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4439查看
  • 8回复

什么是转向梯形,其理想关系是如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0-10-2010 13: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什么是转向梯形,其理想关系是如何?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1-10-2010 10: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向梯形有整体式和断开式两种,选择整体式或断开式转向梯形方案与悬架采用何种方 案有联系。正确选择转向梯形参数,做到汽车转弯时,保证全部车轮绕一个瞬时转向中心行驶,使在不同圆周上运动的车轮,作无滑动的纯滚动运动。同时,为达到总体布置要求的最小转弯直径值,转向轮应有足够大的转角。
一、转向梯形结构方案
1.整体式转向梯形
整体式转向梯形是由转向横拉杆,转向梯形臂和汽车前轴组成
其中梯形臂呈收缩状向后延伸。这种方案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调整前束容易,制造成本低;主要缺点是一侧转向轮上、下跳动时,会影响另一侧转向轮。
当汽车前悬架采用非独立悬架时,应当采用整体式转向梯形。整体式转向梯形的横拉杆可位于前轴后或前轴前对于发动机位置低或前轮驱动汽车,常采用前置梯形。前置梯形的梯形臂必须向前外侧方向延伸,因而会与车轮或制动底板发生干涉,所以在布置上有困难。为了保护横拉杆免遭路面不平物的损伤,横拉杆的位置应尽可能布置得高些,至少不低于前轴高度。
2.断开式转向梯形
转向梯形的横拉杆做成断开的,称之为断开式转向梯形。断开式转向梯形方案之一。断开式转向梯形的主要优点是它与前轮采用独立悬架相配合,能够保证一侧车轮上、下跳动时不会影响另一侧车轮;与整体式转向梯形比较,由于杆系、球头增多,所以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并且调整前束比较困难。
横拉杆上断开点的位置与独立悬架形式有关。采用双横臂独立悬架,常用三心定理确定断开点的位置。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4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11-2010 10: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向梯形关系尽量满足两个方面需要
1.悬架运动需要,不得影响4轮定位参数变化
2.车轮无滑动摩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11-2010 10: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ACKMAN关系的确定是没考虑车轮侧偏角情况下的关系,现代汽车左右车轮转向角关系可以差别大点,尽量增大外轮的转角。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3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8-11-2010 22: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整体式转向前桥的转向梯形而言,在作图求得最小转弯半径时是得出范围圆(此圆半径越小越好,理论值只是一个点),做过该圆圆心平行车辆横梁与左纵梁相交点N,从转向梯形长底边的中点到点N做连线,此连线为内外转角理论特性曲线;再求得内外转角的实际特性曲线(方法参考汽车设计)。
作图得出的实际特性与理论特性曲线重合,即为转向梯形的理想关系,如果相差太多,则需要更改转向梯形结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4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9-11-2010 23: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想的是符合阿克曼曲线的转向梯形,实际上能做到小转角(20度)内偏差很小(0.5)就不错了,设计时介于平行曲线和阿克曼曲线之间,可通过ADAMS参数优化做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6-2014 20: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汽车设计参考书中K值得确定应该不是那么准确,还是不要参考的好(可以肯定的是公式计算的时候用主销与地面交点的距离计算是不准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4-6-2014 21: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小弟很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2-9-2014 15: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羡鸳鸯不羡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9-7-2025 15:01 , Processed in 0.750619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