各位不惜赐教!
   1.国内对压缩空气动力汽车的研究水平
   8年前就开始立项研究,浙大是领头羊。到目前,还是停留在理论上加以推论或者说,并无实用推广价值。但却是中国吃螃蟹的人。其他企业的研究开发
就鲜有以此立项研究的。
   2.国外的研究,以法国为领先
   样机样车是有了,我也在欧洲的展会上,看到过该样车——三轮式。该车明显的缺点是:爆发力不足,噪音大,空气利用率低等缺点;印度也曾经宣布
08年量产,但均未兑现承诺。
   3.压缩空气动力汽车介绍
   无需内燃机,车载高压空气,代替汽柴油,作为能源。一罐气,在城市道路上可行驶100公里。在有加气站的前提下,2-5分钟可以加满一罐。或者直接换
气罐也可。同时,需要利用太阳能对压缩空气加热,提高空气利用率。
   本技术,最大的使用价值在——出租车和城市公交车。我们知道,城市交通工具,是短程,循环运行,换气罐是非常方便的。而且使用成本异常低廉,非常
适合中国这样的能源进口大国的。也是人类在改善环境方面的,有益的技术革新!
   4.本技术瓶颈
   必须是专用气动发动机,而不是在内燃机上面改进。内燃机,不适合压缩空气工作。原因:压缩利用率低,内燃机本身阻力大;
   超高压空气瓶的国产。满足150L的300mpa条件的空气瓶,没有国产化;
   没有科研单位,以此为研究目标,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多是蜻蜓点水,或者是骗骗科研经费而已。中国的企业家,也瞧不起它,大多在等待国外搞成了,再去
复制,很短见。
   5.个人的研究阶段
   从05年就开始研究,之后陆陆续续的做过一些样机,包括把发动机装在轮毂上,但效果均不理想。最近开始把发动机设计成8缸,切向做功,它的特点如下:
   1)无需电启动,因为在轴的360度上的任意一点,均可以进气,启动。
   2)直接切向做功,减少了繁杂的摩擦损失;
   3)如果在下坡过程中,不是空挡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反充气,储存能量;
   4)无需冷却发动机;
   5)车顶装置有太阳能加热器,提高空气利用率;
   6)专用压缩空气发动机,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维护简单等优点;缺点是:工作件的寿命短。

   我本从事摩托车行业,但却偏偏喜欢汽车。我希望中国的汽车新技术,不要总是落后于外国。在新的领域,我们和国外是在同一起跑线。我不希望
我们从起跑线开始输。这也是我锲而不舍的动力所在。

   上面的内容看完后,我希望朋友们,能客观的给我一些建议和指导。批评我也乐于接受。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8-7-2010 00: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空气动力汽车领域,太偏的原因,没有人回复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8-7-2010 20: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想知道那300mpa的压缩空气是怎么造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8-8-2018 21: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18-7-2010 22: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辈是否考虑到噪声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8-2-2011 17: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压缩空气是散热,能量有损失,效率肯定不高。何必受限?能不能把混合动力车的两套设备改为一套,用电动代替直接用压缩空气驱动。把电瓶换成气瓶,内燃机换为燃气涡轮发电机。压缩可燃气体辅助发电,市区只用压缩空气。气瓶可在空载时自行充气。
       有人发明了铅笔,有人发明了橡皮;有人把橡皮撞在了铅笔上获得了上亿美元的专利。尽量利用现有成熟的技术。
    和希望与你交流qq:5301194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6-7-2015 11:45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3-5-2011 13: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看好,将气体压缩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大量的热能被白白的浪费了,做工时,气体膨胀又要吸收大量的热能,否则,辛辛苦苦做成的高密度白白流入大气,因此,从能量守恒定律上说,能量转换的环节越多,能量的利用率就越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4-5-2011 08: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上的,压缩空气做功这一点是没错,做成汽车用的动力发动机也没错,关键还是效率,投入与产出的回报。相信这种概念很早就有了,但应用起来不方便,加上造压缩空气的难度与成本,似乎和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差不多,但后者应用起来却十分友好与便捷。相信楼主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也佩服你的坚韧与干劲。不知您在这方面的付出是为兴趣还是为生活,如果想在短期内获得回报的话比较困难,如果生活物资条件不用发愁,想在这方面钻研的话支持你的干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5-5-2011 13: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油吧,中国的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7-2011 22: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空气动力汽车前景非常好;第一他还处在设置的入门处、以有人提出了初步设置方案:把轮胎设置成防爆产气、和解和解振包括发动机的振动都能产气。用太阳能外壳热对高压冷空气加热达到空气利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8-1-2012 19: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在我国民间自发创造的空气动力汽车早就2011年前生产并成功,在湖南常德、山东枣庄等地而且不止一个地方在研究发明。可怜的是不是官方专业研究机构或专业的汽车生产厂家发明,这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悲哀。
    视频地址贴不上来,自己在百度找:空气动力汽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3-7-2011 09: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6805280 于 23-7-2011 09:42 编辑

    回复 special_zone 的帖子

    以礝动泵的原理设置刹车、轮胎用板带装上吸襄、象装防滑链那样、刹车蠕气泵装压力气压向着地面的吸襄给胎曾加解振力、再由吸襄压向压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2-7-2011 17: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3)如果在下坡过程中,不是空挡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反充气,储存能量


    要实现这一点,是不是会增加汽车的阻力。汽车怕是滑行不了多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8-2011 15: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805280 的帖子

    这只扑注轮胎产气、你可能知道一些自充气的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8-2011 21: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想法是轮胎设置成产气轮胎:比如胎的解振区是白白浪费了不如象小娃的响笛鞋那样计解了振也产了气:至于以礝动泵的原理产气是很早就有了:只是那个没有好多知道:那是美国军方控制了的不对外:我想那个也不太糊拈:只要知道他的原理加上:下坡减速刹车以刹车的方法设置产气什么又不行呢!这是我个人的想法望大家不要见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4-8-2011 11: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话又说回来空气动力汽车要想少用能原或不用能原;从理念上来说,要丛多方面来说一太阳能、解振能、轮胎能、车速风能、车速风能在车上百公里时时候那个能也是白白浪费了、再说轮胎能就那小姟的响笛鞋来说十多公斤的小姟采出的响声几十米远都听得到:如果我们把这些个设置在轮胎上不什么说也给空气动力汽加把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2-7-2025 14:58 , Processed in 0.471651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